王利華羅麗麗胡春波
(1.松原市寧江區第二中學, 吉林 松原 138000; 2.松原市前郭縣第三中學, 吉林 松原 131100;
3. 吉林省松原市教育學院, 吉林 松原 138000)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設計*
——以“中東”教學設計為例
王利華1羅麗麗2胡春波3
(1.松原市寧江區第二中學, 吉林 松原 138000; 2.松原市前郭縣第三中學, 吉林 松原 131100;
3. 吉林省松原市教育學院, 吉林 松原 138000)
教學設計最早可追溯到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他們的一些思想滲透在教學設計中,20世紀60年代在國外形成的一項教學技術于80年代滲透到我國,并不斷地得到發展和完善。我國從2001年開始新課程改革(九年義務教育)(2001年6月頒布《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由此掀起了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設計研究高潮,由傳統“經驗型”寫教案向現代“研究型”的教學設計轉變。2004年高中進入課改實驗,2004年成為傳統教案與現代教學設計轉型的“分水嶺”,傳統教案一詞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下面以“七年級下冊《地理》(人教版)第八章 東半球其他的國家和地區第一節 中東”為例(以下簡稱中東),說說傳統教案和現代教學設計的區別。
傳統“教案”基本上是教師按著“我教你學”思路來編寫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前準備工作,教學過程基本上是由教師來控制的,具體有哪些活動,教師的提問,學生的回答都是基本確定的,這種方案是靜態的、機械的。而現代“教學設計”是按照學生認知需求,按照“以學定教”思路編寫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前準備工作。課堂上是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下,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素材之間的互動中完成的,這種設計是動態的,是生成的。
有的教師備課寫“教案”十年,仍然停留在第一年的水平上;有的教師寫“教學設計”一年,卻達到別人十年的水準。原因是傳統的寫教案是“經驗型”的,基本上是一種封閉備課,一本教材、一本教參,獨自鉆研,十年如一日,閉門教書。而現代教學設計的撰寫是“研究型”的,每次備課就是一次“微型”教研,從課程標準的研讀,課程資源的開發,學情的分析,都融入集體(個人)的智慧,每一次教學方案的設計都是對以前方案的創新。
傳統的教案設計要素主要有備教材、教學目的、教學過程。備教材是“以本為本”的“教教材”;“教學目的”意圖是教師如何教,導向是教到什么程度;教學過程單一,羅列出一、二、三即可。
現代的教學設計包含了明確具體的要素:課標分析、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設計、教學策略選擇、教學媒體選擇、教學過程設計、教學評價(反思)設計等。備“教材”改為備“素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明確教學目標是三維的,是三者的融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需求和生活經驗;把合作、探究融入到教學過程中,注重課堂互動,注重生成,注重“教學設計”的再設計;強調教學(評價)反思的重要性等。
1.教學(學習)目標的設計更加科學具體
教學目標是整個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具有導向、評價等功能,科學地設計教學目標為教師掌控教學活動進程、修正教學方向提供依據,也是評價一節課是否高效的依據。大多專家認為教學目標的設計是在課標分析、教材分析、學情分析的背景下完成的。如中東(第一課時)教學目標的設計過程如下。
首先進行課標分析。明確“課程標準”中對“中東”這部分知識的具體要求(標準和活動建議),挖掘基本目標中所隱藏的教學策略,作為教學目標細化和陳述的依據。課程標準對“中東(第一課時)”的要求是在地圖上找出中東地區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其首都;讀圖說出中東地區地理位置的特點;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指出中東地區對當地或世界經濟發展影響最大的一種自然資源(石油),說出其分布、生產、運輸等情況。
其次進行教材分析。我們要在新理念下分析教材,突破傳統的“以本為本”的“備教材”,教材是由專家編寫的教學資源,要根據所教學生的情況、教師自身的素質,所在學校的軟硬件條件來分析教材,重新組合教材內容。“中東(第一課時)”的內容,可以從“閱讀材料”入手,突出了地理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從位置、石油兩方面闡述本地區成為熱點的原因,同時巧妙地把本區的氣候特征、經濟發展、居民特征和國家風俗習慣等“拆分”并“融合”其中,教材中突出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觀,以及人地協調和諧發展的觀念。第一課時主要講述“三洲五海之地”和“世界石油寶庫”。
第三進行學情分析。學情分析是“因材施教”的根本。一是要分析其學習的需要,目的是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分析產生問題的主要原因并確定在課堂教學設計時解決該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二是教師應該充分注意每個學生在參加學習時所具有的一般特點和起點能力,應根據學習者的起點能力進行實際的課堂教學設計。如講述“中東”時,對學生的分析。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對初中地理有了一定的了解,對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基本掌握,學會了通過創設情境——收集資料信息——用事實論證的合作探究式學習方法,但七年級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相對較差,對社會的熱點或焦點問題理解得不夠全面,有些觀點比較激進,這些都有待于教師及時引導和點撥。
經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最后設計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如下:①通過讀圖說明中東地區的位置、范圍;分析本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②學會運用地圖、統計數據說明中東石油的分布、生產和輸出情況,分析中東石油資源對本地區經濟及對世界經濟的重要影響。③通過以上內容的學習,進一步提升讀圖能力,以及對地理信息的歸納、推理等思維能力。從中不難看出,三維目標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一定要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2.根據具體情況,預設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
當教學目標設計完成后,為了達成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在對教學活動清晰認識的基礎上,對教學活動進行調節和控制的一系列執行過程,這就是教學策略。現代的教學設計注重教學方法策略的設計,體現“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具體情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策略。如講“中東”的第二個框題“世界石油寶庫”中關于石油的運輸時,就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策略。
中東所產石油大部分用來出口,而且大多是由波斯灣沿岸港口用油輪運出,主要是運往西歐、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現在,請你來當“船長”,把波斯灣的石油運往這些國家和地區。
教師出示波斯灣石油外運航線圖。
提出要求:
(1)各小組申請一條航線。
(2)“船長”要在地圖上指出你的油輪所經過的海洋、海峽、運河和所到達的國家或地區,并且說出每條路線的優缺點。
(3)討論結果明確后,先由船長發言,其他同學做補充,并填寫如下表格。

經過的主要海洋、海峽和運河到達的國家和地區航線一航線二航線三
(學生回答略)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景,合作探究,體驗角色,讓學生在合作中獲取知識及情感體驗,同時完成教學目標②中的一部分要求。
3.結合實際,優化選擇教學媒體
隨著現代化多媒體走進課堂,“云時代”的到來,教學媒體越來越豐富,但沒有哪一種教學媒體是萬能的,在設計教學媒體時,要綜合考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師個人素質、授課學生、當地學校條件等因素,然后選擇最恰當的教學媒體。如講“中東”的第一個框題“三洲五海之地”時,可選擇圖表(地圖)進行學習。
①讀教材P44圖8.1中東在世界的位置,說出中東的相對位置。②出示“中東地形圖”或“中東政區圖”,提出問題:“假如你是一名中東軍事專家,你將會在‘中東地區’的哪些地方部署軍事力量?為什么?”③讀教材P4圖6.5亞洲地理分區和教材P45圖8.3“中東的地形”,對比兩幅圖,說出中東和西亞范圍的差別。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讀圖、析圖、判圖,明確中東的位置、范圍;找出波斯灣、兩洋、三洲、五海、蘇伊士運河、土耳其海峽等地區,不僅明確此地區重要的地理位置,同時學會用地理的眼光去觀察和感受中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完成對教學目標①的學習。
4.系統考慮,精心設計課堂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設計是教學設計的主體,是關于教學過程的具體安排與實施,是上述各項環節的綜合運用與體現。通常這一環節又可分為導入、過渡、活動、結尾等次一級環節,并進行詳細的設計。
(1)新課導入
課堂教學導入表現在激發起學生的認識興趣和情感,啟發和引導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進入到課堂教學的最佳狀態中去。導入設計有開門見山的直接導入;設置疑問,啟迪思考的導入;巧引故事,活躍氣氛的導入;利用詩歌,激發興趣的導入;直觀演示,增強感知的導入等方法。如“中東”一節可以用開門見山的直接導入:“前一階段,我和大家走過了我們臨近的國家,今天我們又踏入了東半球其他的國家,第一站,我們來認識一下‘中東’。”
(2)活動探究
根據實際情況,設計合理的問題,完成教學目標。如“中東(第一課時)”,可以設計如下活動,“中東”地區時時刻刻都是世界的“熱”點,根據他的特殊性,本節課以“熱”為中心,設計五個活動,從“位置”和“石油”兩方面詮釋其成為世界熱點的原因。我來說中東——導出熱點因素;請你當專家——說出其位置的重要性;高端訪談——概括其石油的特點和分布情況;請你當船長——明確其石油外運的路線和目的地;出謀劃策——解決此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
(3)課堂結尾
結尾沒有固定的方法,根據授課的內容采用不同的結尾方式,如:歸納總結,提綱挈領的結尾;練習鞏固,及時反饋的結尾;設置懸念,承上啟下的結尾;拓展延伸,引導探索的結尾;首尾呼應,渾然一體的結尾等。如“中東(第一課時)”可以采用設置懸念,承上啟下的結尾:“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石油資源使得中東成為世界長期的熱點地區,除此之外,‘水源之爭’和‘文化的差異’也是造成中東長期戰爭,沖突不斷的原因,具體情況是怎么回事?請下節課和老師一起繼續中東之旅。”
5.注重教學反思評價設計
這一環節是課堂教學設計的保障,主要目的是了解課堂教學目標是否達到,并為課堂教學設計的修正和完善提供依據。當前,教學反思已經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手段,它的地位和作用也越來越被廣大教師認可。如“中東(第一課時)”的教學反思:本節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抓住“地圖”是地理教學的第二語言,圍繞“讀圖、析圖、填圖”進行整個課堂教學,體現地理課堂的特色,以教材提供的圖文材料為基礎,適當拓展其它教學資源,較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由于本課設計多個活動,課堂調控有時會出現問題,有些同學動起來不好控制,這樣上課的時間分配有些不合理,有的活動顯得形式化,今后值得總結和反思。
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深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現代教學設計會越來越完善,使我們的教學更高效。
*本文胡春波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