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通市紡織工業協會 左成懃
南通紡織產業總體情況及紡織新經濟組織構成淺析
文/南通市紡織工業協會 左成懃

右為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徐文英左為南通唐盛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唐建新
2014年1~7月,南通市規模以上紡織企業1466個,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98.28億元,同比增長9.82%;現價工業總產值1232.58億元,同比增長9.37%;利稅總額107.96億元,同比增長18.35%,實現利潤70.91億元,同比增長19.38%。
南通海關公布半年統計數據顯示,1~6月南通市外貿進出口總值為159.1億美元,同比增長18.9%。增幅高于江蘇省(5.2%)13.7、全國(1.2%)17.7個百分點,在江蘇省外貿五強市中繼續位列首位。
近年來,南通市紡織行業瞄準建設紡織強市的發展戰略目標,堅持“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大力推進結構調整,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堅持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推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全市紡織行業實現平穩運行,經濟增速保持10%以上。
1、發展歷史
南通紡織發展歷史悠久,在江蘇省,在全國都有一定的影響。從清末狀元張謇老先生1895年創辦“大生紗廠”開始,南通紡織在中國紡織發展史上就有著特殊的地位。張謇老先生倡導“母實業父教育”的實業救國理念,其創辦的“大生紗廠”及其衍生出來的南通紡織等囊括各行業60多家企業的工業集群,不僅開創了中國民族機器紡紗業的先河,奠定了中國民族紡織工業的基礎,而且延伸發展了發電廠、造紙廠、油脂廠、火柴廠等一系列工業產業鏈。發展后的大生集團投資設立了老人院、育嬰堂等,開創了南通福利事業的同時,還投資創建了幼稚園、小學、中學、職業中學、專科學校、醫學院、師范學院、伶工學社等一系列教育事業,創造了30多個中國第一,也成就了南通成為“中國近代第一城”。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全國僅有紗錠90萬錠,南通擁有18萬錠,占比為20%,南通紡織當年的輝煌和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2、目前現狀
在南通近代城市的發展中,南通紡織一直以來是南通經濟的傳統產業、支柱產業、民生產業、最具競爭力產業。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南通紡織在全市經濟總量占比高達70%,由于近30多年南通整體經濟結構的調整,紡織的地位雖然逐年有所下降,但是依然是南通第一大支柱產業。2013年,南通紡織在南通經濟總量中占有“2、3、4”的位置。也就是主營業務收入占比為19.3%,接近20%;出口占比31%;勞動力就業40萬人,占比40%。在江蘇省,南通紡織占比為六分天下有其一。2013年主營業務收入2146億元,占全省1.3萬億元的16.51%。在全國,南通紡織占比為1:33,南通擁有紗錠400萬錠,占全國1.2萬億紗錠的3.3%,主營業務收入占全國6.3萬億元的3.4%。
3、產業結構
南通紡織門類基本齊全,棉紡織、服裝、家紡為主體,尤其家紡發展最快、影響最大。 據南通市統計局統計,2013年,南通市2000萬元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1552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146億元,同比增長11.13%,占全市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19.3%;現價工業總產值 2170億元,同比增長9.23%;利稅總額251億元,同比增長11.48%,其中實現利潤163億元,同比增長6.2%。全年紡織品出口66.8億美元,同比增長10.6%。南通紡織的產業結構中,棉紡織、服裝、家紡為主體 。根據2013年的數據分析,
在紡織規模總量中排名:
棉紡織業:2013年全市規模以上棉紡織企業667家,行業占比42.9%,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74.8億元,同比增長12.85%,行業占比36.1%。
服裝業 :2013年規模以上企業451家,占行業總數29%,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14.6億元,占行業總數23.9%,同比增長3.42%。
家紡業:2013年全市規模以上企業279家,行業占比17.9%,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36.5億元,行業占比20.34%。值得一提的是,南通家紡實際產能大大多于全市占比20%的份額,由于從事家紡生產經營的大部分是夫妻店、小作坊,年收入都低于500萬元,都未列入國家正式統計范圍,實際南通家紡收入估計大于800億元。即使以436.5億元,在全國規模以上家紡企業統計中,也占有出口9%,經濟規模總量16.7%的驕人業績。
南通紡織其他規模總量排名的行業及占比:
化纖業 :2013年,南通市規模以上企業69家,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85.2億元,同比增長42.82%,行業占比13.29%。
印染業:2013年全市規模以上企業83家,占行業總數5.3%,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3.2億元,占行業總數5.27%。
絲綢業:規模以上企業35家,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5.8億元,同比增長13.9%行:2013年全市業占比3.07%。
南通紡織的歷史悠久,由于南通盛產優質棉花,在張謇老先生創辦大生紗廠以前,南通紡織家庭式手工作坊就非常普及,幾乎家家戶戶備有手工紡紗機、村村鎮鎮聽聞手工織機聲。南通土布除了自給自足以外,還銷往省內外,尤其藍印花布、 蘆箕花紋布等花色布更是聞名全國,現在都已經申報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從張謇老先生創辦大生紗廠開始,不僅開創了中國民族機器紡紗業的先河,奠定了中國民族紡織工業的基礎, 而且為南通紡織產業的快速發展帶來了春天。大規模機器紡紗,不僅有效提高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產量,而且紗的質量大幅度提高,紗的支數從英制3支提高到12支以上,紗的條干均勻度和強力都有了保證,為后道加工提供了更好的條件,個體一家一戶的手工織機逐步向小作坊發展,窄門幅手工織機逐步向寬門幅土木布機過渡,白坯布織造與條紋、格子色織布織造開始同步發展,各類紗行、布莊、貿易商行應運而生,所以,上個世紀20年代,南通就有了“小上海”之稱號。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南通大生集團旗下擁有紗錠18萬枚,為全國紗錠90萬枚的20%,南通已經成為輕紡工業完整配套比較發達的城市之一。

上個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中國特有的“社辦廠”、“村辦廠”等小集體企業,構成了南通紡織多層次、多體制的立體輕紡工業體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后,改革開放政策為南通經濟的騰飛指明了方向,加上南通成為中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更為南通經濟的快速發展插上了翅膀。改革開放30多年,南通紡織如沐春風,隨著黨的政策的開放,國家經濟的發展由計劃經濟進入真正的市場經濟時代,棉花政策放開,棉紗等棉花制品不再受計劃、票證控制,南通各類紡織企業如雨后春筍,紛紛破土而出。就南通城區而言,紡織規模企業數量從解放初期幾家,計劃經濟時代30多家,一下子發展到幾百家。整個南通四區五縣的紡織企業,據統計工商局登記注冊的有6000多家,未登記注冊的家庭小作坊、小加工點多達上萬家,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規模以上企業,2013年達到1552家。

這些新經濟組織的建立,離不開龐大的紡織企業家群體,他們包括改革開放后的自主創業者、 國企改革中個人購股持股后的創業者、公務員下海創業者以及大學生創業者。
南通紡織企業近兩萬家,民營企業占比90%以上,他們所構成的南通紡織新經濟組織的特點是“六多六少”。
一是中小企業多,大企業少。年主營業務收入10億元以上的僅僅幾十家,數十億的大集團更是鳳毛麟角,超過100億元的沒有。
二是生產加工型企業多,商貿流通型公司少。紡織門類雖然齊全,發展參差不齊。生產型實體占比大于90%以上。
三是傳統紡織企業多,高科技新型企業少。服裝、家紡發展很快,印染、深加工發展跟不上,資源型的例如原料企業更少。
四是小型設備仿制、加工企業多,大型紡織機械企業少。開發型、科技創新型公司更少。
五是服裝企業眾多,企業自主品牌很少 。都是生產貼牌產品為主,國內外知名品牌更少。
六是家紡品牌很多,國家名牌、知名品牌很少。有的企業有幾十個注冊商標,內外銷都有,但是企業的品牌并沒有家喻戶曉。
一百多年來南通紡織的不斷發展成就了南通紡織的歷史地位,尤其改革開放30多年來南通新經濟組織的快速發展,形成了南通紡織的企業家群體,形成了今天的南通紡織新經濟階層,他們雖然來自不同地方,從事過不同職業,經歷過不同年代,但是黨的基本路線和改革開放政策把他們都匯集到一個大旗下。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大旗下, 加上南通紡織發展的特定的歷史因素,南通紡織的新經濟階層有著與眾不同的特點,他們既是企業的投資者,也是企業實際管理者,他們辛勤工作,艱苦創業。就企業體制而言,他們是股東是老板是投資人,就企業運行而言,他們是一群自己為自家企業打工的領導者、勞動者,與原有體制的區別是,他們能夠自己做自家企業的主,在企業生產經營中有更多自主權、決定權。南通紡織的新經濟階層,說白了,他們就是一個運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為自己、為企業、為社會創造財富的勞動者,說他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應該是恰當的、可行的。

圖為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徐文英在南通東帝紡織品有限公司
南通紡織的新經濟階層的特點,可以歸納為以下五個方面:負責任,敢擔當;勇投入,敢拼搏;不守舊,勇創新;能吃苦,少享樂;重感情,愛員工。南通新經濟階層,整體是健康的,主流大方向是好的,形成了一支穩定的員工隊伍,正是因為南通有一批優秀的企業家群體和穩定的員工隊伍,南通紡織才能取得今天的驕人業績,相信依靠這批優秀企業家群體,南通紡織的明天必然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