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
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除了不能忍耐停電,斷網也一定是現代廣大網民所不能容忍的事情。如果今天你沒上QQ、微信或微博,你一定會覺得不舒服,總感覺少了點什么。人們對網絡的依賴已經遠遠超出了預期。與此同時,網絡上每天都會產生并傳播著各種各樣的言論,充斥著我們的“眼球”。在這樣一個廣泛而缺乏約束的平臺上,少數人以為得到了絕對的自由,可以充分的展示其真實的或者虛假的念頭。殊不知,如果一旦這些言論在社會上造成了惡劣的影響,那么,被追究刑事責任也不是不可能的。隨著我國立法的逐步完善,網絡公德的話題也漸漸進入了民眾的視野,規范自己在網絡上的言行,也是當代網民所必須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網絡自產生后,便以其驚人的速度向前發展,為人們發表言論提供了一個方便、快捷的廣闊舞臺。在網絡上發表言論,人藏在幕后,見“言”不見人,更容易使人失去責任和義務意識,讓人肆無忌憚、隨心所欲,只管發泄自己的情緒,不顧其對別人產生的影響。網絡是大家以語言或圖片的方式“見面”的地方,所以它不是私人空間,而是一個公共場所。公共場所是受公德約束的相對自由,自己的言論一旦發上去,它就不再只屬于自己,就會對人產生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有些言論針砭時弊,讓人警醒,推動社會的改進;有些言論展開討論,互相啟發,促進認識和思想的進步;有些言論深入社會底層,展示真實,伸張正義;有些言論宣揚“真、善、美”,引人向上,美化心靈;也有些言論污言穢語,混淆黑白,造謠生事,制造社會混亂。何去何從?誰是誰非?無須多言。不管怎樣,有一點我們要清楚,發表言論絕不是純個人的事情,而是有一種社會責任和社會公德在里面。網絡空間是我們精神的家園,我們在這里表達思想,闡述觀點,發表意見,產生共識,從而使我們的情感得到釋放,認識得到深化,精神得到休息,心靈獲得慰藉。我們應養成網絡自律精神。網絡的虛擬性以及行為主體的匿名隱蔽特點,大大削弱了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使得道德規范所具有的外在壓力的效用明顯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個體的道德自律成了維護網絡社會公德規范的基本保障。個人應該加強在網絡生活中培養自律精神,在缺少外在監督的網絡空間里,自覺做到自律而“不逾矩”。我們決不能把它變成一個視覺污染和精神污染的地方。
雖然,網絡的迅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但同時其對社會公德所產生的挑戰,也是不容忽視的。社會公德是指在人類長期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的、要求每個社會公民在履行社會義務或涉及社會公眾利益的活動中應當遵循的道德準則。網絡社會的公共道德,就是適應維持網絡社會的有序運行的客觀需要而產生的,以維持網絡秩序、保障網絡社會有序運行為目的道德準則。
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多年來,國家為加強互聯網管理,規范互聯網秩序,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和規章,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國務院《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公安部《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等等,對促進互聯網健康發展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但由于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具有公共性、匿名性、便捷性等特點,一些不法分子將信息網絡作為新的犯罪平臺,恣意實施誹謗、尋釁滋事、敲詐勒索、非法經營等犯罪。出臺《解釋》的目的,就是適應新形勢下同網絡犯罪作斗爭的迫切需要,結合新型犯罪方式的特點,對刑法相關條文的適用依法進行解釋,為在司法實踐中準確而有力地懲治利用網絡實施的相關犯罪提供明確的司法解釋依據,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犯罪適用法律問題,進行了為期一年多的深入調研,全面收集了各種情況,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系統梳理,廣泛征求了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其他司法機關、專家學者等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并借鑒其他國家通行的法律規制原則,經反復研究論證,不斷修改完善,分別經過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89次會議、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二屆檢察委員會第9次會議討論,通過了本《解釋》。這個總共10條的司法解釋,通過厘清信息網絡發表言論的法律邊界,為懲治利用網絡實施誹謗等犯罪提供了明確的法律標尺。
該司法解釋包含以下五大焦點:
1.明確“網絡誹謗”犯罪標準。《解釋》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情節嚴重”:(1)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2)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精神失常、自殘、自殺等嚴重后果的;(3)兩年內曾因誹謗受過行政處罰,又誹謗他人的;(4)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2.“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可公訴。《解釋》列舉了七種情形:(1)引發群體性事件的;(2)引發公共秩序混亂的;(3)引發民族、宗教沖突的;(4)誹謗多人,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5)損害國家形象,嚴重危害國家利益的;(6)造成惡劣國際影響的;(7)其他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情形。
3.散布謠言,起哄鬧事可追究尋釁滋事罪。《解釋》結合我國刑法的有關規定及信息網絡的“工具屬性”和“公共屬性”,規定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尋釁滋事犯罪的兩種基本行為方式。一是利用信息網絡辱罵、恐嚇他人,情節惡劣,破壞社會秩序的,依照刑法規定,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二是編造虛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虛假信息,仍在信息網絡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絡上散布,起哄鬧事,造成公共秩序嚴重混亂的,依照刑法規定,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
4.發布真實信息勒索他人可認定敲詐勒索罪。《解釋》規定,以在信息網絡上發布、刪除等方式處理網絡信息為由,威脅、要挾他人,索取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實施上述行為的,依照刑法規定,以敲詐勒索罪定罪處罰。
5.有償“刪帖”“發帖”可認定非法經營罪。《解釋》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于非法經營行為“情節嚴重”,依照刑法規定,以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1)個人非法經營數額在5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在2萬元以上的;(2)單位非法經營數額在15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在5萬元以上的。endprint
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言人表示,出臺《解釋》,明確了對于在信息網絡中“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認定、入罪標準及適用公訴程序的條件。
在認定上,《解釋》規定,“明知是捏造的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絡上散布,情節惡劣的,以‘捏造事實誹謗他人論。”
而在入罪標準上,則進行了嚴格的量化區分。瀏覽量5000以上、轉發數500次以上的規定,是“經實證研究和專業論證”后作出的規定。但《解釋》同時規定,“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精神失常、自殘、自殺等嚴重后果的”,則不論瀏覽或轉發數,直接認定為情節嚴重,依法予以刑事處罰。
《解釋》也同時明確了網絡誹謗適用公訴程序的條件,對于“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七種情形,即使被害人沒有提起訴訟,也將由公安機關立案偵查,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
在網絡言論邊界的劃定中,如何平衡公民表達權、監督權與誹謗等犯罪間的區別,是不少人關注的問題。“兩高”在書面回答媒體問題時解釋說,其希望達到的效果是“打擊極少數,教育大多數”。而在具體實施中,對于當事者是“明知故犯”還是“無心之過”,則進行了明確的區分。
在“兩高”的書面回答中,行為人是否具有“主觀意圖”,成為界定罪與非罪的重要標準。以“網絡反腐”為例,即使檢舉、揭發的部分內容失實,只要不是故意捏造,就不會以誹謗罪追究責任。
但“兩高”同時表示,盡管有償發布時,不明知信息虛假不犯法,但如果有償刪帖,則“侵犯了廣大網民的合法權益”,不管“網絡公關公司”等主體所刪除的內容真實與否,都符合非法經營罪。《解釋》是通過厘清在信息網絡上發表言論的法律邊界,保障公民表達權和監督權的需要。任何一個國家的法律都不會允許有誹謗他人的“言論自由”。
除了網絡誹謗,《解釋》還對利用網絡尋釁滋事、敲詐勒索及非法經營等犯罪行為的認定做出了具體規定。對廣大網民所熟悉的“發帖型”和“刪帖型”敲詐,甚至網絡恐嚇等,都進行了明確化。
作為公共空間的一部分,網絡空間與現實生活已逐漸融合,利用網絡所發布的虛假信息,甚至鬧事,勢必影響到現實生活中的秩序。而通過要挾發帖或者刪帖進行敲詐的行為,則“完全符合刑法規定的敲詐勒索罪的構成要件”,應追究刑事責任。
值得注意的是,利用網絡進行犯罪,有可能同時構成其他犯罪。上面提到的網絡犯罪,還有可能觸犯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等罪名,對此,《解釋》規定此類行為將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來定罪。
肅清網絡環境,加強公民自律性,使得公民在享有“言論自由”的同時,也能規范自己的行為,認清網絡上各種言論的真偽,去偽存真。我國逐步完善的立法制度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第一,依法打擊利用信息網絡而實施的相關犯罪。
第二,保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第三,維護社會公共秩序。
第四,保障公民表達權和監督權。
第五,促進信息網絡健康發展。
《解釋》的出臺,有助于規范網絡秩序,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一個健康、有序的網絡環境。與此同時,廣大網民嚴于律己的公德意識也是必需的。在紛繁復雜的網絡環境中,我們更應分清真偽善惡,從自己做起,共同創造并維護一個純凈的言論空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