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晉MA Wen-jin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北京100102)
200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精神,提出了高等院校大學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應根據自身特點,以科學健身、體育文化、注重實效、增強民族性與世界性等為目標來進行選擇的同時,還應充分體現《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內容與要求,遵循體育學科的特點和大學體育的教學規律,真正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實現高等院校大學體育課程教學目標。然而,《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實施10多年,大學體育課程在教學實踐與課程倡導的理念上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偏差,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呈現出逐步下降的趨勢,這表明高等院校大學體育課程在教學內容安排上,教學過程組織與實施環節中出現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1 大學體育教學內容無層次、無特色,導致體育教學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目前大學體育課與教學內容的模式化、重復化、苦燥乏味、已不具備吸引力,且早已無法滿足大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求和對體育新動向了解的心理。也使目前高等院校大學體育課教學與現今社會倡導的健康生活脫節,與社會需求、社會發展不相適應,因而受不到學生的喜愛,并導致學生以消極的態度來對待體育課,從根本上不重視體育課以及體育活動,使得體育課教學達不到預期的目的,更談不上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下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和團隊合作意識。
1.2 教學內容刻板、僵硬,競技化現象嚴重 高等院校大學體育課程在教學內容長期以來沿襲了傳統的教育模式,在課程內容的安排上主要是以籃球、排球、足球、健美操、太極拳等這些競技體育項目為主,這就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身體素質和專項水平,以提高競技比賽成績。這使得部分具有一定身體素質基礎的學生,可以在某些專項上得到充分發揮,取得優異的成績。但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尤其是對那些身體素質較差、學習意識較薄弱,缺乏堅忍不拔精神的學生來說,這種明顯的競技化學習,對他們的身體是一種超負荷運動,同時使其內心痛苦、難受、壓抑,無法在正常體育教學中實現對自我身體的鍛煉和心理均衡協調的發展。大學體育教學從根本上說達不到促進學生生長發育、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的目的。
1.3 教學實施環節偏離軌道,無法養成科學地、有效地自我鍛煉方式 高等院校大學體育課程在教學組織與實施環節中,主要以實踐教學為主。在教學環節中主要以競技項為主,基礎教學所占時數太少,且僅有的基礎教學也被教學目的、教學任務、教學原則、教學意義等純理論概念所占據。缺乏實效性、針對性和長遠性,實用價值不高,不能指導學生的體育實踐活動,故難以使學生在課后進行自我鍛煉。因此,高等院校大學體育課程改革應從具體方法、組織形式等較表淺的方面,逐步向指導思想、觀念轉變等深層次方向發展,從局部零星的改革向整體改革方向發展。大學體育課程目標、課程模式、課程評價、課程內容等方面都需產生深刻的變革。大學體育教學指導思想和體育教學目標的轉變,使大學體育課程在啟發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體育學習與鍛煉,充分注意學生個性發展和興趣培養方面、在全面發展學生的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方面發揮了積極的影響。使之符合《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要求,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提高體質健康水平,適應高等院校體育工作的建設,符合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
2.1 轉變教育觀念,建立“三位一體”的教學新模式 大學體育課程的發展依賴于社會及社會中的人對體育的需求。因此我們要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即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圍繞體育課程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體育需要、興趣和運動能力,重視學生個性發展,使他們形成終身體育的理念,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
2.2 改進教學方法與手段,采取教評分離的新模式 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應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個性選擇,尊重學生的興趣與主動性。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采取個性化、多樣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通過網絡學習體育知識與健康知識,在促進學生的體育與健康意識增強的同時,進一步擴大體育教學的開放程度。
課程考核是教師檢查教學效果、評價教學質量、衡量是否達到教育教學目的的重要途徑之一,作為及時反饋教學效果、調整教學進度、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的手段。因此,選擇一種有效地考核方式將對日常教學工作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結合《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制定出有效的大學體育課程考核方式和評價體系,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展、激勵學生積極進行身體鍛煉,科學的對學生體質健康的個體進行評價,以使其達到健康標準。
3.1 采用一個階段、一個考核;一個項目、一個考核;一個團隊、一個考核的方式 通過改變考核方式和評價標準,形成該課程獨立的、科學的考評方式和考核標準,以達到正確、科學的評判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和能力水平,同時在評價過程中注重挖掘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并樹立信心,促進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提高體質健康水平,適應高職示范校建設及現代職業教育發展落實全面素質教育的需要。
3.2 大學體育課考核成績的構成 制定大學生體育課考核成績結構時,考慮到目前高等院校體育設施有限,學生相對較多,在實施教學時,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有效地組織,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合理地安排、組織學生完成好教學工作,同時,也要求學生對教師的教學予以主動支持和配合。課堂上應保持良好的組織紀律和團隊精神,建立互幫互助,團結進取的學習氛圍,使體育教學效果達到最佳。這既是對教學的促進,也是對學生集體觀念和品質的培養。因此,學生教學班在教學過程中的整體狀況和班級作風,也按10%的比例,被列入學生期末總成績的評定中。其次,學生的出勤狀況也作為一項評定內容被列入學生的期末成績。最終,學生體育課的成績由以下幾項內容構成:
①教學考核成績。依照技術考核內容和標準對學生進行考核并評定成績。滿分為100分,及格為60分,占總成績的80%。
②平時成績。學生課堂作業、教學實習和平時測驗由教師給定的成績。滿分為100分,占總成績的10%。
③教學班集體紀律加分。教學由在完成教學活動中的班級風貌和紀律狀況教師給定的成績。滿分為10分,最低為0分,占總成績的10%。
④學生考勤成績。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出勤狀況由教師給定的成績。除正常的病事假外。每曠一次,扣除3分,早退一次,扣除2分,遲到一次扣除1分,每學期考勤狀況的累計分,將從學生總成績中扣除。
[1]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院校體育課程指導綱要.教體藝[2002]13號,2002,8.
[2]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教體藝[2002]12號,2002,7.
[3]魏四成.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體系的研究——武漢工程大學體育課程改革[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