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州深得“治理”的真義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導 劉熙瑞
萊州的廣大干部深得“治理”的真義, 自覺推進了由國家管理向國家治理三個方面的轉變:即在價值取向、管理主體、管理的方式上的轉變。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導劉熙瑞
作為一個典型的具有城鄉兩種形態特征的縣域,萊州堅持全面協調發展,以群眾滿意為最高標準,樹立了新的政績觀,創新了社會治理體系,形成了“1335”的發展模式。
——中共中央黨校社會學教研室主任、教授 謝志強
萊州市黨政領導班子深刻理解提高黨建科學化水平的真諦,把以人為本、執政為民、讓群眾滿意,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和檢驗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準。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原副院長、教授 甄小英
我認為,萊州的經驗在于:一是從教育干部入手,始終在整個機關保持了一種認認真真干事業,實實在在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有了這種不利己而專利人民的精神,服務能力就會培養出來。比如,萊州市有了錢不蓋辦公樓,集中精力為人民辦實事。市委市政府卻仍在一千多年前的舊府衙所在地辦公,還沿用著1980年代蓋的簡樸老樓。萊州明確規定,每年都要把新增財力的80%以上用于民生。2013年民生投入達到了12億元,比上年增長30%,高于財政收入12個百分點。這種做法,自然得民心、順民意,人民拍手稱快。
二是把服務型政府建設與落實中央關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結合起來。一方面,嚴于律己,反腐倡廉;另一方面,深入群眾,做了大量富民、安民、樂民、服民等工作。萊州市從教育養成、制度建設、監督機制等方面著手,建立健全改進作風的長效機制,加大對廣大干部的教育力度,加大對各種易腐敗環節的監督力度,對各種違法違紀案件嚴懲不貸。在為群眾排憂解難方面,除了大力發展經濟引導人民致富以外,還從群眾最為關心的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生態環保等熱點難點問題入手,努力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僅在改善農村條件方面,新修改造農村公路838公里,完成10萬人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實施農村電網升級改造村莊323個。群眾滿意了,黨的執政基礎自然得以大大加強。
三是把服務型政府建設與中央提出的“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要求結合起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中央第一次把“治理”概念引進總目標,意味著將要實現從“國家管理”到“國家治理”的范式轉變,這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萊州市委市政府認真學習中央精神,把以前所做的大量工作用“治理”范式認真梳理,從而使工作更自覺,更有成效。
國家治理作為一種范式,顯然與國家管理有重要區別。“治水”(一條河流)本來就發源于萊州,古代人們因“治”字屬水,而“天下莫平于水”,最后把“治”與“理”聯系起來,形成“公平”、“條理”、“安定”的含義。萊州的廣大干部深得“治理”的真義, 自覺推進了由國家管理向國家治理三個方面的轉變。
第一,在價值取向上,由更多注重效率向更多注重公平轉變,更多關注社會弱勢群體,并著力解決社會兩極分化問題;第二,在管理主體上,推動管理主體的一元化向多元化轉變,大力發展各種社會中介組織,大力拓展社會公民參政議政的各種形式,并把市場體系與政府體系有機結合起來;第三,在管理的方式方法上,注重從居高臨下、多用命令方式向多用平等協商方式轉變,開創以說服教育為特征、以組織為手段、以社會融合為內涵的新的群眾工作。萊州市委市政府意識到,治理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條件下實現的,其重點是在處理各主體關系時,注重建立各主體之間的新型合作關系,而非西方所強調的各自獨立、完全自治、不可能有國家領導核心的松散關系。
基于以上認識,萊州市委市政府圍繞社會公平下更大力氣,圍繞培育各種社會組織下更大力氣,這實際上是在黨的領導下,做了更多“立民”、“新民”、“強民”的事情。比如,在關注社會公平方面。在工作中進一步強化了聽取群眾意見機制,憑借“滿意辦”的平臺,開拓更多的渠道,廣泛收集社情民意,把群眾呼聲第一時間傳遞給相關鎮街和責任部門,并督促整改落實。在對社會弱勢群體的照顧上,建立起低保、五保、醫保等社會保障標準與居民收入掛鉤的自然增長機制的同時,進一步擴大了覆蓋面,使全市低保覆蓋率達到2.8%,五保集中供養率達到98.5%,新農合參合率達到100%,各類社會保險參保人數達到62萬人。
社會公平的落實還必須以公民對社會事務的廣泛參與為前提,以公民的主人翁地位的落實為條件。為了讓群眾參與和參加社會事務,必須在提高群眾素質上狠下功夫,努力培養一代新人。一是辦好青少年教育。均衡發展城鄉義務教育, 2009年以來,市財政累計投入6億元,建設改造校舍36萬平方米,90%以上的農村學校新建了教學樓。二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緊貼該市產業發展需要,做強骨干專業,實行校企合作,每年培養技工3000多名,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8%以上,職普比基本達到1∶1。三是注重成人教育。辦好各種成人進修學校的同時,圍繞培養高素質社會公民的目標,在群眾中廣泛實施了切合實際、簡便易懂、好記易學、切實見效的“四德工程”,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萊州在“富民”、“樂民”、“安民”、“服民”之外,還致力于做好“立民”、“新民”、“強民”工作。這些舉措,顯然是我國治理體系建設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它為各種力量的“共治”打下基礎,為各種社會組織成長、廣大公民的參與、參加治理提供了保障。沒有成熟的公民,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萊州市委市政府提前做了這方面工作,邁出了向社會治理目標前進的堅實步伐,難能可貴。
責編/陳楠 美編/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