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晴
(遼寧清原縣河道管理處,遼寧清原113300)
生態型河道建設在清原縣河道治理中的實踐與成效
張 晴
(遼寧清原縣河道管理處,遼寧清原113300)
清原縣自1996年開始,開展生態型河道建設,如今許多河段生物防護林木茂盛,形成綠色屏障,清澈的河水讓瀕臨絕跡的魚種、鳥類、昆蟲又重新回歸到自然河道、河岸中,文章就清原縣生態河道建設中的做法、取得的成效及體會進行了闡述。
生態型;河道建設;做法;成效;體會
清原縣位于遼寧東部,面積3 926 km2,境內群山環繞,河流眾多,是渾河、清河、柴河、柳河四大河流的發源地,在眾多河流中集雨面積在20 km以上的有53條,河流總長1 641 km,屬典型的山區性河道。由于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汛期一旦遇有暴雨,河水急劇匯流并具有歷時短、暴漲暴落、作用力及沖刷力大等特點。
20世紀50—60年代以前山體植被保護良好,河岸自然萌生的護堤林較多,河床穩定,即使洪水上漲也只是漫堤出槽,對農田和沿岸設施危害不大;但后期,由于片面追求糧食產量,忽視環境保護,加之農民圍墾造地等因素,使河道護岸林遭到嚴重破壞,河床極不穩定,遇到洪水河流就易改道,河道淤積嚴重。為了加強河道整治,提高防洪能力,自1996年開始,全縣在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的同時,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廣泛汲取外地經驗,大膽應用河道治理新技術、新措施,不斷探索改善自然環境、科學治水等方面的新思路,并制定了建設“生態型河道”的總體方案,在河道治理過程中以流域為單元,按照保重點、保續建、大效益原則排列項目,堅持以“清灘疏浚為主,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的方法,達到“治一處,成一處,發揮效益一處”的目的,深入持久的開展了生態型河道治理攻堅戰。
實踐證明,生物與工程相結合的治河方法行之有效,使防洪與生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不但促使了多種水生動、植物的繁衍生息,而且通過植物的作用,有效的降低了水的流速,減緩了下游的防洪壓力。同時還可起到吸附水中有害物質凈化水質的作用。圖1~圖3均為生物護岸工程圖。

圖1 柳河偏道子段生物護岸工程
自“九五”初期開始,縣委、縣政府堅持生態、社會、經濟3個效益并舉,把水利建設作為生態之命脈,確定實施生態大縣戰略。并在總結前幾年河道治理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建設生態河道的要求。全縣很快將生態河道這一理念融入到河道治理之中,逐步探索出一條山區河道治理的新路子。
首先,縣委、縣政府針對生態護岸工程制定了“政策支持、資金扶持、立項限制”的制度。所謂“政策支持”,即堅持“誰造、誰有”“合造、共有”的原則;所謂“資金扶持”,是指在資金上給予傾斜,將省市配套資金、水保、農業開發資金打捆使用進行補助,鼓勵全民、全社會投資營造護岸林。政府每年用于苗木的補助資金不低于30萬元,并在秋季按成活率對苗木進行補助。并且在使用護岸林地和辦理林權上給予照顧;所謂“立項限制”,是指對于生物護岸工程不認真、敷衍了事導致成活率差的鄉鎮不給予補助,還要減少下一年度水利工程投資項目。相反,對于工程質量抓得好,成活率高的鄉鎮優先安排下一年度的水利項目。其次,水利部門提供技術上的服務和保障。水利部門根據各地土質、河道功能的不同,積極加強業務指導,在整個生態河道建設中,提供試點河段的植物配置方案及種植圖,并負責栽培、管護等技術指導,有效地解決了生態河道建設中出現的技術問題。在政策和技術的支持下,全縣出現了個人植樹護堤的高潮,形成了國家、集體、個人齊努力共造林的大好局面。
在生態河道治理中,堅持了因地制宜、科學治理的原則,分類推進生態河道建設。例如對處于田間的一些小河道,盡量保持了其原來的自然形態和走勢。對于一些險要的河段按照防洪標準,堅持生物防護和工程防護并舉進行治理,做到防洪安全與生態兼顧,確保在標準洪水內的河道安全。如柴河的雙榆樹等地段采取了木籠、石籠丁壩與生物防護相結合的方法,現在樹木已經郁郁蔥蔥,護岸效果極佳。對于流經城鎮、農村內部和周邊的河道,在建設中突出了生態性、親水性、景觀性,建成集防洪、景觀、休閑于一體的生態工程,如渾河城區段的治理。同時,我們還精選樹種,確保成活率。比如,楊樹、柳樹、榆樹喜水耐澇,且根系發達,具有較強的固土、抗沖刷等特點,就在堤腳栽植楊樹、柳樹、榆樹。刺槐、紫穗槐、沙棘均具有耐旱、耐瘠薄的特點,適于生長在含土量少的沙堤上,就在堤防迎水坡、背水坡栽植刺槐、紫穗槐、沙棘[1]。坡面選擇刺槐,不但成活率高,而且樹枝帶刺,能夠有效地防御人為因素及牲畜破壞,更主要的是涵養水分,防止水土流失,達到了防護和固堤雙重效果。
加強管護,注重成效包括:①縣政府出臺了《清原縣生物防護管理條例》和《河道防護管理條例》,《條例》規定:“河道護堤林、護岸林需要采伐更新的,應施行伐前更新,待更新林木形成防護能力后,營造單位或個人可提出采伐計劃,報縣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同意,依法辦理采伐許可手續,方可采伐。”②實行了縣、鄉、村三級管理制度,段落到村,責任到人,嚴防人為和牲畜對苗木的破壞。③縣水行政執法大隊加強了巡邏,并且對損壞護岸林的行為,依照法規條例堅決予以嚴厲處罰。④利用報紙、電視等新聞媒體廣泛宣傳,增強群眾的護林意識。

圖2 海陽河什排地石籠丁壩與生物護岸工程
通過生態型河道治理,將防洪、生態、經濟等多種效益有機地結合起來,體現了新的科學治河理念,基本達到了防洪、生態、經濟、社會等多種效益的共贏。
1)提高了河道防洪能力。植物發達的根系起到了固土保堤的作用,遏制了水土流失,保護了河道兩岸的農田;植物茂盛的枝干減緩了洪水流速,約束了洪水主流,避免和減少了河流改道的機率;同時固定主槽、穩定河床作用明顯,有效地提高了河道行洪能力。如清河干流的汪家溝段、柴河干流的雙榆樹段、清河支流的吊弓溝河段護岸林就成功抵御了2001年的“8.02”、2005年的“8.13”洪水。2001年“8.02”及2002年“7.31”清河發生了兩次10 a一遇以上的洪水,生物防護得到了驗證,雖然橋梁沖毀,但是河床穩定,堤防安然無恙。這一鮮明的對照,充分證明了生物防護工程的防洪能力。
2)節省了建設資金,并為當地群眾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生物護岸與工程措施相比較,不但經濟,省工省錢,而且耐久,同時有較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清河土口子段的生物防護工程就是最好的例子。該工程建于1996年,全長10 km,其間跨河橋梁3座,堤防防洪標準為10 a一遇,堤高3.5 m。生物防護及丁壩措施每延長米折合現價195.5元/m(其中苗木費19元、人工5元、客土5元、機械挖坑1.5元;石籠丁壩20 m1座,折合165元/m),而相同的混凝土板護坡需435元/m(混凝土1.81 m3/m,單價240元/m3)。清河10km的生物防護工程對比工程防護可節省投資240萬元。同時,生物防護工程種植的樹木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增加了當地群眾的收入。
3)改善了生態環境,提升了城鄉品位。通過河道生物防護工程建設,在河道兩側栽植了大量的樹木等植物,改變了當地的生態環境,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提升了城鄉品位。如渾河城區段經過生態河道建設后,達到了“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效果。
4)保護和節約了自然資源,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生物防護工程節省了大量的鋼筋、水泥、塊石等建筑材料,保護和節約了自然資源,按林木的成長期與成材期,結合間伐、補栽,實現措施的可持續發展,符合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總體要求。

圖3 清河汪家溝段護岸林
1)必須樹立正確的治河理念,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通過這幾年的實踐,我們認為生態型河道建設在河流治理中是行之有效的。以生物防護穩定河床、改善生態環境的做法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科學發展觀,增強了河道生態的自然修復功能。眾所周知,自然的水系是一個生命的有機體,需要一個自然的生態環境才能維持健康。治河理念的調整與改變是搞好生態工程建設的關鍵。因此,我們必須吸收生態河道建設的好方法,治河理念要由單一的防御型向生態型、自然恢復型轉變。河道治理的主要方向:①增加阻力,降低流速。②控制侵蝕,減少河流輸沙能力。③增加水面和生物棲息地的連同度。④保護和修復河流的自然景觀。
2)必須堅持規劃先行,實現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的有機結合。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根據河道不同類型、區域分布、功能、生態建設重點,因地制宜,講求實效,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和實施方案。在方案的實施過程中,首先,要以流域為單元,上下兼顧,整河推進。其次,要根據不同區域、不同地形、不同土質,選擇適合當地氣候特征的樹種,并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確保植物的成活率。我縣在生物防護中,堤腳栽植楊樹、柳樹、榆樹;堤防迎水坡、背水坡栽植刺槐、紫穗槐、沙棘。為保證植物成活率,采取了木籠、石籠丁壩與生物防護相結合的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必須加強組織協調,實現政策推動與全社會參與的統一。河道生態建設工程涉及的部門和地區比較多,必須加強領導、搞好協調。水利部門要加強技術指導,搞好統一規劃,做好技術指導服務和監督管理工作,確保生態型河道建設工作扎實推進。
4)必須注重工程管理,實現工程管護與工程效果的具體體現。生態河道的長效管理是鞏固生態河道建設成果的重要環節,其重要性不亞于整治工作本身,因此決不能轟轟烈烈抓建設,冷冷清清抓管理。①建立管理體制和機制。按照統一管理與分級負責的原則,落實分級負責的責任制。②落實管理的經費。任何管理都需要人和物的投入,管理也必須要有成本。管理的投入要根據工程的性質和管理責任權限,由公共財政投入和社會性投入配套組成。③提高管理的技術含量和科學調度水平。④加強管理隊伍建設,提高管理人員的素質和管理水平。
生物護岸工程是山區河道治理中運用的新模式,行之有效,并具有廣泛的綜合效益和社會效益。如今許多河段林木茂盛,形成綠色屏障,清澈的河水讓瀕臨絕跡的魚種、鳥類、昆蟲又重新回歸到自然河道、河岸中。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清原縣以“生態型河道”建設為主的治河工程將更加完善,防洪體系建設逐步得到加強,為建設風景秀美、人水和諧的清原,為下游遼寧中部城市群提供充足、優質的水源做出應有的貢獻。
[1]王明龍,趙建民,侯英龍.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設計融入生態理念的思考[J]. 中國水利,2013(12):9-11,20.
TV882.8
B
1007-7596(2014)05-0152-03
2014-01-16
張晴(1971-),女,滿族,遼寧清原人,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