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薇
紐約的洛克菲勒中心擁有這個城市最大、裝飾最漂亮的圣誕樹。每年,紐約都會派專人像選美一樣到周圍各地物色新年圣誕樹。圣誕樹上,有閃亮整個節日的燈,圣誕樹下,有溫暖整個節日的禮物。隨著圣誕節的臨近,紐約的街道和商店櫥窗都開始張燈結彩,人們利用一年中價格最劃算的時機,陸續為家人朋友挑選圣誕禮物。
與這座被稱為“大蘋果”(The Big Apple)的城市一樣慷慨的還有一個叫做“蘋果”(Apple)的公司,從每年的2013年12月26日到次年的2013年1月6日,蘋果都會通過一個名為“12天的禮物” (12Days of Gifts)的應用,為用戶送出一份驚喜。這份禮物可能是音樂、應用、書籍或者電影等,每天的禮物僅供應24小時,不馬上下載就會和它失之交臂。圣誕節的第一天,Apple的禮物如期而至,是一張圣誕歌曲的合集,聽著這些叮鈴叮鈴的歌曲,我在想,假如我們可以向每個IT公司要一份圣誕禮物……
假如可以向Apple要一份圣誕禮物,我希望Apple可以出一臺采用視網膜顯示屏(Retina Display)的MacBook Air。目前MacBook Air的電池續航加上13英寸的屏幕已經讓這款產品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但如果將其放在擁有視網膜顯示屏的MacBook Pro旁邊,其現有的屏幕一下子就遜色了。現在MacBook Pro、iPhone、iPod touch和iPad均已配備這款高端顯示屏,如果在不犧牲電池性能和輕便型的情況下,推出Retina屏幕,那么MacBook Air將可能稱為2014年最炙手可熱的電子消費品。當然Apple也要重新考慮Air和Pro的產品定位問題,Air加上了Retina屏幕,比13英寸的Pro還薄,還輕,還便宜,CPU性能相差又不是很多,勢必將分走Pro的部分銷量。
假如可以向Google要一份圣誕禮物,我希望Google可以做出更好的原生Android手機。Google的Nexus系列手機一直給人以系統很領先,外觀很一般,硬件無亮點的特點。說說Google最新的Nexus5,沒有采用窄邊框設計,沒有弧形屏幕,沒有金屬機身,沒有紅外發射器,沒有高像素的前置攝像頭,僅在外觀方面Nexus 5就已經脫離了主流手機。在用戶關注度集中在幾核或幾英寸大屏幕的時代,Nexus 5的1080P屏幕加驍龍800的配置沒有超越期待,由于在硬件方面也缺少亮點,這款充滿工程師氣質的旗艦商品再一次成為了小眾產品。原生Android 4.4系統的用戶體驗真的很美,但沒有一個優質的硬件和工業設計相伴,它的好能有幾人懂?
假如可以向Amazon要一份圣誕禮物,我希望Amazon可以向全球供應新鮮蔬果。Amazon,這個曾經的網絡書店,借助自家的Kindle,打通了從“作者”到“讀者”的整條產業鏈。從圖書入手,現在Amazon的產品已經包羅萬象,與此同時,它還建立了覆蓋全球的網絡服務、物流服務體系。用戶總是“貪婪”的,他們希望可以通過一個賬號買到生活、學習、工作的一切必需品,現在他們想要的就是假如這個賬號可以購買蔬果。就在2013年底,繼在西雅圖和洛杉磯之后,Amazon開始向舊金山用戶推出AmazonFresh服務。這項服務的費用是299美元一年,Amazon承諾向用戶供應最新鮮的奶制品、肉制品、蔬果等。如果這項服務逐漸向全美拓展開來,Amazon將從一站式購物網站升級成一站自動式購物網站,它可以根據用戶的購物習慣,定期寄去生活用品和食品,如用戶的訂閱到期將自動循環。
假如可以向Facebook要一份圣誕禮物,我希望Facebook可以回到從前。曾幾何時,Facebook只是一個簡簡單單的社交網站,在上面我們想知道老朋友過的好不好,新朋友平時都喜歡做什么,可這些信息漸漸地被推送廣告、游戲邀請、新聞鏈接、雞湯幽默等覆蓋。當每日收到的消息提示被“一位不熟悉的某某某邀請您加入游戲”等占據大半時,用戶登陸的頻率也減少了大半。目前用戶對網站功能垂直性的需求大過平行性需求,他們會去Google搜索,去Yahoo看新聞,去Twitter看幽默,去Amazon購物,而他們對Facebook的期待在于一張朋友小孩的滿月照或者加班時候的一句牢騷,而不是看到“誰是下一屆美聯儲主席”或者“一生必去的100個地方”等。
每年的圣誕愿望總是格外美好,但我絲毫不懷疑這些愿望一一實現的可能性。2012年邁克爾·塞勒 (Michael J. Saylor)出了一本書,名為《移動浪潮》(The Mobile Wave) ,他以一位技術專家的精準展現了一個未來移動世界的全景畫面。他從15世紀信息革命,講到20世紀60年代電腦科技的出現,之后勾勒了在移動革命下人們生活、娛樂、社交、醫療、教育等藍圖,而他憧憬的新世界在2013年就已經成形了大半。2013年圣誕節,我們許下了圣誕愿望,而實現這些愿望的不再是圣誕老人,而是IT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