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樹啟
(江蘇省新沂市教育局教研室, 江蘇 徐州 221400)
空間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地理高考中的考查方式
陸樹啟
(江蘇省新沂市教育局教研室, 江蘇 徐州 221400)
正如古羅馬思想家奧古斯丁對時間的描述一樣,空間屬于那種“別人不問我十分清楚,別人一問我反倒茫然”的概念。但只要理解絕對空間與相對空間、一般空間與地理空間、具體空間與抽象空間、客觀空間與主觀空間這四對空間的基本概念,就可以確定每一個空間詞組的確切含義及其歸屬。本文在廓清上述4對空間的基本概念的基礎上,對近年來全國各地高考地理試題如何考查空間概念作了分析,有助于教師更好地把握空間的含義、指導學生進行地理學習與備考。
空間;空間的基本概念;地理高考;考查方式
空間在地理教學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所以《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在說明地理學的兩大特點之一——地域性時,一連用了6個空間詞語:地理學不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和空間結構,而且闡明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間運動、空間演變的規律。然而,筆者調查發現,很少有老師能說清什么是空間,以及對人們在不同的場合采用的空間概念具有哪些不同的含義、地理高考中對空間概念如何考查等有比較清楚的認識。確實,空間概念的確切含義往往給人以捉摸不定的感覺。由于空間這個術語及其派生詞在地理學及其他相關學科中運用得十分廣泛,空間類型的多樣性及在此基礎上空間概念的多義性,以至人們在不同的場合采用了相異的空間概念,難以給空間下一個統一的定義。但是,在廓清4對空間概念以后,確定每一個空間詞組的恰切含義及其歸屬,則又是可能的[1]。地理教師了解空間的四對基本概念,對把握空間的含義、指導學生進行地理學習及備考具有重要的意義。
1.絕對空間與相對空間
絕對空間與相對空間是一對物理概念,但對其他學科也很有啟發。物理學中的絕對空間是將空間看作是所有物質實體的容器,相對空間是將空間看作是物體及其運動的作用場。
在幾何學中,歐幾里德基于點(沒有面積)、線(沒有寬度的長度)、面(僅有長度和寬度)概念而建立的歐氏幾何學,與絕對空間的概念相對應;非歐氏幾何學以黎曼幾何為代表,認為“正像磁場或電場的物理結構取決于磁極或電荷的分布一樣,空間的度量結構則由物質的分布來決定”,與相對空間的概念相對應。
地理學采納了物理學和數學的研究成果,如用經緯網給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進行定位,將地理事物分為點(如聚落)、線(如河流、交通線等)、面(如地形區、農業區等)來研究,采用的是絕對空間的概念;對農業、工業、城市等區位的研究,將空間作為人類活動的作用場來研究,采用的是相對空間的概念。
2.一般空間與地理空間
物理學、幾何學等學科所研究的空間,為一般空間;地理學所研究的空間,主要為地理空間。地理空間是地球的表層部分,就像地球在宇宙中的特殊性在于地球上有人類一樣,地理空間與一般空間相比,其特殊性在于它與人類緊密相聯,不僅包括自然空間,還包括社會空間。
3.具體空間與抽象空間
地理空間還有具體空間與抽象空間之分。具體空間是實際的地表空間,區域是一定范圍的地理空間,初中地理、高中地理必修3的區域地理內容,主要是關于地球表面具體空間的。
抽象空間,是獨立于地表任何一個參照點的地理空間的概念化。它忽略了地球表面的一些差異,是對地表的高度抽象,用它可以構建各種理論模式。如高中地理必修1的自然地理和必修2的人文地理中的空間,許多是從現實的具體空間抽象出來的。抽象空間在不斷引入一些現實因素后可逐步向具體空間轉化。
4.客觀空間與主觀空間
客觀空間是客觀存在的空間,主觀空間是存在于人們主觀意識中的空間。主觀空間的形式多樣,與地理有關的主觀空間的重要表現是心理地圖。每人都有一幅自已對世界的映象圖,它是個人對地球表面事物位置、特征等的內化表征,即心理地圖。2012年美國頒布的新國家地理課程標準,提出具有地理素養的人需要掌握事實性知識、心理地圖和工具以及思考問題的方式,充分肯定了心理地圖在認知和理解空間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2]。
1.對絕對空間與相對空間的考查
地理高考對絕對空間的考查主要是考查學生的空間定位能力及對點狀、線狀、面狀地理事物的分析。如2011年地理高考海南卷第3、5題具有代表性。
例1.(2011年高考海南卷第3、5題)讀圖1,完成1~2題。

圖1
1.圖示島嶼的山脈主體走向大致為
A.南北 B.東西
C.東北一西南 D.西北一東南
2.甲河流域處于
A.熱帶雨林帶 B.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C.熱帶草原帶 D.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據圖1分析可知,該島嶼中的河流多由中部向南北兩側流動,說明中部地勢比南北兩側高,中部山地呈東西方向延伸;根據圖中島嶼所處的位置可知,甲河流域處于北半球低緯度東北信風的迎風坡,溫度高,降水多,屬于熱帶雨林氣候,自然帶為熱帶雨林帶。
從該例可以看出,高考并不直接考查學生的空間概念,但學生解答地理試題卻離不開空間概念。該例中,如果學生缺乏絕對空間的概念,即不會判斷經緯度、不會判斷山脈(線狀)的空間特性(位置、形狀、大小、距離、方向等)、不會判斷流域(面狀)的范圍及所處的風帶(面狀)和自然帶(面狀),就無法回答問題。
地理高考對相對空間的考查主要是考查地理事物的區位,一般是從案例入手,考查各種區位因素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重點是農業、工業、城市、交通等人類活動的空間聯系。
2.對一般空間與地理空間的考查
高考對一般空間的考查,主要是對宇宙空間的考查。如2013年高考天津卷第8~9題。
例2.(2013年高考天津卷8~9題)讀圖2,回答3~4題。

圖2
3.據圖2判斷,攝影師拍攝的地點位于
A.低緯地區 B.中緯地區
C.北極附近 D.南極附近
4.圖2中a恒星視運動轉過的角度約為50°,據此判斷攝影師連續拍攝的時間為
A. 1個多小時 B. 3個多小時
C. 5個多小時 D. 7個多小時
據圖2分析可知,圖中北極星的高度接近地平線,說明該地緯度較低;已知地球自轉的角速度約是15°/小時,圖2中a恒星視運動的角度約為50°,說明地球自轉的角度約是50°,所需時間是50°÷15°/小時≈3.3小時。
從例2可以看出,盡管它所考查的北極星、恒星視運動等超出了地理空間的范圍,但它實際考查的還是地球表面的緯度、地球自轉的角速度等知識,可以說是借宇宙空間考地理空間。因為地球是在宇宙中的,地理空間是宇宙空間的一部分,并受到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間的影響,所以地理高考在考地理空間的同時,也對宇宙空間進行考查是很自然的。
高考對地理空間的考查,主要考查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空間結構、空間差異、空間聯系、空間運動、空間演變,將對空間概念的考查滲透在幾乎每一道地理試題中。地理高考試卷中的絕大多數試題都與地理空間有關,這也是地理試卷不同于其他學科試卷的一大特點。
3.對具體空間與抽象空間的考查
高考對具體空間的考查一般是以實際的某一區域的地圖或地理數據統計圖為載體,考查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及地理素養。
高考對抽象空間的考查一般是以示意圖或模式圖為載體,考查學生的地理能力和素養。
例3.(2012年高考上海卷第十七大題,42~43小題)閱讀“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移動軌跡示意圖”(圖3),回答問題。

圖3
圖中長虛線表示北回歸線,點線表示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的螺旋型移動軌跡。太陽直射點從某一經線位置出發,再次通過同一經線的時間間隔表示一個太陽日。
5. 6月22日當太陽直射點位于A點時,北京(116°E)的地方時是 ,北京的日期是 ,與北京日期相同的時區范圍是從 區到東12區。
6.太陽直射點從A點沿移動軌跡向 方向移動,到達B點時,用時 小時。期間,地球公轉的日地距離逐漸 ,角速度逐漸 ,地球上出現極夜的區域范圍逐日 ,B點的正午太陽高度逐日。
【答案】5. 6:24 6月23日 東2 6.西略偏南 48增大 減小 縮小 增大
本例利用示意圖,對絕對空間、地理空間、抽象空間都進行了考查。該例中的抽象空間是將地球表面完全均質化,是對現實的具體空間的最高程度的抽象。
4.對客觀空間與主觀空間的考查
高考對客觀空間的考查一般是圍繞圖像考查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絕大部分試題都有圖,這是地理試卷不同于其他學科試卷的另一大特點。
高考對主觀空間的考查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繪圖,二是無圖考圖。無圖考圖題就是一些題目并沒有給學生提供圖像,卻也需要用圖來解答,它實際考查的是存在于學生主觀意識中的空間概念,如2012年高考全國卷第6~7題、2011年高考江蘇卷3~4題等。
例4.(2012年高考全國卷6~7題)6月上旬某地約5時(地方時)日出,據此完成7~8 題。
7.該地可能位于
A.亞馬孫河河口附近 B.地中海沿岸
C.北冰洋沿岸 D.澳大利亞
8. 6月份該地看到的日出和日落方向分別為
A.正東、正西 B.東南、西南
C.東北、西北 D.東南、西北
由題干信息可知,6月上旬該地5時日出,則該地正值晝長夜短的夏季,應位于北半球,且沒有極晝現象,用排除法可確定該地可能位于地中海沿岸;6月上旬,除極晝、極夜區外,全球各地均日出東北,日落西北。
該例沒有提供圖像,但也考查了學生的區域定位、判斷日出日落方向等空間思維能力。做這樣的題目,學生的頭腦中必須形成正確的空間圖像,并能靈活運用才行。
1.抓住地理學科特色進行地理教學
如前所述,地理試卷不同于其他學科試卷有兩大特點,一是絕大多數地理試題內容上都與空間有關,二是形式上都與圖有關。這也反映了地理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教學的兩大特點,即絕大部分教學內容與空間有關和大量地運用圖表。這兩個特點實質是一樣的,因為地圖是地理空間的表達方式。所以,地理教學與備考一定要圍繞地理事物的空間特性充分運用圖表來進行。
2.理解空間的概念,培養空間思維能力
地理高考命題的原則是能力立意,主要考查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地理思維能力的核心是基于圖像的空間思維,基于系統的綜合思維和基于變化的辯證思維。最體現地理學科特性的思維形式就是空間思維,它主要從空間位置和空間分布出發,揭示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空間關系及其變化規律和思維方式,是建立在空間概念的基礎上的。理解絕對空間與相對空間、一般空間與地理空間、具體空間與抽象空間、客觀空間與主觀空間這四對空間的基本概念及其在高考中的考查方式,可以有效地促進空間思維能力的提高。
3.以區域為載體,發展綜合思維和辯證思維能力
地理高考中,圖像語言成為試題當中問題表征的主要形式。圖像不僅有地圖、圖表,還有景觀圖、模式圖、示意圖和聯系圖等,對圖像信息的提取和解釋,考查了學生的地理素養及地理思維能力,這也是地理的核心思維品質。高考試卷中的地圖數量眾多,體現以區域地圖為載體考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命題立意,既考查了空間思維能力,又考查了綜合思維和辯證思維能力。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學,有重系統地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輕區域地理的傾向,孰不知它們是有機的整體,三者都應重視。區域地理的教學,要使學生樹立基本的空間概念;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教學與復習應建立在學生熟練掌握區域地理知識的基礎上,要注意以區域為載體,促進學生的空間思維,綜合思維與辯證思維等地理思維能力的全面發展。
[1] 陸玉麒.區域發展中的空間結構研究[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2] 顧紹琴,姜君軼,2012美國地理課程標準:心理地圖[J].地理教學,2013,(17):8-10.
(責任編校:彭雙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