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輝

在整個中國,電商在不斷地沖擊著實體經濟,從線下實體經濟向線上遷移已形成一個趨勢。相比中國的電商的熱火朝天的場面,日本顯得冷清很多。像中國特色的快遞送貨場面幾乎沒有,也沒有出現媒體的狂轟亂炸。線下的商業區一片生意興隆景象。大阪城比較繁華的商業區象大阪城、心齋橋、難波、天神橋、梅田等,一到節假日人滿為患,店面的生意火爆。
日本的電子商務市場年流通額約9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5583.51億元)。而在2012年,在中國光淘寶一家就輕松超過萬億。亞馬遜日本、樂天市場及雅虎日本占據著日本電商的前三位。據NHK電視臺報道,亞馬遜的日本分公司“亞馬遜日本”2012年度的營業額高達73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86億元),獨占鰲頭。這樣的銷售額還不足京東商城的銷售額。
為什么日本的實體商業能抵擋得住電商經濟的沖擊呢?
第一點:日本的線下實體商業網絡相當發達。以大阪為例,大阪的商業形態有商業街、車站商業生態圖、便利店布局。通常商業街集中在市中心繁華地帶,同時各商業街通過各車站生態圈相關聯,在各車站之間的地帶以便利店、shopmall、supermart布局,從而構建地上地下,從區域以點帶面的網狀商業生態圖。
每家實體店店面擺放的商品琳瑯滿目,同時日本的商品包裝一般都偏小,一個貨架從上到下可以隔七八層,所以即是是一般的實體店也能置放絕對數量較大的商品品種,以供顧客挑選。而且線下實體店每家都有不同的特色,作為顧客可供選擇的余地較多。
第二點:日本B-C電子商務配送體系是以遍布全國的幾萬家便利店為據點,實行就近配送。日本的包裹服務商可以借助便利店實現包裹的郵寄,在線零售商也可以利用便利店實現就近配送。正是因為日本的電商配送體系是建立在實體便利店的基礎之上,這意味著日本電商體系與實體店之間是共存共榮的關系,而不是絕對的你死我活的競爭關系。另外日本的便利店的設置密度較大,沒多遠就會有家便利店,就像familymart前不久還在慶祝其在全日本開第10000家連鎖店。
第三點:顧客在電商網站購物,一般情況下需要填寫個人相關信息,包括姓名、地址等,這些勢必涉及個人隱私的問題。日本的民眾相對保守,也比較注重個人隱私,由于比較忌諱個人信息的泄露,因此,諸多民從對于電商還是持懷疑態度。
第四點:作為中國民眾使用電商購物,大多會首要關注注重電商的價格,一般電商的價格要比線下要便宜些。而在日本,曾經有個機構做過相應的調查,“不用考慮去店鋪購買的路程時間、店鋪營業時間就能購物”,是日本消費者的首要理由,電子商務的便利性受到好評,而第二位的理由才是“比實體店便宜”。
第五點:日本很早就對其境內從事電子商務的企業實施征稅政策。而目前中國對于電商企業是否征稅仍舊是探討過程中。由于中國目前并未對網上開店企業征稅,因此,在中國網上開店門檻低,從而也使得網上有價格優勢。而日本的電商企業的價格優勢也并不是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