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蕾

到2013年為止,中國地圖類服務市場收入規模大約達到22.39億元,這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傳統的車載導航、以pc端為主的在線導航和移動端導航。其中,傳統的車載導航從2009年的7.99億元增長到了2013年的13.36億元;PC端在線導航的收入到2013年為止較2009年的2.33億元有近3倍的增長;而移動端導航近幾年發展迅速,由2009年的0.16億元到2013年的2.61億元,實現了近17倍的增長。預測到2016年,移動端地圖收入將會與在線導航持平。
互聯網與任何一個產業發生沖擊的時候帶去最大的變化就是免費,對導航業也不例外。免費是當這個軟件的應用規模足夠大,分攤到人均的費用足夠小的時候,才會有的一個狀況。2013年第三個季度,百度和高德正式宣布地圖免費,其實是正式開啟了地圖的免費時代。
我們首先可以看一下移動互聯網對實時交通的影響。高德的覆蓋城市在50個以上,四維圖新在30個以上,其實覆蓋的面越廣核心的競爭力越強。對實時交通來說,發展過程中最大的阻礙是城市擴張的成本太高。其實在這個難題上,移動互聯網拿出了自己的叫做眾包的解決方案,眾包模式是借助移動互聯網成本低、數據精準和社交強大的特點來提高用戶粘性。
比如說,高德軟件有3億的用戶,每天有幾千萬的用戶在給后臺提供交通信息,告訴你這個市場是怎么樣的,即使對過去要花很大力氣才能覆蓋到的偏遠地方,用這種方式也能獲得很精準的數據。所以,成本就是用來維護用戶的。
車聯網在這兩年也是形成了不同類型的模式。最早期的是嵌入式模塊,然后是手機作為數據的通道,現在發展到手機和車機的整合。手機和車機的整合在最近兩年發展迅速,2013年有124億元的市場,估計到2016年有1600億元的收入。
過去車聯網的布局的主要發力點是車載的制造商和網絡的運營商,今天我們發現車聯網不僅僅依賴于軟件終端,還依賴于軟件和數據的供應商。車聯網在移動互聯網的這個市場下有一個什么樣的變化?我覺得想象空間很大。
第一,從終端上來看,從前終端很昂貴,在一萬元左右,而一個蘋果5000多元,而且我可以帶著走,還可以有很多其它的應用。再者,從服務上來看,車聯網需要續費,而互聯網永遠免費。
第二,過去大家很關注產權、所有權,而現在大家更關注使用權,過去要買導航儀來導航,買CD來聽音樂;現在用戶只會去下載自己感興趣的應用。在這樣的情況下,用戶支付的是租借費,而不是產權的購買費。所以,商家要關注服務,如果服務不夠好,使用權不能滿足的時候,用戶自然不會去買單。
其實在移動互聯網與車聯網的結合也產生了案例,比如說,高德的Send2Car就算是新的嘗試,使用者可以將手機上查到的路線直接發送到車內導航。這個應用不應該只由高德來做,應該由更多廠商去參與,這樣整個行業才能有共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