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瀏

或許不是所有人都知道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但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與這兩個個企業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名字:“李嘉誠”。
作為李嘉誠的旗艦,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是香港規模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之一;而李嘉誠收購的英姿財團和記黃埔,則涉足醫藥、零售、電信等多個領域,業務遍布全球。
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有著復雜的股權關系,長實為和記黃埔有限公司的主要股東,占股49.97%。因此,談到長實或和黃,往往離不開對整個長和系的分析與討論。
1964年,香港物業價格暴跌時,李嘉誠不動聲色地購入地皮、樓宇,而且只買不賣。經過多年投入之后,長江實業在1971年橫空出世。1972年,香港地產復蘇,長江實業獲益頗豐。1975年,世界經濟衰退再次嚴重打擊香港市場之時,李嘉誠再次囤入地皮。
正是這樣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長線運營的戰略眼光,使得李嘉誠在1981年成了香港除港府之外最大的土地擁有者,七分之一的香港家庭住在由長實開發的住宅中。
長江實業、和記黃埔及其控股的諸多企業深入到香港的方方面面,全面影響著香港市民的生活。然而這種近乎壟斷的掌控似乎也引發了一些問題。隨著房價的飆升,“地產霸權”的指責不絕于耳,有人甚至說香港變成了“李家城”。以至于部分香港社團甚至要求特區政府開設“李嘉誠稅”。
2013年年初,香港葵涌貨柜碼頭工人罷工,罷工工人從貨柜碼頭發展到中環長江中心,更進一步涌向李嘉誠豪宅,最終以和記黃埔加薪平息。
今年3月,李嘉誠在公開場合表示:“這正是我多年來加大海外投資的原因,樹大招風,引起社會仇富很正常。既然大家不愿意看到我壟斷香港,那我就去歐洲、去北美、去內地投資。”
近年來,長江實業在北京、上海、廣州開發了多個項目。長實進行地產開發的顯著特點是緩慢開發、變相囤地,坐享土地升值,與快進快出的內地開發商形成鮮明對比。而長江實業則把這種策略定位為“長線操作”。然而,前不久,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相繼宣告將拋售百佳超市、上海陸家嘴東方匯經中心OFC寫字樓、廣州西城都薈廣場和停車場等香港與內地資產,涉及金額百億。
與拋售中國資產鮮明對比的是,2013年上半年,李嘉誠斥資248.7億港元,完成了四宗海外并購。李嘉誠布局歐洲的意圖在更早些時候已現端倪:2010年長江基建以9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英國電網公司,當年2月又將奧地利第三大移動通信公司納入囊中,并以1550億港元收購英國電網、水務、燃氣資產。2012年伊始,和記黃埔逆勢收購奧地利Orange Austria全部權益,合并當地第三及第四大移動電信供應商。然后,7.18億港 元收購加拿大電廠資產,97億港元購入荷蘭能源公司。趁著歐洲經濟低迷之際,長江實業在海外進行了新一輪的擴張。
在“李嘉誠一路向西”、“李嘉誠撤資中國移情海外”的輿論風潮下,2013年11月,李嘉誠再談長和系撤資,重申長和系永不遷冊,永不離開香港,并直指撤資疑云實乃大笑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