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雄

這篇的觀點有針對性,就是本期金煥民老師的文章。貌似不同的觀點,實則相同的邏輯。因為專業化的堅守與多元化的堅持是一個問題的兩面。
理論都有前提條件和邊界條件,放之四海的真理只在哲學領域存在,討論多元化與專業化一定要探討前提條件。
20年前的多元化思潮,其社會環境是:1.所有行業進入門檻都很低,幾乎不存在多元化壁壘,每個行業都處于最舒適的“創業期”。2.所有行業都不成熟,產業集中度很低。當行業沒有爆發、規模不夠大時,堅守一個行業不一定能快速發展。3.多元化不一定是一種戰略,更可能是一種試探,目的不是多元化,而是“跳行”,尋找更好的行業。先做“加法”,再做“減法”,比如王石。這個時期的多元化或許并不存在,但不少企業通過所謂的多元化,成功進入空間更大的行業,甚至拋棄了創業的主業。所以,不能一概否認20年前的多元化思潮。
十多年前的專業化思潮,其社會環境是:1.很多行業進入了“井噴期”,行業快速發展容不得企業分散資源;2.產業集中程度快速提高,開啟規模化淘汰;3.行業進入門檻比較高,即使有多元化之心,也無多元化之力。正是在專業化思潮之下,中國涌現了一批規模巨大的企業,部分進入世界500強。
現在環境又發生了變化,有些企業已經成為行業巨頭,但規模并不大。有些企業成為行業老大后發現在跨國公司面前仍然太小。產業整合完成后,行業成熟了,成長空間反而變小了。新的環境下,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專業化與多元化的問題。
討論多元化必須厘清一個概念,即行業的概念。原來做冰箱的開始做空調,原來做白電的開始做黑電,原來做飲料的開始做食品,這些算不算多元化?畢竟,行業有大行業和小行業之分,品類有大品類和小品類之分。往細分,每個產品類別是一個行業。往大分,所有消費品可以視作一個行業。
企業的擴張有兩個方向:一是生存邊界的擴張,即多元化;二是在既定生存邊界內規模的擴張,即專業化。
我用下面一個比喻的方式說明企業發展的路徑:
一棵小苗→一棵大樹→幾棵大樹→一片樹林→一片森林。
我們把規模不大的企業視為“一棵小苗”或“一棵小草”。如果這樣的企業搞多元化,其結果只能是“一片雜草”。這是我們要堅決反對的多元化。
如果“一棵小苗”要想發展,只能做專業化,即成長為“一棵大樹”,沒有別的選擇。這就是專業化的堅守。在此之前,沒有做多元化的資格。
當企業成為“一棵大樹”時,面臨的選擇就會出現分歧:是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還是擴張為“幾棵大樹”。格力、格蘭仕、匯源這些企業就面臨著這類問題,也在不斷進行嘗試。
專業化可以解決企業的實力問題,但企業還有一個發展空間的問題。比如專業化已經做到極致,空間很有限,那么企業發展還有兩個選擇:一是地域的擴張;二是行業的擴張,即多元化。像麥當勞、沃爾瑪這樣的企業一直在做地域的擴張,所以它們在相當長時間內沒有多元化的問題。美國、歐洲很多企業利用國家優勢,在新興國家和其他欠發達國家進行地域擴張,很長時間內也不存在多元化的迫切愿望。
中國企業沒有歐美國家企業的天然優勢,向發達國家做地理延伸非常困難,所以在地理延伸和行業擴張上,通常選擇了自認相對容易的多元化。我們在看到中外企業不同的選擇方向時,一定要明白集體選擇背后的邏輯。
成為“一棵參天大樹”固然不錯,但“參天大樹”是有極限的。科學家得出結論,地球上樹木高度的極限為122—130米。所以,很多人不滿足于只做“一棵參天大樹”。比如,格蘭仕就不滿足于做微波爐行業的“參天大樹”,一直致力于向其他家電領域進軍。另外,“參天大樹”的風險也非常大,因為“樹大招風”。
很多企業面臨這樣的問題,比如家電行業中,冰箱排名第三的企業、洗衣機排名第二的企業,它們既無望成為“一棵參天大樹”,也喪失了成為“幾棵大樹”的機會,這類企業的專業化堅守,或許結局只有兩條:一是走向死亡,二是被收購。當然,這也并不意味著它們有多元化的機會。但是在此之前,它們或許曾經喪失了多元化的機會。
在小家電行業,即使是行業冠軍,生存的壓力也非常大。像美的這樣的企業幾乎涉足每個小家電行業,可能會逐個把小家電冠軍們擊敗。一家數十億元的小家電企業,在取得行業絕對優勢后,提出兩個戰略方向:一是圍繞小家電做產業鏈,二是進入其他小家電行業。對此,我提出兩個疑問:第一,即使小家電產業鏈做成功了又能如何?美的的小家電隨時會對此構成威脅。第二,世界發達國家有一個家電企業只做一個品類的小家電而成功的嗎?如果沒有,你憑什么能夠成功?所以,很多行業在產業集中過程中,“一棵大樹”只能是過渡狀態,必須有新的戰略選項。
還有的行業已經出現一種現象:單一行業已經無法生存,因為行業內的所有對手都是“幾棵大樹”甚至“一片樹林”。比如,肉制品行業就是如此,凡是做單一肉制品(邊緣化的小品類例外)的企業都已經死亡,只有產業鏈能夠生存。
從“幾棵大樹”到“一片樹林”不僅僅是數量的變化,更是質的變化。從品類(行業)來說更多了,市場區域通常從國內走向區域市場,如統一、康師傅、雙匯,它們是眾多領域的領袖,雖然還不是遍布全球的跨國公司,但已經涉足多國(或多地)市場。
如果統一不是現在“一片樹林”的格局,統一方便面在大陸就撐不下去??祹煾捣奖忝嫦鄬y一有絕對優勢,但統一方便面能夠熬下來并絕地反擊,正是因為統一集團是“一片樹林”。
同樣是遭遇重大質量問題,三鹿只是“一棵大樹”,說倒就倒;雙匯是“一片樹林”,抗擊能力就比較強。
國內家電企業中的美的、海爾、TCL都是家電業的“一片樹林”,而那些活得困難的家電企業都只是“一棵大樹”或“幾棵大樹”,一個例外可能是格力、格蘭仕。但格蘭仕一直致力于空調和小家電的發展,格力也在向其他家電挺進。
可口可樂、寶潔、三星,這些典型的跨國公司則是“一片森林”。寶潔有300多個品牌,幾十個品類,產品線非常長。三星涉足家電和IT的幾乎所有領域,產品線更長??煽诳蓸穭t涉足了幾乎所有飲料領域,甚至還在向食品領域延伸。森林之所以成為森林,不僅僅是因為樹木多、規模大,更在于盤根錯節。在森林里,很難把一棵樹的全部根系挖出來而不傷及其他樹木,所以它們是相互依存的。
在此,我們可以得出幾個企業發展路徑的結論:
1.“一棵小苗”→“一片雜草”。這樣的多元化肯定是不成功的。
2.“一棵小苗”→“一棵大樹”。這樣的專業化是存在的,但不一定適合所有行業,特別是那些單一行業無法生存的行業。
3.“一棵小苗” →“一棵大樹”→“幾棵大樹”→“一片大樹”。這樣的多元化是很多行業的必需。中國活得比較好的大企業,目前基本都進入了這種狀態。
4.“一片森林”是企業發展格局的最高形式。中國目前還缺乏這樣的企業,也是中國企業需要追求的。
在企業發展路徑中,我們還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一個行業取得領先優勢之前,企業沒有談論多元化的資格,堅守核心,做大是必然的要求。一旦取得行業優勢,探討多元化也是必由的路徑。這是發展過程的兩個不同的階段。
正如前面所言,多元化的內涵和延伸是可以變化的。站在白電角度,做黑電是多元化。站在家電角度,增加任何家電品類都不是多元化。站在飲料角度,可口可樂沒有多元化。但站在匯源果汁的角度,可口可樂是無可爭議的多元化。
怎樣才能形成“一片森林”的格局?有兩個大致的方向:
第一,圍繞產業鏈延伸。一旦做大主業,就可以圍繞產業鏈進行縱向和橫向延伸,形成價值鏈。如雙匯的產業鏈:農業→飼料→養殖→屠宰→肉制品加工→商業。
第二,圍繞品類概念升級。三星的升級方式是:彩電→家電→家電+存儲器→家電+IT→泛IT(家電+IT+金融)。
從彩電角度看,進入家電行業是多元化。但從家電行業看,只是增加新品類。彩電→家電→IT,這是三星行業概念的升級。
長虹是彩電行業的龍頭,人們習慣稱“長虹彩電”。海爾是家電龍頭,人們習慣稱海爾為“海爾家電”。彩電是行業概念,家電也是行業概念,但卻是行業概念的升級。長虹做冰箱可能是多元化,海爾做任何家電可能都不是多元化。
行業概念存在包含關系,家電包含彩電,這是大行業與小行業的關系。從小行業向大行業的多元化,多數成功的多元化正是這么做的。
多元化的進入方式非常關鍵。中國人講多元化,經常隱含著“從零起步”的含意。其實,成熟市場的多元化,通常是資本并購的產物,比如寶潔、可口可樂。三星是少數例外。
(編輯:王 玉 spellingqi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