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地方金融機構被傳倒閉引發擠兌報道采寫前后及思考"/>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應對突發事件黨報如何權威發聲
——一家地方金融機構被傳倒閉引發擠兌報道采寫前后及思考
□ 文/ 林 培
轟動全國的江蘇射陽縣農商行擠兌事件已塵埃落定。在這起突發公共事件中,《新華日報》第一時間派員采訪,第一時間披露真相、定性辟謠,第一時間刊登反思文章,有效控制負面傳播,穩定了人心,為事件的平息化解起到了積極作用。
突發事件 黨報 權威發聲
今天,黨報在突發事件中不應“失語”已是一種共識。但在現實操作中黨報對突發公共事件仍不夠敏感、反應遲鈍滯后,習慣步網絡和社會類媒體后塵彈伴奏音,以致逐漸喪失輿論引導話語權,削弱了報紙公信力。
如何有效改變這種情況?《新華日報》強調:突發事件中黨報記者不應缺席,要增強與網絡爭搶“第一落點”的意識。“報不報、怎么報是紀律問題,第一時間是否趕到現場、掌握真相,則是作風問題”。
此次射陽農商行擠兌事件情況是,2014年3月25日晚10點左右,網爆“慶豐(記者去現場證實是“利民”)分理處千人擠兌”消息。第二天上午10點,記者從當地知情者得知,“12小時過去了,事態沒有平息,已有蔓延趨勢”。該事件引起記者警覺——作為擁有省內外44家分支機構的正規銀行,為何一夜之間出現擠兌現象?是否會影響、波及其它金融機構,造成一定的社會恐慌和動蕩?記者隨即向值班副總編匯報并“請戰”。值班副總編當即決定:“迅速弄清真相,盡快發稿,夜里12點前為你預留版面。”
“第一時間原則”,是突發事件輿論引導的首要理念,也是媒體責任擔當的體現。從南京到事發地近400公里,天又下雨,車程要五六個小時。趕路途中,記者通過手機里儲存的“專家名錄”,分別對一位輿情研究學者、金融理論學者和公共危機專家提前“采訪”,儲備相關知識,開拓思路,尋找支撐點,為正式采訪做鋪墊。事后證明,該“功課”做得十分必要和及時。當天下午4點,當記者趕到布滿特警和擠兌群眾的現場時,發現牌子上明明白白寫著“利民分理處”,而非網上流傳的“慶豐分理處”。距現場越近,距事實就越近。
突發事件采訪與求證要同步,盡快集合權威信息,找到謠言或不實傳播的生成機制。
面對現場眾多嘈雜的擠兌群眾,首先要弄清他們為何而來。《謠言的內幕》作者羅斯諾認為,謠言“表達了試圖認知生存環境的人們的憂慮和困惑”。當務之急,讓他們說出心中的“憂慮和困惑”,就等于說出了事件的起因和真相。坦誠是交流的前提,記者“混跡其中”,攬著他們的肩,用“為什么來取錢”這個平實議題,不帶觀點,隨機詢問。而每個人陳述后,記者立即抓住關鍵細節,連環詢問他人、相互印證,不斷補充、甄別、延展、豐富事實,還原現場,縮短求證時間。兩個多小時中,記者先后與18位擠兌群眾及農商行人員交流,對大量龐雜信息快速梳理、判斷、定性——這是由一則謊言引發的擠兌潮,謠言的生成機制至少涉及如下方面:
其一,當地是民間借貸的債務人“跑路”的頻發區,不少人曾上當受騙、損失慘重。“銀行倒閉”謠言傳出后,造成群體性恐慌、從眾性擠兌;其二,當地男性多在外地打工,傳謠信謠者多為信息辨別力相對差的留守婦女和老人,“后院恐慌”及信息不對稱,導致“前方”男性只能依據謠言作出盲從判斷;其三,該分理處為射陽縣農商行所轄,但“地盤”卻在鹽城市亭湖區,縣、區兩地應急協調機制不完善,有待完備;其四,該分理處在上一年更名后宣傳不夠,群眾誤以為是“跑路”前兆;其五,柜員辦理定期存單時,或沒說清楚讓農民“自愿選擇”,或有“私心”想鎖定存單,使多數存單沒有選擇“通存通兌”,造成只能“當地存兌、銀行不正規”的錯覺;其六,金融機構沒有及時借助網絡、短信、微信等現代傳媒辟謠,而是選擇印發宣傳品、播放講話等傳統方式“自證清白”;其七,村組干部當年上門吸儲,致多人受騙上當,現不敢站出來面對群眾做疏導解釋工作;其八,官方沒有第一時間正式公開辟謠,給事件定性,謠言“放行”了若干小時。
通過記者現場探詢,有這8個方面事實或因由“墊底”,認定該事件為“謠言發酵”便順理成章。在連夜趕稿中,記者也曾糾結——要不要刪掉其中對地方政府不利的話,但考慮到尊重事實和觀點平衡,記者最終還是放棄了疑慮。于當夜11點半完稿并發回編輯部。次日,稿件在1版以“新華關注”刊出,立即被全國多家網絡轉載。之后,全國多家報紙也從多角度對該事件進行深度剖析,但無一報道視角或看法超出《新華日報》“先發制人”的分析內容。“一錘定音”有效阻斷了負面傳播,防止了擠兌蔓延,穩定了當地的金融秩序。
記者注意到,3月26日,即《新華日報》稿件刊出當天,中國銀行業協會發表《關于江蘇個別農商行發生集中支取存款事件的有關聲明》,認定事件為謠言所致,以正視聽。從這個角度講,本報辟謠“這一槍”打得又快又準,基本做到理性客觀、準確全面。
突發事件報道要胸懷大局,理性節制,少指責、多建設,與人為善不炒作。
自媒體環境下,黨報面臨具有復雜性、尖銳性、交錯性、變動性的社會矛盾和問題,輿論引導的有效性問題更為突出。而民眾社會自主與權利意識普遍增長,又要求引導輿論的價值標準更具包容性。突發事件存在“危”與“機”并存的特質,相關報道自然十分敏感,不同于常規新聞素材。稍有不慎,可能引發新的群體性事件和社會危機,激化矛盾。
具體到該事件的采寫,如何在揭示真相的同時避免火上澆油、好心辦壞事?記者自設了不渲染、不指責、多引導,幫忙而不添亂的底線,本著問題產生的客觀邏輯,采取與人為善的報道意圖,理性而有節制地表達事實元素。
捫心自問,這起涉及上千人的擠兌事件,難道事前毫無征兆?日常工作中應開展的金融風險評估和風險排查是否走過場?銀行預警監管到不到位?當地政府和銀行應急處置是否及時?等等。這些詰問如果寫進稿件,一定有沖擊力,產生奪人眼球效應,但記者選擇的不是“問責”,而是“服務”。因為,當務之急是緩釋輿情,而非激化輿情。
記者采寫稿件之時,趨勢尚處于應急處置黃金72小時之內,當事各方正需要“外腦援助”。記者晚上再次連線南京大學輿情研究學者、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陳堂發,因為有了事先驅車途中的溝通,陳教授及時建議:說真話、及時說,有多少信息先提供多少,不隱瞞;并建議公安部門及時介入,甄別信息,評估后果,找到造謠者,讓其承擔責任。謠言止于真相,惟有真相大白,才能徹底消除心理恐慌,減少社會震蕩。而這,也是輿論引導的應有之義和著力點。巧的是,稿件見報的當晚,鹽城警方宣布,“當地散布擠兌謠言的蔡某被查獲,并于當夜被行政拘留”。可見,學者的處置建議與警方的行動不謀而合。
突發事件極易引起就事論事的反復炒作,淪為獵奇八卦。這就需要黨報發揮輿論影響力,引導大眾超越事件本身,去作深層次的社會探究和反思。否則,事件所產生的社會成本和負面影響將無人埋單,類似事件還會重復上演。因此,在該報道的最后,記者請南京大學金融工程學院院長李心丹教授“點睛”:這起事件是農村金融生態混亂和社會治理薄弱的產物,必須舉一反三,標本兼治,不能簡單認為“風頭一過,便萬事大吉”。記者相信當地政府讀到學者的這些提醒,心里一定不輕松;讀者也一定有所思考——因為這道“思考題”中飽含媒體的追問、期望和正面引導的善意。
黨報的引導力來自大局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細節,在報道的可讀性中不可缺少,往往決定突發事件采寫的成敗。稿件中,記者虛化了“擠兌人數”和“提取金額”等關鍵數字,放棄了局部真實,防止節外生枝,造成不必要的恐慌。而這些技術處理,也得到當地政府和社會的認同。從這方面看,細節處理不是可有可無的純粹業務技巧,同樣作為黨報輿論引導能力的綜合要素發揮作用。(作者是《新華日報》深度報道工作室主任)
編 輯 文 璐 wenlu@xinhuanet.com
事發第3天,即3月26日,《新華日報》頭版刊登《一條謠言是如何發酵的?射陽農商行被傳倒閉引發擠兌的反思》,次日《人民日報》經濟版頭條全文轉載。以下是該事件報道采寫者的回顧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