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江蘇省昆山開發區中榮金屬制品有限公司汽車輪轂拋光車間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爆炸,本次事故已造成75人死亡,185人受傷。有調查顯示,該公司用于保障廠房內通風的除塵風道并未定期清理,粉塵堆積過多遇明火造成了這起因污染而引發的重大安全責任事故。痛定思痛,我們應該控制住事故的源頭還是再去亡羊補牢?
長久以來,地方政府單純追求GDP增長,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發展,對涉及污染的企業監管缺失。當治理污染與經濟發展發生直接沖突時,地方政府授意污染監管需要讓位于經濟發展。這種縱容的態度造成不愿意花錢投入環保的“明星企業”,很快就上了媒體頭條,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盲目追求經濟發展帶來的表面繁榮,造成了重重惡果。由于長期的礦產資源開采、冶煉生產累積的重金屬污染問題開始逐漸顯露,污染事件時有發生,尤其是近年來發生的重金屬環境污染事件以及血鉛污染事件,對生態環境和人民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
在“經濟發展高于環保”的論調下,我國部分企業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業,由于規模小、經濟實力不足,沒有多余的資金投入環保。由于“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他們不惜鋌而走險去挑戰法律。湖南衡東縣大浦鎮300多名兒童被查出血鉛含量超標,而緊鄰村莊的“美侖化工廠”廠區內煙氣彌漫,大量灰色煙塵從車間頂棚冒出,排污溝直接通往湘江,村民因此高度懷疑兒童“鉛中毒”系化工廠污染所致。但當地官員稱,血鉛超標原因不能確定,兒童“咬鉛筆也可能超鉛”。
此類“咬鉛筆也可能超鉛”的論調為其辯解令人咋舌。究竟是無知還是對百姓健康的無視?筆者認為,這一案例是很多屢教不改的污染企業的普遍現象——地方官員只關心創造就業、推動經濟增長,而置工業帶來的危害于不顧。一些地方尤其是貧困地區患有“引資饑渴癥”和“政績沖動癥”,為發展地方經濟饑不擇食、良莠不分,層層下達招商指標,完不成任務的要問責。重壓之下,只要招來項目引入資金就是英雄,至于是否給當地環境帶來危害,早被一些人置于腦后。很多污染項目正是借政府的“饑渴癥”乘虛而入。而唯GDP至上的觀點,則導致政府部門對污染企業態度曖昧,以至于面對媒體,當地官員卻給出了“咬鉛筆也超鉛”的雷人回復。
實際上,有色金屬污染防治一直是有色金屬行業的重點工作之一。在《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就曾明確指出,需遵循源頭預防、過程阻斷、清潔生產、末端治理的全過程綜合防控原則,加快重點區域重金屬污染防治。提出了限制重金屬污染排放項目、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強化監管能力建設等重點任務。而且,近幾年我國圍繞有色金屬污染防治工作也制定了不少整治方案及相關規定。2011年,環保部等九部委聯合召開了全國環保專項行動的電視會議,發布了《關于深入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的通知》,對已確定的重金屬中的重點行業、重點地區落實整治措施,切實消除環境污染隱患;2012年2月,環保部污染防治司又開展了鉛蓄電池及再生鉛企業環保核查工作,并印發了《鉛蓄電池和再生鉛企業環保核查指南》;同年8月,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還在全國深入開展鋁鎂制品加工企業安全生產專項治理。
要走出污染事故頻發的怪圈,必須改變當前“經濟發展高于環保”的錯誤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加大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工作力度、投資力度、政策力度。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堅持預防為主和綜合治理,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著力推進重點流域和區域水污染防治,著力推進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大氣污染治理。
可以預見的是,唯速度的發展已經不是當今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唯一方式,企業更應該自律,加大環保投入力度,做到消污染保安全應當從源頭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