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彈爆炸通常以比太陽光還強烈的閃光開始,被核爆強烈光輻射直接照射到的樹木和人員會立即起火。你能存活的唯一辦法是躲在建筑物內,并且在沖擊波到來時鉆進金屬浴缸。在可怕的放射性塵埃墜落之際。你該待在搖搖欲墜的房子里,還是該穿過街道到公共掩體內隱蔽起來?也許美國科學家新推出的一個數學模型能給你答案。 據美國《星條旗報》19日報道,美國勞倫斯·利佛莫爾國家實驗室大氣科學家邁克爾·迪倫花費5年時間建立了一個核爆生存數學模型。美國政府的官方建議是“到最近的最具防護力的建筑物中尋求庇護”,那可能是自家的地下室。 冷戰時期,科學家們模擬過各種核爆的可能情況。迪倫發現,那些距離爆炸點足夠遠的人能夠在爆炸初期幸存下來,但卻必須面對致命的放射性沉降物,這將是核爆求生的關鍵環節。經過計算,迪倫發現,你在外面暴露的時間越長,遭受的輻射劑量越大,但外界輻射強度也會隨著時間而逐漸降低。因此你遭受的總輻射劑量取決于你何時邁出房門,你距離爆心的距離,你跑到最佳庇護所的距離,還有你離開最初避難所時帶了多少防護物。 迪倫認為,在低當量核爆發生時,除了躲在最初庇護所里,你還需要一塊手表,并且熟悉周圍的環境。如果當前的庇護所很糟,而更好的庇護所就在5分鐘路程之外,那么你可以用最快速度跑到那里。如果更好的庇護所距離較遠,那么你應該在爆炸后不遲于30分鐘內趕到那里。根據當前城市的規模,如果每個人都遵從這一規則,那么這種做法可以挽救1萬到10萬人的生命。 但不是所有人都認同迪倫的說法。斯坦福大學學者勞倫斯·韋恩表示,“任何置身于末日戰場的人都無法明確知道自己的轉移時間究竟是多少。因為這種不確定性,他認為美國政府推薦的‘爆炸后至少在庇護所中停留12小時更為實用”。韋恩還擔心群體行為問題,1979年美國三英里島核事故中,只有數千人被要求撤離,結果卻有將近20萬人跑到了街上。美國國家健康研究所的公共健康學者諾曼·柯爾曼說,一些學者與政府合作進行研究,能夠找到一些幫助我們指定行動概念的模型。柯爾曼說,迪倫的模型起碼揭示了“哪些可以做,哪些不管用”。▲(司 古)
環球時報2014-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