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芯邑

在新一輪教育改革大潮中,鄉村教育改革無疑是當務之急。
不久前,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主辦的“發現美麗鄉村教育”評選中,安徽省休寧縣德勝魯班木工學校獲得好評,這所學校以創立了全國獨一無二的“匠士”學位及培養木工專業人才的職業化教育模式,引起廣泛關注。
一校兩制
魯班木工學校成立于2003年,坐落在休寧縣第一職業高中內,這是全國第一所開設傳統木工專業的中等職業學校。
該校教務處主任毛銀奇介紹,學校由德勝蘇州洋樓有限公司資助創立,德勝公司專門制作西式木制洋樓,總裁聶圣哲是休寧人。
起初,創業成功的聶圣哲以幫助農村孩子走出鄉村為己任,后來便決定辦一所專門培養傳統木工技藝的職業學校,與第一職業高中合作,實行“一校兩制”。
“一校兩制就是在同一個校園實行兩種辦學體制和兩種教育管理機制。”毛銀奇告訴《民生周刊》記者,學校的辦學經費和實習場所由德勝公司提供,課程由其選定老師教授,實訓教官也由其選派。但是,學生畢業后發放的畢業證書,則是以休寧縣第一職業高中的名義。
“所招收的學生均為來自農村的初中畢業生,年齡在15-19歲之間,整個學習周期為2年。”毛銀奇說,學生大部分來自休寧縣,也有少數外省慕名而來的,畢業時統一授予“匠士”學位。
“傳承木工技藝,培養學生使用手工工具,掌握傳統的木工工藝,是我們的辦學初衷。”第一職業高中副校長、兼任魯班木工學校校長的汪麗慶介紹,“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的思想,在木工學校得到了不折不扣地執行。”
“學校設有木工專業理論課,向學生傳授木工基礎知識,著重培養其看圖操作能力。木工技藝的傳承早期采用的是師帶徒的方式,不規范,不系統,而學校把它引入課堂,從理論到實踐進行系統、全面的教學。在木工學校中,木工師傅手把手教學生使用斧、鋸、刨、鑿等手工工具,從家具構件制作到裝配,從簡單的方桌到復雜的八仙桌、太師椅,每道工序、每個流程,木工師傅逐條示范,學生依此操作直至熟練掌握。”汪麗慶說。
對于魯班木工學校開創性的“匠士”學位,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認為,“匠”代表職業技能和謀生能力,“士”代表個人的文明修養,這標志著世界教育史上首次誕生了職業教育學位。
匠士的含金量
在魯班木工學校,學生的實訓時間比大多數職業學校都要長,文化課與實訓課的時間比是3:7。日常考核時,學校要求學生每道工序都必須過關,對木工技能的考核尤為嚴格。畢業考試則由德勝公司派總督學擔任主考官,對學生的畢業作品進行嚴格、細致的考核。
“每個學生每年交2000元學費,接受的則是每年成本高達1萬元的培養。”毛銀奇告訴《民生周刊》記者,很多用人單位到學校招人,都點名要木工“匠士”。
值得注意的是,魯班木工學校使用《木工道德與修養講義》和《學生制度讀本》兩本教材,分別由汪麗慶和聶圣哲編寫,“兩本教材以故事為主,沒有深奧的道理,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將道德修養融入一點一滴的生活中。”汪麗慶說。
安徽每年有大量人員外出務工,僅休寧一縣,27.4萬總人口中每年就有5萬多人外出務工,這些人大部分缺乏一技之長。
李軍是魯班木工學校的畢業生,2008年畢業后回家鄉開了一間木器加工廠。他告訴《民生周刊》記者,自己的木器加工廠發展勢頭很好,投入的22萬元已全部收回,目前他正準備擴充廠房,以便迎接源源不斷的訂單。
從2005年至2013年,魯班木工學校已經有8屆畢業生,共培養了247名“匠士”,他們活躍在北京、上海、蘇州等地,從事建筑相關行業,收入穩定。
休寧縣前任縣長胡寧曾算過一筆賬:“對于我們這樣的貧困山區,一個‘匠士’的就業,意味著一個家庭的脫貧。對于年平均家庭收入僅5000元的農村家庭來說,年收入4萬元是他們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數字。假如我們每年有100個‘匠士’畢業,那就意味著每年有100個家庭脫貧。”
“木工‘匠士’的培養,很好地解決了休寧當地農村孩子上學與就業矛盾,為職業教育提供了范本。”楊東平說,魯班木工學校目前已成為黃山市最具競爭力的勞務品牌之一。
鄉村職教探路
東北師范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所長鄔志輝表示,雖然對于“匠士”學位,教育部至今尚未承認其學歷,但魯班木工學校卻填補了全國無木工學校的空白,是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和創新,適合農村學生的職業教育,很值得推廣。
但是,通過走訪報考木工學校的學生家庭,《民生周刊》記者發現,傳統觀念對木工學校的招生阻力很大。
“在農村,讀不了大學的孩子一般會選擇機械、電子、車床、計算機等熱門專業,而學木工,即便是‘匠士’也仍然是個木匠。”汪麗慶說。
她說,許多家長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做木工,很多孩子也不甘心成為一名木匠。學校招生很不容易,平均每屆不到40人,最多的一屆也只有60多人。“曾經為爭取一個優秀‘匠士’的苗子,我們上門跑了四、五趟。嚴格的招生標準和傳統觀念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校的招生規模。”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雷萬鵬認為,中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階段,上大學不是太大的問題,關鍵是學什么專業。“學而優則仕的觀念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如果全社會不能形成尊重手藝人的氛圍,職業學校招生難問題仍將繼續。”
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力則對魯班木工學校贊賞有加,“這個學校規模雖小,只設有一個專業,但它招收的都是農村孩子。如今,家長拼命想把孩子送上金字塔尖的時候,該學校逆潮流而動,推行鄉村平民教育,把職業教育真正扎到實際教學當中,顯示出中國農村職業教育新一輪發展的希望之光。”
“‘匠士’學位顛覆的不僅僅是傳統觀念。在全球化產業布局向縱深方向調整的過程中,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發展中國家紛紛將‘低成本勞動力’作為重要生產要素,分食產業鏈中的低端市場。”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張孝德認為,在這種競爭格局中,中國的優勢能夠持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低成本勞動力的素質相對較高。
他進一步解釋,職業教育最大的是平民教育,平民的素質關系到一個國家整體國民的素質。我國有14億人口,其中農民就有10億,平民所占的比重較高。我國之所以把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就是要使絕大多數人都能受到教育。改善中國農村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是中國在未來的競爭中繼續保持“人口紅利”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