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翊
(澳門理工學院語言翻譯學校,澳門)
提 要 澳門現時不成文的法定用字是繁體字,但并不十分排斥簡體。本次調查希望能從調查所得結論中看到今后漢字發展的方向,促進兩岸關系的進一步發展。調查對象為大學、中學師生、公務員、警員、街頭的市民(含來自香港、臺灣及海外的游客),特別是澳門土生葡人(葡中混血人及其后代,典型的葡漢雙語人)。調查發現澳門人學習簡體字的主要途徑是書籍、網絡、學校、電視、報刊、電視、手機訊息、街頭廣告及字典。公眾地方使用簡體字的排序為:酒店、旅游景點、賭場、公共場所、食肆、學校、交通工具以及政府機構。大部分人滿足“一字兩體”、“繁簡并存”的現狀。在對待漢字統一問題上,“據繁識簡”比較容易;“據簡識繁”比較困難。澳門聽不到出于政治觀點不同而批評簡體字的聲音。澳門的酒店、旅游場所等公眾場合對簡體字持開放態度,賭場出現的簡體字最為普及、最為規范。社會成了學習簡體字的大課堂。認為繁體字較簡體字優越的占多數;受歡迎的簡化字多數是筆畫簡單而有理可據的;多數人希望保持一字兩體、繁簡并存的現狀。
為研究及了解漢字在澳門的使用狀況與認知狀況,以便得知漢字未來的發展方向,澳門理工學院語言暨翻譯高等學校2012-2013中葡翻譯一年級學生進行了一次兩岸四地的社會調查。此次調查以澳門為調查范圍,調查重點包括:澳門社會繁簡體字的使用現狀、被調查人使用漢字的態度以及對漢字現狀所持態度等三個方面。
漢字是澳門社會須臾不可或缺的交際工具。澳門一直與大陸和臺灣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在緩和兩岸關系上曾發揮過積極作用,創造過著名的“澳門模式”。以往,兩岸在漢字繁簡問題上針鋒相對。香港人持三種態度:第一種意見是完全反對簡化字;第二類意見與前一種正相反,建議香港政府立即立法推行簡化漢字;第三類意見占大多數,態度中和,即平和地考慮繁簡字的難易等等。澳門現時不成文的法定用字是繁體字,但并不十分排斥簡體。近年來兩岸關系從政治的和解延伸到文化,漢字繁簡問題也有了對話的內容,特別是大陸游客旅游臺灣,臺灣市面出現許多用簡化字寫的招貼,例如“歡迎使用人民幣”等等。目前,民間和學術界紛紛自發地研討兩岸漢字使用的情況,把漢字的討論轉移到文化范疇內來。本著這些新的變化,我們希望能從調查所得結論中看到今后漢字發展的方向,促進兩岸關系的進一步發展。
調查方式和對象包括:(a)直接到多所大學、中學,請老師帶同學生當場填寫問卷;(b)發送問卷給政府機構的公務員、警員,私人企業(如銀行)搜集意見;(c)對澳門街頭的市民(含來自香港、臺灣及海外的游客)進行隨機調查;(d)向澳門土生葡人發放問卷,搜集資料。土生葡人主要是葡中混血人及其后代,典型的葡漢雙語人;(e)在網上進行調查,但所得數量不多。
這次調查在澳門地區共訪問了1200名受訪者,成功收回1104份調查問卷。其中505名男性,占調查人數45.74%;599名女性,占調查人數54.26%。
在年齡分布方面,18-30歲之間,有738人,占調查人數66.85%;其次是31-60歲,有224人,占調查人數20.29%;18歲以下有124人,占調查人數11.23%;60歲以上18人,占調查人數1.63%。調查結果顯示,年齡越大對漢字本質的認識和感受越深刻。
學歷方面,受訪者具有大學教育程度者最多,有618人,占調查人數55.98%;其次是中學教育程度有368人,占調查人數33.33%;碩士以上72人,占調查人數6.52%;小學程度最少,有46人,占調查人數4.17%。
在職業分布方面,學生最多,有632人,占調查人數57.25%;其次是公務員(包括土生葡人)、銀行系統文員、警員(文職)等,有311人,占調查人數28.17%;還有77位教師,占調查人數6.97%;其他84人,占調查人數7.63%。
所屬地區方面,調查對象主要為澳門本地居民,有876人,占調查人數79.35%;其次為大陸,有170人,占調查人數15.40%;香港42人,占調查人數3.8%;臺灣12人,占調查人數1.09%;海外4人,占調查人數0.36%。近些年澳門社會發展很快,吸引了不少來自大陸的人士到澳門就讀或工作,還有來自臺灣、香港或世界各地的游客。
調查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重點考察漢字使用現狀及被調查者對簡體字的認知狀況。第一部分填空,包括以下幾點:日常生活中主要使用的漢字形式,對簡體字的認識比例、書寫能力,認識簡體字的途徑,澳門教育界使用簡體字的狀況,簡體字出現在公眾地方的狀況,繁體字與簡體字的優點和缺點,在澳門通過什么途徑學會簡體字,對學習簡體字的態度,對兩岸四地文字發展的看法。第二部分,挑選100個常用簡體漢字,分為“認識”、“不認識”及“是否常用”三方面供被訪者填充,藉以獲悉被調查者對簡體字的認知狀況。
問卷首先調查受訪者日常生活中主要使用的漢字形式。在1104名受訪者中,大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使用的是繁體字,達905人,占調查人數81.97%;其余199人主要使用簡體字,占調查人數18.03%。
其次調查受訪者對簡體字的認識、書寫能力。在905位主要使用繁體字的受訪者中,有478人表示認識簡體字,占調查人數52.82%;大致認識的有262人,占調查人數28.95%;略懂一點的有141人,占調查人數15.58%;完全不懂的只有24人,僅占調查人數2.65%。是否會書寫簡體字,905名主要使用繁體字的受訪者中有329人認為自己會寫簡體字,占調查人數36.35%;245人認為自己大致能掌握簡體字的寫法,占調查人數27.07%;270人認為略懂一些而不是系統掌握簡體字,占調查人數29.83%;認為自己完全不會寫簡體字的只有61人,占調查人數6.74%。(筆者以為,所謂“完全不會”可能并不可靠。按一般常識,已識漢字的人不可能不識一些來自手寫體的簡化字,例如“說話、負責、晚間”等等。)說明主要使用繁體字者“據繁識簡”的能力相當高。
在澳門通過什么途徑可以接觸簡體字,受訪者表示學習簡體字的主要途徑是書籍、網絡、學校、電視、報刊、電視、手機訊息、街頭廣告及字典。數據顯示通過書籍接觸簡體字的最多,有566人,占調查人數62.54%;網絡其次,有523人,占調查人數57.79%;學校有487人,占調查人數53.81%;電視有346人,占調查人數38.23%;報刊與電視人數相差不大,有313人,占調查人數34.59%;街頭廣告較少,有197人,占調查人數21.77%;手機訊息與街頭廣告相差不大,有182人,占調查人數20.11%;通過字典接觸簡體字的最少,只有126人,占調查人數13.92%。還有12人表示通過其他途徑接觸簡體字(例如在就職的公司、國內的媒體或與國外接觸),占調查人數1.33%。由于此題可以多項選擇,答案有2752條,平均每位受訪者作答超過3條,說明在澳門接觸簡體字的機會很多。
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主要使用簡體字的199位受訪者中有121人認識繁體字,占調查人數60.8%;43人大致認識繁體字,占調查人數21.61%;26人略懂,占調查人數13.07%;9人完全不認識繁體字,占調查人數4.52%。數據顯示主要使用簡體字者“據簡識繁”的能力低于“據繁識簡”者。(筆者以為,與上述“完全不識簡體字”的情況相仿,只要是識漢字者不可能一個繁體都不識;會寫漢字的人也不可能一個繁體不會寫。)
在是否會書寫繁體字方面,日常生活中主要使用簡體字的199位受訪者中只有47人認為自己會寫繁體字,占調查人數23.62%;58人認為自己大致能掌握繁體字的寫法,占調查人數29.15%;79人認為自己略懂書寫繁體字,占調查人數39.7%;認為自己完全不會寫繁體字的有15人,占調查人數7.54%。
以上數據顯示,日常生活中主要使用繁體字的人認識簡體字(據繁識簡)的比例要比日常生活中主要使用簡體字的人認識繁體字(據簡識繁)的高。
在選擇通過什么途徑接觸繁體字方面,199位受訪者的情況是:通過學校接觸繁體字的最多,有128人,占調查人數64.32%;通過書籍、電視、報刊途徑的人數差不多:108人通過電視,占調查人數54.27%;107人通過書籍,占調查人數53.77%;105人通過報刊,占調查人數52.76%;102人通過網絡,占調查人數51.26%;通過手機訊息與街頭廣告均為68人,分別占調查人數34.17%;通過字典接觸簡體字的最少,只有49人,占調查人數24.62%;還有4人表示通過其他途徑接觸繁體字(例如通過書法或信件),占調查人數2.01%。
學校有沒有使用簡體字教材,有604位受訪者就讀的學校曾使用簡體字教材,占調查人數54.71%;347人說學校甚少使用簡體字教材,占調查人數31.43%;也有153人回答學校從不使用簡體字教材,占調查人數13.86%。
學校是否允許學生使用簡體字?受訪者中有644人表示自己就讀的學校完全允許他們使用簡體字,占調查人數58.33%;346人表示某種程度上不允許(比如作業允許,但考試不允許),占調查人數31.34%;其余466人表示自己就讀的學校完全不允許使用簡體字,占調查人數42.21%。數據顯示澳門教育界對使用簡體字持開放的態度。
由于此項目有多個答案可供選擇,有些受訪者在求學期間曾有轉校經歷,而不同學校標準不同,所以出現“完全允許”及“完全不允許”同時選中的情況,答案共有1456條。
對于澳門教育界是否需要改變目前繁體字教學現狀問題的回答中,認為保持現狀、沒有必要改以簡體字教學占絕大多數,有894人,占調查人數80.98%;認為需要改變的只有160人,占調查人數14.49%;其他的則有42人,例如有的認為兩種字體皆應掌握,有的認為應以繁體為主簡體為輔的形式教學,有的認為應讓學生自行選擇或讓校方自行決定,也有的認為可在教授部分科目(例如普通話課)時采用簡體字,占調查人數3.8%;有8人表示沒意見。
在澳門哪些公眾地方能看到簡體字?調查顯示排列順序為:酒店、旅游景點、賭場、公共場所、食肆、學校、交通工具以及政府機構。
在澳門經常能夠見到簡體字的地方是酒店和旅游景點:酒店有657人,占調查人數59.51%;旅游景點有652人,占調查人數59.06%;賭場有573人,占調查人數51.9%;公共場所及食肆有454人及447人,分別占調查人數41.12%及40.49%;其余在學校372人,占調查人數33.7%;交通工具有302人,占調查人數27.36%;政府機構最少,只有165人,占調查人數14.95%。還有25名受訪者表示,沒有在公眾地方見過簡體字出現。
此題答案可作多項選擇。數據顯示澳門的公眾地方使用簡體字狀況不少,因此受訪者也作多項選擇,共有3647條。
超過60%的人認為繁簡兩種字體之間,有很多字的寫法是不同的,有722人,占65.49%;認為繁體字與簡體字之間寫法多數相同的占少數,只有382人,占調查人數34%。不少受訪者對簡體字的認識存在誤解,這與上面的數據所顯示的澳門教育界對簡體字的政策有直接關聯。
繁體字和簡體字哪種字體更優越?認為繁體字比簡體字更優越的占大多數,有621人,占調查人數56.25%;持相反意見的占少數,只有182人,占調查人數16.49%。其余301人表示沒有意見,占統計人數27.26%。
這個數據與受訪者的年齡、學歷有關。學歷越高對繁體字越鐘情,這可能是因為知識越豐富,越感到需要從繁體字所記載的傳統文化中吸取養分;職業方面,與受訪者所從事的職業(如文職)和從事的工作(如教育)有關。
(1)關于繁體字的優點
這項調查的受訪者共621人,其中464人認為繁體字比簡體字更優越,理由是繁體字符合漢字的造字規則,表意功能明確,便于理解字的含義,人數比例為74.72%;認為繁體字有利于傳承悠久的中華文化的有457人,占調查人數73.59%;認為繁體字能展現書法藝術之美的有449人,占調查人數72.30%,三者相差無幾。有382人認為繁體字的系統及字理有助于學習,占調查人數61.51%;有377人認為繁體字可以免除同音假借,一字多義所引起的混淆現象,占調查人數60.71%。另有8人認為繁體字比簡體字更優越還有其他原因,4人表示沒有意見,占調查人數1.29%。由于此題受訪者可選多項,調查發現受訪者普遍認為繁體字有不少的優點,選擇多項的占多數,共有2141條。
(2)關于簡體字的優點
182位受訪者認為簡體字較繁體字更優越,其中123人認為優越之處主要是筆劃較少,結構簡單,書寫簡便,占調查人數67.58%;其次認為能減輕學習負擔,有90人,占調查人數49.45%;還有78人認為簡體字符合快速的社會發展,有利促進國際交流,占調查人數42.86%;有67人認為簡體字有利推廣并促進漢字學習,占調查人數36.81%;有56人認為能減少文盲,占調查人數30.77%;有3人選擇其他理由,占調查人數1.65%。此題答案可作多項選擇,調查發現受訪者普遍認為簡體字的優點較少,選擇答案的人數不多,總共只有417條。
(3)關于繁體字的缺點
有752位受訪者認為繁體字結構繁瑣,不方便快捷書寫,占調查人數的68.12%;524人認為繁體字筆劃太多,容易寫錯字,占調查人數47.46%;254人認為繁體字使用范圍窄,只有港、澳、臺使用,難與其他地區溝通,占調查人數23.01%;220人認為繁體字字形復雜,不易辨別,占調查人數19.93%;138人認為繁體字不利推廣和學習,占調查人數12.50%;109人認為繁體字不利于掃盲,降低識字率,占調查人數9.87%。另有41人意見相反,認為繁體字沒有缺點,占調查人數3.71%;20人認為沒有意見,占調查人數1.81%。此題答案設多個選項,但選擇多項缺點的人數不少,有2058條。
(4)關于簡體字的缺點
有688位受訪者認為簡體字破壞了傳統漢字的美感,占調查人數62.32%;635人認為有些簡體字失去了原來造字的意思,占調查人數57.52%;539人認為同音假借、一字多義的簡體字容易造成混淆,占調查人數48.82%;497人認為筆劃太相近,容易混淆,占調查人數45.02%;486人認為簡體字不利文化傳承,占調查人數44.02%;483人認為簡體字太粗糙,有違漢字造字的原則、藝術性及科學性,占調查人數43.75%;有13人沒有意見,占調查人數1.18%;有7人認為簡體字沒有缺點,占調查人數0.63%;有5人選擇其他理由,占調查人數0.45%。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此題答案可作多項選擇,但選擇多項缺點的人數很多,共有3353條。
對于是否有學習與自己日常使用文字相反的另一種字體的打算,715位受訪者表示沒有,占調查人數64.76%;355位受訪者表示有學習的打算,占調查人數32.16%;選擇其他項的有34人,占調查人數3.08%。數據顯示大部分受訪者都愿意保持一字兩體(繁簡并存)現狀。
在回答學習與自己日常使用文字相反的另一種字體是否困難的問題上,826位受訪者認為并不困難,占調查人數74.82%;250位受訪者認為有困難,占調查人數22.64%;20人選擇其他,占調查人數1.81%,有8人表示已經會寫另一種字體,占調查人數0.72%。
受訪者打算通過什么途徑學習與自己日常使用文字相反的簡體字或繁體字,調查結果排列順序為:有181人認為可以通過書籍學習,占調查人數50.99%;179人認為可以通過網絡學習,占調查人數50.42%;177人認為可以通過學校學習,占調查人數49.86%;132人認為可以通過報刊學習,占調查人數37.18%;131人認為可以通過電視學習,占調查人數36.90%;65人認為可以通過手機訊息學習,占調查人數30.70%;52人認為可以通過街頭廣告學習,占調查人數18.31%;有5人選擇其他,占調查人數14.65%。
就兩岸四地有沒有必要統一文字進行問卷調查,超過一半人表示沒有必要,有570人,占調查人數52.17%;272人表示有必要,占調查人數24.64%;其余256人表示沒有意見,占調查人數23.19%。數據顯示大部分人滿意于“一字兩體”、“繁簡并存”的現狀。
文字統一是否有助兩岸文化交融,持否定意見的占多數,有463人表示不會有幫助,占調查人數41.94%;372人認為文字統一有助兩岸四地的文化交融,占調查人數33.7%;有269位受訪者對此表示沒有意見,占調查人數24.37%。
如果將來統一兩岸四地使用的漢字,應該采取哪一種字體?認為應該選用繁體字者居多,有483人,占調查人數43.75%;認為應該選用簡體字的占少數,只有132人,占調查人數11.96%。有295人認為應該綜合繁簡兩體的精華,形成新的體系,占調查人數26.72%。其余有194人表示沒有意見,占調查人數17.57%。
26.72%受訪者還列舉了62個他們認為綜合了兩種文字精華的例字(見表1):

表1:受訪者認為綜合了繁簡精華的62個漢字
調查的最后一部分,我們隨機抽取了100個社會用字(見附錄1),要求受訪者逐個勾選出自己認識或常用的簡體字。目的是希望確切地了解澳門人對簡體字的認知度和使用狀況,從而得出簡體字在澳門的使用狀況。
統計結果顯示,有73個簡體字超過50%以上受訪者認識,占三分之二,排列順序見表2:

表2:73個超過50%以上受訪者認識的簡體字
其余27個簡體字認識比例最低也超過40%。據此,可以得悉澳門人對簡體字有相當高的認同度。
另一方面,統計結果還顯示簡體字的常用率低于認識率,但使用率也不低,超過40%常用的簡體字有33個,排列順序見表3:

表3:33個超過40%以上受訪者會使用的簡體字
其余67個簡體字的使用率大多在30%以上,最低也有27.9%。足見受訪者對簡體字的使用認識與使用并不陌生。
“認識”代表了受訪者能看懂該簡體字,而“使用”則表示受訪者在日常生活中會用來書寫。前五個認識比例最高的簡體字的使用率對比:

表4:前五個認識比例最高的簡體字的使用率對比
調查數據顯示,沒有一個受訪者表示完全不認識其中任何一個簡體字。不認識的人數比例最高的是“廠”字。
這個調查表格也許有不合理的地方。比如我們在統計數據表時發現“認識”數據表和“使用”數據表在百分比上有出入,翻查問卷后發現部分受訪者在填寫問卷時只勾取了“常用”那一欄,而“認識”那一欄卻沒有選上。在邏輯上看,受訪者“常用”的,必定是他“認識”的。
不合理的地方最主要是指選擇這100個漢字進行問卷調查的合理性。雖然這100個字完全是澳門學生們選的,但還是代表了漢字文化圈的一個視角,其價值就在于確定其條件和范圍。也許有些更常用的字學生們沒有選擇,不常用的字反而成為調查對象。但是我們認為任何結論都需要以群眾的認同做基礎,再加上專家們的意見才扎實。再說我們用同一問卷在香港、澳門、臺灣三地同時進行調查,容易比較三地使用簡體字的異同,結論仍然具有廣泛性。
任何調查結果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應用性。不合理的部分是今后繼續研究的課題和方向。
本次澳門地區繁簡漢字使用情況的問卷調查給予我們如下啟示:
第一,使用繁體字者“據繁識簡”,使用簡體字者“據簡識繁”。前者比較容易,后者比較困難。成年人較多鐘情于繁體字,其原因在于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漢字本質的認識和感受更深刻;學歷越高,人生經歷越豐富,對繁體字越留戀,越緊迫地感到需要從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
第二,在兩岸四地對待漢字的繁簡問題上,澳門持中立立場,聽不到出于政治觀點不同而反對簡體字的聲音。澳門的酒店、旅游場所等公眾場合對簡體字持開放態度,社會成了學習簡體字的大課堂。澳門的經濟命脈賭場的用字可說是繁簡交匯的展廳:威尼斯人娛樂場內所有招牌和招貼都使用簡化字,字字規范,無一錯誤;臨時性的會展等活動反而出現繁體。澳門可以說進入了“繁簡由之”的境界。
第三,認為繁體字較簡體字優越的占多數。受訪者的職業和文化程度與調查得來的數據直接相關。澳門教育界對學生使用簡體字的態度較為保守,受訪者對簡體字與繁體字同與異缺乏正確認識。
第四,大部分受訪者認為學習簡體字并不困難,受歡迎的簡化字多數是筆畫簡單而有理可據。但還是希望保持繁簡并存的現狀,不愿意學習與自己日常生活所用的另一種形式的文字,也不認為學校需要改為簡體字教學。漢字使用者并非只看筆畫是否簡單這一個方面;在人們的心目中,漢字并非文字學意義上的單純“記錄語言的符號”,而是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第五,大部分受訪者不愿意學習與自己日常生活所用的另一種形式的字體,也不認為學校需要改變現狀而以簡體字教學,對待簡化漢字“完全不允許”和“某種程度上不允許”的比例超過“完全允許”。希望保持一字兩體、繁簡并存的現狀。
第六,漢字今后的發展趨勢,將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穩定下來,不再繼續“簡”下去了,也許還會有一天漢字回到固有的理據規則的道路上來。
此次繁簡漢字的社會問卷調查,促使我們反思以下兩個問題:
一是,對簡化漢字工作的反思。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公布出來的一簡號稱2235個,給用字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其實簡化字數并不太多,只有350個,而且幾乎字字都有來歷,其余主要是偏旁類推出來的,比如“貝”字簡化了,以“貝”作部件的72個常用字也都算在簡化字總數中。這種統計法在群眾中形成一種恐懼心理,好像簡化字蜂擁而來,難于抵擋!事實是,會寫繁體字的人誰不認識幾個簡體(例如體、臺、號、學等等)?因此今后的漢字教學首先要解析諸如“簡化字有多少”之類的啟蒙問題。
二是,當年漢字簡化是與漢語拼音化連在一起的,都是為了“破除文化壟斷,為工農兵在文化上翻身”,因此簡化得越多越革命,一次就簡了兩千多!在文化大革命中又拋出“二簡”。直到現在,“二簡”出現這么大的失誤,從來沒有人出來作任何說明。2013年6月5日公布的《通用規范漢字表》,恢復51個異體字,啟用6個繁體字,其實就包含了對漢字簡化工作的反思。
附錄:認識或常用的100個簡體字
學習機掃處罰權來說門診過長發還頭條無動壓彎個
兒區縣與丑夸幣廣臺憂養蕭云只慣榮勢聲獎戲糧讓
遠數體應寫歷灣廠對從齒點覺恥電關婦參晉舊蠟后
幾潔殺術聽松隨難于樣簽豐蟲氣種觸塵眾么咀萬里
開風筆陽龜態會龍網尋時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