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曉玲
(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上海201815)
第三屆國家和機構形象修辭學研討會2013年11月3日在華東師范大學召開。本次研討會由上海市語文學會、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研修基地、華東師范大學對外漢語學院、《華東師范大學學報》編輯部與中國修辭學會聯合主辦,上海市語文學會副會長、中國修辭學會副會長、《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主編胡范鑄教授主持。與會者包括中國修辭學會會長、復旦大學陳光磊教授,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洪歷建教授,華東師范大學葉軍教授,浙江旅游學院陳麗君教授,以及來自華東師范大學、復旦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上海對外貿易大學、浙江財經學院、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新疆師范大學等國內外十余所高校的三十余位青年學者。
本屆研討會集中展示了學者們在國家和機構形象修辭學研究中取得的最新成果,同時也體現了當代修辭學研究維度與研究范式的多元化。論題涉及面廣泛,涵蓋政府微博、突發事件中的政府形象、孔子學院形象、機構形象傳播、謠言傳播以及中國省區形象在西方世界的傳播、西方世界中的中國形象等議題。
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洪歷建作了題為《何為“國際漢語”》的大會報告。他指出,在全球化時代,要用新的全球視角、多元觀念來看待漢語,可以區分出國際漢語、本土漢語與海外漢語。本土漢語是國際漢語的源頭和基礎,海外漢語則是在非本土語境下使用的漢語。這三者在學習環境、教學對象、教學手段、教學目的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此外,洪教授還向與會學者介紹了當前澳大利亞的語言政策以及“國際漢語”概念對澳大利亞漢語教學的意義。
胡范鑄在《“海量接受”下國家和結構形象修辭研究的方法設計——兼論構建“實驗修辭學”的可能》的報告中指出,充分關注機構形象修辭學是發展當代修辭學的歷史機遇,也是當代中國賦予當代修辭學的社會使命;國家機構形象修辭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推動社會發展。報告在“新言語行為”理論基礎上,就國家和機構形象修辭學研究的方法論進行了設計,提出了構建“實驗修辭學”的可能,認為可以運用調查、測試、建模等自然科學、心理科學的方法研究修辭行為,比如“目標詞詞頻統計法”、“目標詞共現分析法”、“目標詞前三網頁研究法”、“目標詞自由聯想測試法”、“目標詞引文分析法”等。報告力圖在當代修辭學研究方法上尋求突破,不論是對國家與機構形象修辭學還是對當代修辭學的整體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前瞻意義。
洪歷建、胡范鑄的報告引起了與會者的強烈共鳴和極大興趣,兩位報告人就國際漢語教育、語言政策等問題和現場提問者展開了精彩紛呈的對話,陳光磊等前輩學者和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黃敏等在內的眾多青年學者加入了討論。在答問和討論中,胡范鑄介紹了少數民族自治區行政管理制度及其語言政策的歷史演變,指出中國古代的民族概念實際上首先是文化上的,而非種族上的;葉軍認為政府應該在更為宏觀的層面制定語言政策;洪歷建指出,語言問題是社會問題,中國文化是多元文化,中國政府部門應努力打造21世紀“中國人”概念,打造21世紀“國家”概念。
與會的青年學者圍繞研討會的主題,以自己正在研究的課題展開了交流、討論。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甘蒞豪在《基于“問題戲劇主義”視角的突發事件政府形象修復話語策略研究》論文中,分析了危機話語場、危機話語方式以及危機話語效果,并提出了“機制話語”的概念。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崔蓬克從“言語角色”視角,分析了政府微博的語言形式和內容、關注度等現狀,提出政府微博應將“直接聽話者”由微民轉向社會媒體,并實現由“說話者”到“聽話者”的角色轉換。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周萍運用“新言語行為”理論,分析了德國主流媒體有關中國形象的“超語篇修辭結構”,而具有相同主題、具備修辭結構關系以及形式上的互文是“超語篇”的必要因素。新疆師范大學劉偉乾運用圖畫和詞匯自由聯想測試法調查分析了塔吉克斯坦民眾對中國國家形象的基本認知與態度,發現塔吉克斯坦民眾對于中國的印象是多元化的,整體上以正面印象為主。上海外國語大學楊彬通過具體個案分析了語言生態倫理研究的意義及其學科理據,認為語言生態倫理研究將有利于建設語言生態文明、發展交叉性學科的學術創新研究等。華東師范大學對外漢語學院樊小玲通過分析“郭美美”事件引發的紅會危機,論述了機構形象傳播中主體意識的缺失與重建,認為在該事件中紅會沒能有效“聽”,也無法有效“說”,從而導致機構形象坍塌,一個可行的對策是設立一個公共“專業聽話者”。上海對外貿易大學白麗娜基于英、漢兩種語言媒介的報道及網絡檢索前三頁分析法,調查了中國30個省區形象在西方網絡世界的傳播情況,發現各省區形象傳播與國家形象傳播不同步發展,且西方媒體對各省區的關注視角也有顯著差異。華東師大二附中林界軍考察了謠言傳播的語言特征,如更多使用間接引語、用詞的抽象化、修飾性詞脫落等,從誰說、什么時候說、說什么以及怎樣說四個維度提出了謠言傳播的語用控制策略性規則。
胡范鑄在會議總結發言中針對國家的語言政策提出了三點主張:其一,不要把社會問題當作民族問題;其二,應淡化民族的政治意蘊,強化民族語言能力與文化能力;其三,在所有問題面前,每個人的個性、全人類的共同性、人性應得到最高的尊重,其他的一切都是臨時性的,包括國家政策、地區政策以及民族問題。而尊重個體的生命價值,不僅是對自己的尊重,也包括對他人的尊重。國家和機構形象修辭學研究的使命正在于推動社會發展,而不僅僅是為了維護一個機構甚至是一個國家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