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偉 徐 凱 郭 雄
(長慶油田公司第八采油廠樊學作業區,陜西 西安 710021)
L27C4+5油藏于2009年投入規模開發,主力開發層系為局部發育含油面積43.96km2, 地 質 儲 量 1644.54×104t,油層有效厚度15.8m,地質儲量采出程度4.11%,有效孔隙度11.22%,滲透率0.67*10-3μm2。
目前油井總井數328口,油井開井數309口,井口日產液640.23方 ,井口日產油276.39t,平均單井產量0.89t,綜合含水53.0% ,平均動液面1550m,水井總井數107口,水井開井數95口,日注水平1781方,單井日注19方,月注采比2.41,累計注采比1.45。自投入開發以來日產液,日產油下降,含水上升。
研究結果表明,以下幾項特征比較突出的儲層,采用體積壓裂有利于形成較大的裂縫網絡,提高單井產量。
1巖石脆性指數大于35%。
2天然微裂縫發育多于2.3條/10米;
3地面氣測滲透率≥ 0.1mD,孔隙度≥7%;
4儲層含油性較好,含油飽和度≥30%;
5砂體較連續,油層有效厚度大,一般要大于15m;
6儲層上部遮擋條件好,純泥巖隔層厚度大于10m,砂泥巖隔層厚度大于15m。
1施工工藝
按照“體積壓裂”理念,逐步擴大混合水壓裂(單一)試驗,適度開展裂縫暫堵+混合水體積壓裂﹑徑向鉆孔+混合水體積壓裂﹑直井多層+混合水體積壓裂等工藝試驗,提高壓裂裂縫的復雜程度,溝通更多的天然裂縫,增加改造體積,提高單井產量和采收率。
2施工參數設計原則
(1) 邊井施工參數設計:針對最小主應力方向上天然微裂縫不發育﹑側向剩余油富集的特點,按照“三大一低”技術思路,實施大砂量﹑大液量﹑大排量﹑低砂比壓裂,提高裂縫復雜程度。
(2)角井施工參數設計:針對最大主應力方向上天然微裂縫發育,水驅前緣易突進,主向井水淹風險大的特點,按照“一大兩控一低”技術思路,實施大排量﹑控制砂量及液量﹑低砂比壓裂,提高裂縫復雜程度的同時控制縫長,延長見水周期。
(3)生產過程中含水上升較快的井:適當控制壓裂規模,對綜合含水大于30%的油井,應適當控制縫長,延伸縫高,復壓時以大排量﹑低砂量為主。若對應注水井累計注水量過大,應及時調整配注,采取溫和注水。
(4)混合水壓裂加砂規模應結合區塊投產壓裂﹑重復壓裂加砂規模合理確定。
3壓后排液要求
(1)壓后應及時進行排液;
(2)采用抽汲方式進行排液時,要嚴格執行抽汲排液相關規定,定抽深定抽次抽汲,并對排出液體進行準確計量;
(3)壓裂液返排率達到60%以上或見純油3個班為合格;若地層產水時,其氯離子含量要求穩定3個班以上為合格。
1見效井分析
采油井Y44-63井砂體厚度20m,油層厚度12m,無底水,措施前日產油1.36t,含水16.5%,累積產油1308t,鄰井Y42-61井2012年測試恢復壓裂12.60MPa,壓力保持水平88.2%。
2013年4月實施混合水體積壓裂措施后,Y44-63措施增產效果明顯,目前日產液6.84m3,日產油4.57t﹑含水20.5%,日增油3.21t,單井產量是措施前的近3.5倍。
2無效井分析
采油井Y44-57井砂體厚度8m,無底水,措施前日產油0.64t,含水14.6%,累積產油750t。鄰井Y42-61井2012年測試恢復壓裂12.60MPa,對應注水井累積注水1.7*104m3,預計壓力保持水平>85%。
2013年5月實施混合水體積壓裂措施后,該井日產液4.47方,日產油1.5噸,含水60.1%,目前該井日產液3.01m3,日產油1.64t,含水35.1%,日增油1.00t,增油效果差。破壓點不明顯,說明造新縫較少,改造體積增加不理想,嚴重供液不足,該井為低液高含水,后期需對應注水井L52-57加強注水,合理補充地層能量。
(1)混合水壓裂技術目前仍然處于攻關試驗階段,需要深入研究影響混合水壓裂改造效果的關鍵地質因素,加強L27C4+5油藏儲層天然裂縫研究,加大巖石力學參數測試力度,為優化設計提供依據,確保工藝措施的針對性。
(2) 2013年,在L27C4+5油藏中開展了10口井混合水體積壓裂措施,增產效果顯著。單井日增油大于2t/d的井有7口,占總井數的78%,措施井平均日增油2.47t/d,達到其它增產措施的2倍。
(3)L27C4+5油藏儲層天然裂縫較發育,巖石脆性指數較高,具備開展混合水壓裂的地質條件。通過現場開展“大液量﹑大排量﹑大砂量﹑低砂比”的混合水壓裂措施,有效增加了改造體積,達到了提高單井產量的目的。
(4)致密儲層經體積壓裂改造以后,建議及時控制放噴,并用高效深水抽子及時排液,提高返排率。
(5)選井條件:優選邊井,(除角井之外都可以),油層厚度大于10米,地層壓力保持水平85-110%,有過高產史或初期改造規模小。
(6)L27體積壓裂井分區域對比分析,東北部X22區壓力保持水平﹑儲層物性好于南部X26區和南北部X10區,實施體積壓裂措施后效果明顯優于其他兩個區域。下步將在X22區優選見水風險小的低含水側向井集中連片實施,X26﹑X10區需加強注水補充地層能量,為后期培育措施潛力井。
[1]王啟宇.鄂爾多斯盆地姬塬地區延長組裂縫特征及成因[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2011,38(2).
[2]胡書勇等.注水過程中儲層深部污染的試井診斷及應用[J].西南石油學院學報,2002.
[3]李憲文等.鄂爾多斯盆地低壓致密油層體積壓裂探索研究及實驗[J].石油天然氣學報,2013, 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