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梅,張葆青,喻李明,羅鳳媛,高聰,宋玉瑩
風濕性小舞蹈病是感染溶血性鏈球菌后引起的一種疾病,其臨床表現多樣,多為全身或部分肌肉無目的、不自主的快速運動,如伸舌歪嘴、擠眉弄眼、聳肩縮頸、語言障礙、細微動作不協調等,與多發性抽動癥的臨床表現有某些相似之處。隨著抗生素,尤其是青霉素類藥物在臨床普遍運用,本病的臨床表現多不典型,更增加了兩者的鑒別難度。現舉1例不典型的風濕性小舞蹈病病例以資參考。
患兒武某,男,11歲,2013-09-04初診。患兒因“抽動30余天”就診,曾多次就診西醫院,被診為“多發性抽動癥”,給予泰必利10 mg,每日2次口服,效果不佳,轉求治于中醫。刻下癥見:全身抽動,以腹部抽動為主,不能靜坐,伴聳肩,清嗓,搖頭,上述癥狀于興奮時加重,入睡后消失。無鼻塞、流涕,無頭暈、頭痛,無腹痛,納可,眠淺,大便質稀,日1行,小便調。查體:一般情況可,咽部略充血,扁桃體Ⅱ度腫大,舌質紅,苔薄白,脈沉。心音有力,率齊,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雜音,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啰音。心肺(-)。刻下診斷抽動原因:(1)多發性抽動癥?(2)小舞蹈病待排除。分析:患兒面色偏黃,屬中醫脾虛面色改變,脾虛肝旺,故而出現全身抽動,不能靜坐,搖頭;脾虛痰聚,肺不布津,痰氣交阻,故而出現清嗓;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故而大便質稀,辨證屬“脾虛痰聚證”,治以健脾化痰,平肝熄風,予中藥溫膽湯加鉤藤、煅龍骨、煅牡蠣、僵蠶口服,囑查抗“O”。
2013-09-14復診。患兒服藥后效不顯,并出現喉部不自主發聲,余癥同前,舌質紅,苔薄白,脈滑。檢驗結果:抗“O”:1∶400,考慮患兒為不典型的風濕性小舞蹈病。分析患兒服上藥后,癥狀無明顯減輕,且出現喉部不自主發聲,病程較長,考慮患兒肝腎陰虧,而致肝風內動,治以滋陰潛陽,柔肝息風,予中藥天麻鉤藤飲加減(天麻、羌活、桔梗、甘草各6 g,鉤藤、生地、白芍、蒼術、天麥冬各12 g,菊花、枳殼各9 g)口服,并予長效青霉素120萬U肌內注射治療。1周后癥狀大減。后雖因勞累兩次反復,但在及時調整中藥后,癥狀基本消失,2013-10-22隨訪,癥狀體征基本消失,臨床痊愈。
患兒出現腹部抽動、喉部不自主發聲、聳肩、清嗓、搖頭的癥狀與多發性抽動癥的癥狀相似,易被誤診為多發性抽動癥。通過抗“O”陽性的檢查及肌內注射長效青霉素治療有效,考慮患兒為不典型的風濕性小舞蹈病。分析本病臨床常見的誤診原因:(1)風濕性小舞蹈病是一種免疫損傷性疾病,屬于風濕熱的臨床表現之一,常在風濕熱其他臨床癥狀(咽峽炎、心臟炎、關節炎、環形紅斑)出現后數周至數月出現,但如他癥較輕,本病可為首發癥狀[1]。因此,臨床不典型的風濕性小舞蹈病之前并不一定出現風濕熱等癥。如本案患兒,之前并無風濕熱其他表現的病史,但有扁桃體腫大,考慮可能曾有過慢性感染或亞臨床的感染。(2)兒童因其特殊的生理功能,在抗生素的選擇上,相對成人有限。有些患兒在發病前已因呼吸系統疾病用過青霉素類藥物,亦可導致臨床表現不典型,臨床較少見四肢幅度偏大的舞蹈樣動作而誤診。
本病與多發性抽動癥鑒別之處,首先,舞蹈病患兒可出現特征性的旋前肌征(即當患兒舉臂過頭時,手掌旋前,當手臂前伸時而呈腕曲、掌指關節過伸,稱為舞蹈病手姿);其次,從發病機制上看,因溶血性鏈球菌的抗原與人體器官抗原存在同源性,抗鏈球菌免疫反應可與人體組織產生免疫交叉反應,形成免疫復合物,導致器官的損害[1],本病主要累及尾狀核、丘腦下核神經元,因此,通過單光子發射型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SPECT)可顯示尾狀核頭部與基底神經節部位,尤其是殼核處灌注減低,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PET)有時可見紋狀體呈高代謝狀態[2];第三,實驗室檢查方面,抗“O”檢查多為陽性。而多發性抽動癥則是以不隨意突發、快速、重復、非節律性、刻板單一或多部位肌肉運動和(或)發聲抽動為特點的一種復雜、慢性神經精神障礙[3],常表現為脾氣急躁易怒、穢語詈罵、喉部發聲、皺眉眨眼、搖頭聳肩、伸舌歪嘴、面部及軀干肌肉抽動頻繁有力等,且與情志因素關系很大,多在學習壓力大,被責罵訓斥時癥狀加重,無抗“O”、腦電圖及SPECT等檢查的異常。
西醫治療方面,對于風濕性小舞蹈病患兒,急性期常選用青霉素80萬單位肌注,每日2次,持續2周,以徹底清除鏈球菌感染;青霉素過敏者,可改用其他有效抗生素如紅霉素等。不典型患兒可每3~4周肌內注射芐星青霉素120萬單位,期限至少5年,最好持續到25歲[1]。多發性抽動癥患兒,臨床上多選用神經阻滯劑,如氟哌啶醇、硫必利、可樂定等。此外,對于控制兩者的抽動癥狀,中醫藥有良好效果。
上述兩病,中醫辨證均屬“肝風”的范疇。舞蹈病初期,風邪經口鼻肌表而入,挾熱侵犯咽喉,故而出現咽喉紅腫的癥狀;挾濕熱侵襲肌表,則出現皮膚的環形紅斑;侵襲經絡,故而出現肢體不自主抽動及關節腫痛,且風性善行而數變,臨床表現多不局限于一處肢體及肌肉。由于風性清揚,巔頂之上,唯風可至,多發性抽動癥發病初期亦可因眼、鼻、嘴癢感,出現瞬目、聳鼻、張口等風邪上擾的外風癥狀。由于病機相似,兩者中醫治療多以平肝熄風為基本法則,異病同治。臨證時可根據不同表現,分證治之:氣郁化火者,宜清肝瀉火,熄風鎮痙;脾虛痰聚者,宜健脾化痰,平肝熄風;陰虛風動者,宜滋陰潛陽,柔肝息風。因多發性抽動癥與情志因素關系較為密切,故在治療上,在中醫辨證治療的基礎上,需配合心理疏導;飲食上,不宜進食易產濕生痰的肥美食物,如海鮮、魚蝦、牛羊肉、甜點等,方可收到良效。
總之,隨著抗生素在臨床的普遍應用,典型的風濕性小舞蹈病在臨床上不常見,易致誤診。因此,臨床上在診斷小兒多發性抽動癥時,需要考慮排除不典型的風濕性小舞蹈病,及時用藥物干預,控制癥狀,避免其他并發癥的發生。
[1] 沈曉明,王衛平.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74-177.
[2] 王華.兒童抽動障礙鑒別診斷[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2,27(7):487-491.
[3] 鄭毅.兒童抽動障礙藥物治療[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2,27(7):491-494.
(收稿日期:2014-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