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芳,范志遠 ,曾清賢 ,楊建華,劉 嬌 ,藩 莉 ,趙廷松 ,饒紹松 ,張順芬 ,何術省,鄒偉烈
(1.云南省林業科學院 漾濞核桃研究院,云南 大理 672500;2.云南省林業科學院,云南 昆明 650204;3.云南省魯甸縣林業局,云南 昭通 657000)
云南省溫涼地區,如昆明、昭通、曲靖、麗江、迪慶、怒江、大理、玉溪等州(市),是云南省實生核桃資源主要分布區,也是云南省核桃主產區。云南省適宜栽培核桃的土地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但由于云南省立地條件復雜,氣候條件多樣化,其中如滇東北、滇中和滇西北等溫涼山區,霜期長短不一,發生時間不一致,屬晚霜危害重災區[1-2]。晚霜對核桃樹的芽、花、幼葉、幼果均能造成危害,造成大幅減產或絕產,嚴重的甚至導致整株植株死亡。傳統的核桃良種對晚霜的抵御能力較差,易遭受危害,成為溫涼地區核桃產業發展的自然制約瓶頸。多年以來,云南省在核桃產業發展中,偏重于‘漾濞大泡核桃’和‘三臺核桃’無性系良種的研究和發展。發展實踐表明:‘漾濞大泡核桃’和‘三臺核桃’在滇東北、滇中和滇西北廣大區域大面積發展后,出現了嚴重晚霜危害(春季核桃發芽后嫩枝葉、花受晚霜害),造成絕產或減產,損失巨大,不宜大規模發展。云南省對適合溫涼地區發展的核桃品種研究較少,缺乏避晚霜危害的優良品種,限制了溫涼地區核桃產業的發展。因此選擇避晚霜核桃品種已成為核桃生產上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20世紀60和80年代,魯甸縣曾大量引進新疆核桃商品果實作種,實生繁殖栽培,新疆核桃在魯甸不僅萌芽時間早(2月下旬),而且低產,歷年芽、花和幼枝均可能遭晚霜的危害,生產實踐表明,新疆核桃抗寒但不能避晚霜危害。90年代后,魯甸也曾引種過‘漾濞大泡核桃’和‘三臺核桃’良種進行栽培試驗,同樣因萌芽較早不避晚霜而失敗。從1998年開始種植‘云新90301’、‘云新90303’、‘云新90306’、‘云新高原’和‘云新云林’5個核桃雜交新品種,該系列雜交品種雖豐產、堅果品質優良且抗寒性較好,但也因萌芽時間早在有些年份偶會受晚霜危害?!數榇舐?號’為本土實生選育核桃品種,2009年被云南省林木良種審定委員會認定為良種,經過近10年的區域性栽培和擴繁推廣,目前全縣種植‘魯甸大麻1號’核桃超過6 000多hm2。在2011年中國首屆核桃節上,‘魯甸大麻1號’核桃經過層層篩選,最終以其優良的品質和獨特的外觀造型獲得專家團的認可并獲獎,成功打響了魯甸大麻核桃的品牌,為大麻核桃在全省乃至全國的推廣種植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長期以來,魯甸核桃發展主要采用實生繁殖,歷經自然選擇,人為去劣留優,產生了適應區域環境的多樣性變異群體。為更好地保存和利用魯甸核桃種質資源,擴展云南省核桃產業發展區域,為滇東北、滇中和滇西北提供適宜發展的主栽品種,進行了避晚霜核桃優良單株選擇研究。
魯甸縣地處云貴高原西北部,滇東北高原南部。由一江(牛欄江),兩山(烏蒙山、五蓮峰),三河(龍樹河、沙壩河、昭魯河),兩個壩子(文桃壩子、龍樹壩子)構成。地跨東經103°09′~103°40′、北緯 26°59′~27°32′。地勢東西兩側高,中間低平,地貌錯綜復雜,有深切中山、中切中山、巖溶高原、混合丘嶺、高原湖積盆地、斷陷河谷壩。海拔最高3 356m,最低568m,縣城海拔1 917m。根據氣候帶劃分,魯甸屬于亞熱帶、暖溫帶共存的高原季風立體氣候。四季氣候為春暖而時有倒春寒;初夏多雷雨大風冰雹,盛夏雨旱交替,但熱而不酷;秋氣溫陡降,時有秋風、綿雨;冬無嚴寒,時有凌凍。歷年平均氣溫12.1℃,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2.7℃,歷年最低氣溫-11.5℃;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0.3℃,歷年最高氣溫31.3℃。年均無霜期230d,歷年平均降水量923.5mm,年平均日照1 915.4h。
2009年3月13日至14日夜間,魯甸地面最低溫度降至-7.8℃,日最低氣溫降至-4.9℃,惡劣的天氣變化給魯甸核桃生產造成了嚴重影響。此次特大晚霜害為篩選避晚霜核桃新品種創造了難得的機會。根據選育目標,制定初步的選優方案,采用群眾薦優和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開展避晚霜核桃優良單株外業調查。
從2009年3月開始,深入縣內9鄉3鎮(文屏鎮、水磨鎮、龍頭山鎮、桃源鄉、茨院鄉、小寨鄉、火德紅鄉、龍樹鄉、新街鄉、梭山鄉和樂紅鄉)逐鄉逐村進行調查,充分了解各鄉鎮的資源現狀,對晚霜害后未受害或受害較輕且經濟性狀較好的植株,進行標記,定點觀測記錄。果實成熟期,對各入選優株在樹冠不同方位隨機采集堅果樣品進行主要經濟指標分析。通過預選、初選和復選選出優良單株。
在魯甸縣內全面開展避晚霜核桃優良單株的選擇,選擇發芽時間晚、豐產以及避晚霜性強的優株。對預選優樹核桃的堅果品質進行測定評比,品質優良者入選為初選優株;對初選優株進行立地條件、生物學特性、豐產性和避晚霜性等內容的調查,并對其堅果品質進行分析測定,綜合性狀優良者,中選為復選優樹;對復選優樹開展年度重復調查采樣和種仁內含物分析測定,決選出優良單株。
根據核桃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中的評價標準[3]、核桃堅果質量等級[4]以及選育目標,制定以下避晚霜核桃優良單株選擇的標準。
(1)樹體選擇標準
樹體健壯,發育正常;樹齡不小于15 a;萌芽期與‘魯甸大麻1號’相當或晚;有較強的避晚霜能力。
(2)豐產指標
發枝力較強,果枝率60%以上,每結果枝平均坐果1.8個以上,每m2樹冠投影面積產果量300g 以上[5]。
(3)堅果品質
果形美觀,整齊端正;取仁較易,能取整仁或半仁;出仁率在50%以上,殼厚1.2mm以下;仁色為白、黃白、灰白或淺紫等;干種仁較飽滿,無縮仁現象;食味香、澀味輕。
避晚霜評價方法如表1所示。
抗凍指數=(5-受凍級別)/調查年份次數。

表1 抗寒性評價標準Table 1 Evaluation standards of cold resistance
根據選育目標,避晚霜核桃優良單株應兼具萌芽晚、豐產、避晚霜性強和堅果品質好的特點。2009年3~4月,深入魯甸縣內9鄉3鎮(文屏鎮、水磨鎮、龍頭山鎮、桃源鄉、茨院鄉、小寨鄉、火德紅鄉、龍樹鄉、新街鄉、梭山鄉和樂紅鄉)逐鄉逐村進行調查,采用群眾薦優和實地調查相結合,對大約3 000棵不同品種,不同樹齡(均不小于15 a)的核桃樹進行了調查分析,排除了未受害但堅果性狀較差的單株,對未受晚霜危害或受害較輕且堅果性狀好的單株,分別編號標記,一共調查預選了545株。在果實成熟期,在樹冠不同方位分別隨機采集各預選單株堅果樣品帶回脫青、烘干,對堅果品質進行測定。經初步評定,從545株中初選出75株。
2010年對初選優株深入調查,重點對初選優株物候期和避晚霜能力進行調查,同時對初選優株進行豐產性、穩產性調查,對植株物候期、產量和堅果質量等相關數據進行綜合比較分析。通過外業調查和室內測定結果分析,從75株初選優株中篩選出18株進入復選。
2011年,對復選優株進行年度重復田間調查采樣和堅果品質測定,根據樹齡、立地條件、豐產性、穩產性(每m2樹冠投影面積連續3 a堅果產果量0.25~0.30kg)、堅果品質、抗寒、避晚霜能力等特點,經綜合評比分析,最終決選出12株避晚霜核桃優良單株。
12株避晚霜核桃優株母樹基本情況的調查結果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被選優株的海拔高度分布在1 740~2 120m,樹齡在15~120 a,樹高在6~17m,樹冠直徑東西8.4~19.8m、南北向3.5~18.5m,胸高直徑21.1~76.4cm,樹勢中等偏強。選出的優良單株均為實生繁殖,為避免早期霜凍的危害,在實生群體中,這些優株經自然與人工選擇適應區域環境。
連續3 a對優株物候期進行觀測,2012年進行系統觀測(見表3)。由表3可以看出,各決選優株芽萌動期在3月下旬,芽萌動期與‘魯甸大麻1號’相當或晚,比‘云新90303’(云新系列品種在魯甸萌芽最晚的品種[6])晚25d以上,而展葉抽梢期均在4月份。有5個優株的芽萌動期在4月上旬,優株號分別是L161、L185、L343、L353和L455,萌芽最晚的L161,在4月16號芽才開始萌動,比‘魯甸大麻1號’晚27d,比‘云新90303’晚近2個月。核桃品種表現為萌芽晚這一價值特性,在魯甸核桃生產上有較高推廣應用價值。
構成和影響核桃單株產量的主要性狀有發枝力、果枝率、坐果率、平均每果枝結果數等。12株決選優株結實性狀調查結果見表4。從表4可以看出,不同優株的發枝力差異較大,這主要跟樹齡有關,幼樹發枝力強,老齡樹相對減弱;各優株結實性狀差異也較大,L161坐果率、果枝率以及每母枝結果數均達到最高,其次是L245的豐產性較好。

表2 優株基本情況Table 2 Basic status of the superior trees

表3 優株物候期(月-日)Table 3 Phenological periods of the superior trees (M-D)
春季氣溫劇降,晚霜危害頻繁,造成核桃大量減產,這種現象在魯甸表現尤為嚴重。根據多年的觀察和氣象資料(見表5),魯甸晚霜一般發生在每年4月以前,從調查的這4年來看在4月份未出現過晚霜害天氣。決選出的12株優株中,有5個優株芽在4月份才開始萌動,在這調查的4年中均未受晚霜危害(見表6),表明這5株優株避晚霜性較強,其中L161萌芽最晚,表明該優株避晚霜性最強。其余優株因芽開始萌動,分別在2009年和2011年受晚霜危害。

表4 優株結實性狀調查結果Table 4 Investigation result of fruit-sett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perior trees

表5 云南魯甸2009~2013年3~4月日氣溫(年-月)Table 5 Daily temperature in March and April from 2009 to 2013 in Ludian County of Yunan Province (Y-M) ℃

表6 優株核桃晚霜害情況調查結果Table 6 Investigation result of late-frost damage status of the superior trees
核桃品質包括核殼及核仁2個方面,其直接影響堅果的商品價值。在銷售市場上,核桃商品的價格與堅果外觀(包括大小、形狀、殼面光滑度和縫合線緊密度)、外殼厚度、取仁的難易程度、出仁率以及核仁的顏色、風味、飽滿程度等指標有十分密切的關系。12株決選優株堅果外形特征測定結果見表7。從表7可以看出,復選優株堅果形狀有圓形、扁圓、短扁圓和長扁圓形;縫合線均較突出;種殼均不光滑。
優株堅果主要經濟性狀見表8,從表8可看出,各優株核桃堅果硬殼厚度在0.675~1.198mm。其中L353堅果硬殼最薄,僅為0.675mm;L202堅果硬殼最厚,達到1.198mm。核桃堅果硬殼越薄,取仁越容易,硬殼越厚取仁越難,出仁率相應降低。所選出的優株中,堅果出仁率達到國家標準優級標準(出仁率≥59%)的有5株,優株號分別是L15、L116、L185、L343和L353,出仁率最高的優株號是L116,出仁率高達63.8%;其余優株堅果出仁率均達到國家Ⅰ級標準(出仁率50.0%~58.9%)。不同優株平均單果質量差異較大,L15核桃單果質量僅為5.99g,是小果型核桃;平均單果質量最大優株是L202,平均單果質量高達18.22g。脂肪含量和蛋白質含量是反映核桃品種營養價值的關鍵指標,脂肪含量在各營養成分中含量最高。不同優株核桃仁的脂肪含量、蛋白質含量和多酚含量也不同。

表7 優株堅果外形特征Table 7 Nuts shap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perior trees

表8 優株堅果主要經濟性狀Table 8 Main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nuts of the superior trees
有關核桃的選優指標,目前尚無統一的標準,其豐產性、早實性、抗逆性、堅果品質優良等是核桃選育的目標[7]。盡管各地根據當地不同的氣候環境和核桃生產實際,制定核桃優樹選擇標準及合適的方法,進行全面選優。但在優樹的選擇標準上基本側重產量、結果性狀、堅果品質[8-10]。云南屬晚霜危害重災區,傳統的核桃良種對晚霜抵御能力較差,易遭受危害,成為溫涼地區核桃發展的自然制約瓶頸。因此,選擇避晚霜核桃品種已成為核桃生產上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文中以核桃物候期為指標,綜合考慮其豐產性、堅果品質和抗逆性等來進行避晚霜核桃優良單株的選擇。所決選出的12株優良單株,其避晚霜能力、外觀、出仁率、仁色和豐產性能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表現。各決選優株芽萌動期與該區域主要栽培品種‘魯甸大麻1號’相當或晚,比‘云新90303’晚25d以上。有5個優株的芽萌動期在4月上旬,優株號分別是L161、L185、L343、L353和L455,萌芽最晚的L161,在4月16號芽才開始萌動,比‘魯甸大麻1號’晚27d,比‘云新90303’晚近2個月。核桃品種表現為萌芽晚這一價值特性,在魯甸核桃生產上有較高推廣應用價值。
[1] 張 雨,董潤泉,習學良.云南核桃種質資源現狀及開發利用[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4,19(2):38-40.
[2] 肖良俊,寧德魯,彭明俊,等.滇東北核桃優良單株主要經濟性狀的主成分分析[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3,28(2):79-82.
[3] 劉慶忠.核桃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4] GB/T20398-2006,核桃堅果質量等級[S].
[5] GB7907-87,核桃豐產與堅果品質[S].
[6] 趙廷松,方文亮,曾清賢.核桃雜交新品系魯甸縣區域性試驗初報[J].云南林業科技,2002,(1):43-46.
[7] 沈德緒.果樹育種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2.
[8] 宋正江,高本旺,王毅敏,等.鄂西地區良種核桃選育Ⅱ——引種栽培豐產性對比試驗[J].經濟林研究,2014,32(1):92-96.
[9] 楊 惠,翟梅枝,李 麗,等.陜西核桃栽培品種優系抗寒性評價[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3,33(4):50-55.
[10] 武 靜.早實核桃堅果品質與葉片營養相關性淺析[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3,33(8):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