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可能惹麻煩
結果似在意料之中,2013年10月底,李火根等9名農民狀告江西省吉安市發改委的行政訴訟又輸了。
62歲的李火根是吉安市吉州區先鋒村村民。在城市大幅擴張的浪潮中,先鋒村的菜田先后多次被征。為了弄清村里集體土地“收歸國有”的前因后果,并得到一筆相對可觀的補償款,李火根等9名村民,從2013年年初開始向省、市、區三級共10家行政機關申請信息公開。然而,至今,村民們依然沒看到希望。
每年向各級、各地行政機關申請數百個信息公開的代理律師鄧海鳳把申請描述成一場戰役:必須既有戰略,又有戰術,才有成功的可能。
盡管不少學者認為,信息公開中,行政機關與申請人應該是合作關系。但實踐中,雙方往往上演一場“攻守戰”,各種形式的“拒絕理由”和“申請攻略”也應運而生。
“一些公職人員會想,既然公開可能惹麻煩、讓領導不高興,不公開又沒什么責任,不如不公開”,北京市藍鵬律師事務所律師趙彬認為,《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下稱《條例》)沒有明確責任機制,也是信息難以公開的原因之一。
讓申請人筋疲力盡
2013年1月3日,李火根、李水根等人嚴格依循鄧海鳳的交代,向江西省政府、省國土廳、吉安市政府、市國土局、市發改委、市城建局等10家行政機關同時寄出信息公開申請,內容涉及先鋒村范圍內的土地征收、建設規劃、項目審批等領域共28項文件。
申請發出不到一周,吉安市發改委發來回復:補正。幾天后,吉安市國土局、吉州區國土分局、吉安市城建局、江西省國土廳同樣發來四份補正告知函。
“補正,就是政府認為你沒說清要公開哪些文件,讓你重新說明。”鄧海鳳說,“這幾乎是《條例》中被濫用最多的一條,因為沒有次數限制,行政機關可以讓你永遠補正下去。”補正既拖時間、又消磨士氣,直到申請人筋疲力盡。
為了達到行政機關范圍“明確”的標準,很多申請人不得不多次補正。“原本申請公開的十幾項文件常被縮減成五六項,甚至兩三項。”鄧海鳳說,補到最后,能公開的文件,也與最初的要求相去甚遠。
在一些律師看來,補正,說明至少還有余地。如果一旦被行政機關告知所申請的信息涉及個人隱私、商業秘密、國家秘密,事情就會更加棘手。這三點不予公開理由,不僅在最初的申請階段有效,在后續的行政復議、行政訴訟過程中依然可以發揮效力。
而究竟哪些算是“國家秘密”,至今沒有一個明確說法。此外,上下級機關之間相互推脫、行政機關“未查詢到”等,都是行政機關不予公開的常用理由。
對行政機關的各種搪塞,很多律師和當事人選擇了向上級部門復議。先鋒村的案子里,村民們也是逐級復議,一直“鬧”到國土部。
法院大門很難開啟
在申請、復議等一套“策略”都無果的情況下,李火根等人開始嘗試司法途徑。從2013年4月起,他們對江西省人民政府和吉州區人民政府提起行政起訴。和大多數想打此類官司的原告相似,李火根等人的起訴一直沒被受理,而且從來沒有得到過任何書面答復。
北京大學公眾參與研究與支持中心主任王錫鋅觀察信息公開訴訟多年,他的總結是:“當知情權遭到行政機關拒絕時,人們訴諸法院,法院的大門卻很難開啟。”
果然,村民們好不容易成功立案的兩次行政訴訟都以失敗告終。
不僅在吉安市或者江西省,即便在法治程度較高的北京,想要打贏信息公開訴訟也絕非易事。2013年10月15日,北京大學公眾參與研究與支持中心發布的《中國政府信息公開案件司法審查調研報告》顯示,自《條例》實施以來,北京市2008年一審審結的政府信息公開案件中,原告均在一審中敗訴。2012年336件中的59件原告勝訴,比例為17.6%。而即使勝訴,也不一定最終勝利。在信息公開訴訟中,法院判決能否有力執行,依然需要觀察。
(文/滑璇 據《中國新聞周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