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是孕育生命的地方,比如母親的子宮,比如深深的土壤。那里曾經也是孕育一張好照片的地方,攝影者在卸下沉重的相機后一頭扎進暗房,親手沖洗自己的夢想。可他們如何會想到,柯達、富士、愛克發……這些響當當的名字,面對數字化浪潮的沖擊,竟然如此快速敗下陣來,墜入比黑暗還要深的無望。
未來屬于誰?電子時代、數字時代、生物時代……攝影還會不斷往前發展,誰說數碼相機不會被淘汰!新年第一期,我們關注的是一個關于變化的話題。我想說的是,在一個巨變的時代,擁有一顆沉靜的心,堅持做自己喜愛的事情,拍攝自己真正想表達的影像,似乎是最好的應對。
我想到本期“跨界”欄目介紹的哈爾濱影人劉星明,他不參加任何官方攝影組織,自己組織攝影小組,每年帶著幾十個同道一起拍攝哈爾濱美景,給家鄉留下大量影像資料,50年不變;我想到我們曾經介紹過的農民攝影師王搏,他日復一日地堅持拍攝貧困兒童和民辦教師,為他們尋找資助人,23年不變;我想到大家喜愛的任悅老師,她創建的博客“1416教室”是從事影像編輯工作的年輕人汲取營養的圣地,她創辦的ofpix基金已經堅持到了第六屆,點燃了許多年輕攝影人的夢想……
其實我們不是單純懷念暗房中那與黑暗為伴的紅色燈光和四處彌漫的冰醋酸味道,許多攝影人更癡迷于創造一種經由我手達到的極致。而且,不管世界如何改變,不管世間誘惑何多,這些熱愛攝影的人滿心歡喜,他們目不斜視地朝著自己設立的目標進發,堅持做自己認為有益的事情。
和這些目標堅定的攝影人一起,我們也在堅持做最好的攝影雜志。確切地說,我們并不僅僅在做一本雜志,更在努力搭建一個網絡時代的新媒體平臺,耐心創造更多滿足不同讀者不同需求的好產品。在一個人人都是攝影師的年代,一個影像到處泛濫的年代,也許更需要我們堅持專業精神,做好專業的引導。只要做最好的自己,就能積極樂觀地面對這個變化得太快的世界。
當然,這不是一段風平浪靜的里程。如果在翻山越嶺長途跋涉之后,發現你還在那里等待,我想,這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