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江 喜樂



當今社會擁有數不清的攝影應用程序,膠片早已沒有立足之地。但是,作為一種藝術媒介,膠片發揮著比過去更為神奇的力量。我相信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傳統藝術攝影的復興,更是藝術界的一次新浪潮。如今,藝術家們以全新的方式使用這些攝影材料,膠片的故事還未完待續。
在2005年至2010年間,加拿大攝影師羅伯特·伯利(Robert Burley,下稱伯利)用相機記錄了像柯達、愛克發、依爾福這些膠片行業的關鍵公司所發生的變化。作為一名從事攝影工作30年的藝術家,伯利在這個影像行業發生著翻天覆地變化的時期中,既是觀察者,也是激進的參與者。他拍攝的《消失的黑暗》( The Disappearance of Darkness)這一攝影項目,從歷史的角度去觀察傳統膠片以及工業暗房的衰落。伯利力圖展示新技術的出現對攝影業所產生的無法挽回的改變,以及這個上百年的行業是如何迅速和突然衰落的。他認為,這是攝影行業發生永久性改變的轉折點。
《消失的黑暗》這個項目的創作背景是什么?您最想告訴大家的是什么?
2005時,我住在加拿大的多倫多,發現柯達在加拿大的工廠就快倒閉了。一開始我認為關閉工廠只是母公司為了應對數碼相機的競爭而進行的一次裁員。由于購買膠片相機的人越來越少,所以公司得通過關閉工廠來縮減規模。但是2007年我在柯達的核心區域(紐約的羅徹斯特)拍攝時,看到柯達炸毀了一棟又一棟大樓;一年之后,位于波士頓的寶麗來工廠被拆毀。目睹了這些情景后,我意識到我見證的不僅是相機這一產業的巨大變革,也是一個時代的轉折點。
數碼技術已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膠片時代的衰退從一定程度上為這些快速發生的轉變奠定了基石。如今,從膠片到數字介質的轉換已基本完成,但是那些曾經的膠片巨頭們卻無一在這場變革中幸存。柯達已于2012年宣布破產,8個月后又公布了拋售攝影業務版塊的計劃以便繼續生存。盡管這一事實看起來不可避免,但我始終覺得這一切不可思議。對我來說,這個項目記錄了攝影曾經的模樣—膠片相機是人人都使用的裝備,膠片公司是曾雇傭了成百上千名員工的企業,膠片攝影是一種反映當今世界的藝術形式。同時這也是我個人經歷這一變革時期的記載,它見證了我和攝影的關系,以及我從膠片時代向數碼時代的轉變。
拍攝時,您是如何設置每一個拍攝場景的?
這是一個很難拍攝的項目,因為我拍的大多數對象都是普通的建筑物,且工廠與工廠之間的差別不大。然而這些建筑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它們需要在絕對黑暗的環境下制造產品,而且規模都很大。基于這個特征,我關注建筑物龐大的外型。除了白色、封閉、如石頭般的外型,你也可以看到黑色暗房內部的景象。那里就是讓照相術大規模施展魔法的地方—銀塊在硝酸中溶解,與明膠混合,覆蓋在膠片和相紙上。
您為什么選擇4×5的相機拍攝這些場景?您平時使用哪些攝影器材?
4×5的相機是我一直使用的機器,原因很簡單—在當時它能產生最好的畫質。你要知道上世紀90年代末,膠卷制造公司如柯達、富士為了能超越數碼技術,在膠卷產品上都有極大改進,我用的是當時最好的膠卷。
雖然在項目最后的拍攝階段,4×5畫幅相機便逐漸顯得過時、笨重。我背包中已經有實用、高畫質的數碼相機了。目前我正在拍攝兩個新項目,使用的是尼康數碼相機,必要時也會用哈蘇。它們都非常棒。
拍攝這個項目時,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悲傷、憂郁、疑惑、驚異等等。其中最讓我吃驚的是數字技術的變革能如此迅速地發生。我在開始進行這個項目的時候智能手機還沒出現,蘋果和柯達在股市上的表現相當,大家都還在用膠片相機。但當在我完成這個項目時,柯達已宣告破產,而蘋果已經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公司—iPhone手機已經成為被廣泛使用的拍照設備。
在拍攝過程中,有沒有印象深刻的事情可以與讀者分享?
位于美國堪薩斯州帕森的杜威恩攝影實驗室是世界上最后一家沖洗柯達羅姆膠卷(彩色膠卷)的店。2010年12月底,它沖洗了最后一卷柯達膠卷—我希望記錄下這個事件。于是,這趟前往帕森的旅途很快演變為一次攝影朝圣,來自世界各地上百名攝影愛好者一起加入進來,共同見證膠片攝影時代最后的喘息。那天的“杜威恩”看起來更像一個俱樂部,而非我過去熟知的攝影實驗室。沖洗膠卷的過程拉近了攝影師與它的關系。這種交情隨著最后一次沖洗而得到了升華。很快,杜威恩便與新的數字技術為伍了。
爾后,當我親歷柯達公司在紐約羅徹斯特的工廠爆破現場時,我知道我見證了歷史。爆破現場布置得井然有序,公眾也受邀前往觀看。每一次爆破前,人潮都會聚集在空曠的停車場上,與大樓保持安全距離。柯達公司的主管們也會在爆破前說幾句話—通常他們試圖以樂觀的態度來談論公司向數碼技術的巨大轉型。隨后,伴隨著倒計時,一系列安裝在大樓基部的爆破裝置被觸發。這些龐大的、有一個街區那么長的高大建筑在一分鐘內化為灰燼。這種場面讓人震驚、悲傷,又略感諷刺。我在人潮中支起相機,與圍觀的人們一起拍攝了美國最著名的商業傳奇之一的自我毀滅過程。這些工廠曾經生產著我們使用的膠卷,但是他們也開始使用一系列將膠片推向死亡的數據存儲設備—手機、錄像機、數碼相機—哪怕是柯達的員工也無法抵制數碼相機的誘惑。
基于您的觀察,您覺得膠片攝影的未來會怎樣?對數碼技術又有怎樣的看法呢?
這個時代擁有數不清的攝影應用程序,膠片早已沒有立足之地。但是,作為一種藝術媒介,膠片發揮著比過去更為神奇的力量。我相信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傳統藝術攝影的復興,更是藝術界的一次新浪潮。如今,藝術家們以全新的方式使用這些攝影材料,膠片的故事還未完待續。如果你問我,膠片會在未來五年內重新興起嗎?我覺得會,但不確定。但是我可以確定的是,膠片時代早已過去,膠片攝影時代在未來留下的不過是我作為攝影師畢生使用的器材的一點影子而已。
人們總是問我:“膠片和數碼,哪一種更好?”我認為膠片攝影和數碼成像間沒有太多關聯,他們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技術。這就像過去人們總是在問汽車和馬車哪個更好一樣。如今回過頭看看,我們會發現這是一個錯誤的問題,因為汽車只是重新定義了人類的出行方式。同理,數碼技術也是這樣,它的觸角伸向了攝影遠未到達的地方—它不僅影響到我們和周圍影像世界的關系,還有我們對時間、空間、甚至對自我的認知。
不管我們在未來用什么技術拍攝照片,我相信下一代攝影師都會創造出不一樣的影像。膠片沖印技術和數碼技術在經歷彼此互塑的過程。在感光材料(膠片攝影)的世界中,藝術家們擺脫了攝影師作為社會多面手的角色。如今感光材料只是一種單純的藝術形式,并且會繼續保持活力。而在數字時代,圖像仍會與其他數字媒介合并、嵌入、融合、混搭,它們會延續我們對于攝影的理解,同時衍生為其他形態。
于我而言,最大的改變莫過于圖片已不再是一種物質,我們能在各種發光的屏幕上看到圖像。或許我們現在才慢慢體會到這種攝影年代物質文化的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