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秋

2013年,65歲的黨員王業國成了長海縣大長山島鎮三盤碾社區的大忙人。他工具箱不離身,誰家水龍頭壞了、自行車壞了,只要喊一聲:“二哥,來。”他立馬過去幫助修理。社區黨總支副書記沈玉晶介紹說:“樓院健身器材、櫥窗和花壇是二哥認領的‘奉獻崗位,可他熱心服務樓院居民,甘當小區義務修理工。二哥的奉獻積分表上已經記下140分,是社區積分最高的黨員。”大長山島鎮各黨總支成立量化積分考評小組,為黨員建立“奉獻積分檔案”和“奉獻積分表”,記錄黨員奉獻的內容、時間、次數及積分情況。奉獻積分分為便民服務、糾紛調解、致富幫帶等8個崗位10項內容,根據每項事情難易、大小、輕重、復雜程度設置2分至20分積分標準,使黨組織對黨員的考核有了衡量標準。
積分管理調動黨員奉獻的積極性。實施黨員奉獻積分管理,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得怎樣,可以直接通過數據顯現出來,改變以往憑印象、憑感覺的局限性,評價體系變得更直觀,更合理,黨員服氣,群眾滿意。東山社區黨員王節福、修明吉原是縣供電局職工,退休后組織關系轉到社區。他們認為自己為單位奉獻那么多年,退休后可以什么也不管了,也可以不參加社區活動。當“黨員奉獻積分表”發到他們手中時,又喚醒了他們對黨組織的歸屬感,在社區主動認領了便民服務崗,誰家的電線短路或樓道感應燈壞了,他們都主動幫忙維修,而且能定期參加黨支部組織的活動。三官廟村奉獻積分管理實施前,養殖黨支部部分一線黨員經常以出海為由不參加支部活動。自從實施黨員奉獻積分管理后,經過第一季度的公示,養殖黨支部個別黨員因積分少、排名靠后,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從此,黨員的自覺性提高了,他們積極參與黨支部組織的活動,主動完成黨支部交辦的任務。
積分管理架起黨員聯系群眾的“連心橋”。黨員奉獻積分管理搭建了黨員聯系群眾的平臺,激勵黨員充分發揮特長、主動服務群眾,進一步密切了黨群關系,村和社區黨員服務中心、黨員服務站、樓院黨員服務點和黨員服務中心戶活躍起來,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困難,帶領群眾學科技,興產業,增收入。四塊石社區黨員張德君是新港修船廠的經理,在黨員奉獻積分活動中,他積極參與,安排4名企業下崗工人和一名困難黨員在自己的修船廠工作,幫助社區解決群眾就業難題。社區有獨居老人冬季取暖困難,張德君主動劈了8包柴禾和2包引火刨花送給老人。2013年夏季的一場大雨沖毀居民區道路,張德君將自家用來維修船只的木材做建材,為居民搭建一座結實的小木橋,解決了居民的出行問題。群眾稱贊說:黨員為群眾架橋,架的是“連心橋”。
積分管理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黨員奉獻積分管理煥發了黨組織新的活力,主動參與組織生活、集體學習的黨員明顯增多,主動向黨組織匯報思想工作的明顯增多,身份意識、使命意識增強,責任感和榮譽感增強,比學習、比服務、比奉獻的氛圍日趨濃厚。村、社區黨總支因勢利導,進一步提高基層支部的平臺效應。楊家村旅游特色支部黨員們以實用技術示范基地為平臺向群眾普及科技知識,推廣實用技術,帶領群眾開辦家庭旅游業,建立“支部+基地+協會”相結合的旅游發展模式,利用網絡平臺,加大旅游宣傳,促進家庭旅游的發展。2013年,楊家村上島游客數量比往年同期增加20%,實現旅游綜合收入千萬元,旅游業戶純收入達到8萬元。基層黨組織煥發活力,產生凝聚力,黨員、群眾積極參加“黨員活動日”和“黨員奉獻日”活動,共同參與村屯綠化和社區環境衛生清理,組織義務勞動90多次,參加黨員2500多人次,參加群眾6000多人次,黨員累計辦實事、好事5660件次。(作者單位:長海縣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