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波


1961年7月,年輕的新華社女攝影記者謝琍到中國雜技團采訪。只見不寬敞的排練廳里擠滿了練功的男女演員,其中幾個黃眼珠、高鼻梁的青年引人注目—他們都來自阿爾巴尼亞。中國雜技的“童子功”世界聞名,可這些阿爾巴尼亞青年來中國之前,沒有任何雜技功底,腰彎不下去,腿舉不起來。上面領導給中國雜技團下命令:在短時間內為阿爾巴尼亞培養雜技人才,一定要教他們學會中國雜技。
教雜技是政治任務
只有政治、藝術過硬的同志才能擔當教雜技這一重任。幾位擔負起這個重任的資深雜技演員都覺得很光榮,但在短時間內教會外國人演雜技,是一件可能性很小的事。
謝琍回憶說:“幾位老師身體力行,盡心盡力;學生也努力,就是基礎太差了,實在難為了這幾位老師。教會阿爾巴尼亞人高難度的雜技動作是不可能的,老師只能教“頂壇子”、“滑稽的炊事員”這樣難度不大的節目……
1960年代,在中央樂團、中國歌舞劇院以及一些地方藝術團體,也都可以見到阿爾巴尼亞演員的身影。單位接到的通知一致是:把為阿爾巴尼亞培養藝術人才當成政治任務來完成。
1968年7月,常駐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的新華社記者柳中央拍攝了一場難忘的演出—完全由阿文藝工作者演出的中國紅色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劇中角色洪常青、瓊花身穿中國戲服,卻都是朗目高鼻。盡管全場演出中的音樂、服裝、道具都傾注了中國人的很多心血,可惜臺上的大部分演員腳尖都站不住……
柳中央至今都覺得,相較于藝術表現,那場演出所擔負的,更多的可能是政治意義??吹侥切┩嵬崤づさ奈枳?,柳中央拍攝的時候想笑,但不敢笑。
勒緊腰帶的援助
中國與阿爾巴尼亞1949年11月23日建交。中國政府從1954年開始向阿爾巴尼亞提供一定數量的援助。1960年6月,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召開的工人黨第三次代表大會上,蘇共代表團圍攻中國,惟獨阿爾巴尼亞代表不同意這一做法。
從此,“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中國提高了對阿爾巴尼亞的禮遇,將其稱為“歐洲一盞社會主義明燈”,一時間,這一稱呼幾乎被所有中國人熟知。
1968年,時任中國國防部副部長的王樹聲率團訪問阿爾巴尼亞。在當時的新聞報道中可以讀到這樣的文字:“王樹聲團長高度贊揚阿爾巴尼亞在革命運動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它比亞得里亞海還深,比喜馬拉雅山還高。”而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恩維爾·霍查(Enver Hoxha,1908~1985)在多個場合更是強烈表示:“中阿兩國人民和兩國之間的偉大友誼比任何時候都更加堅強?!?/p>
1961年春,蘇聯中斷了對阿爾巴尼亞的援助,中國增加了對阿國的援助。同時,阿國也積極支持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那時,從經濟到軍事,從物資到現匯,中國給予阿國全面、大量的援助。概括起來,自1954年至1978年,中國向阿國共提供援款75筆,協議金額為100多億人民幣。阿爾巴尼亞成為當時中國對外援助受援國人均數額最多的國家。
以上數據可見于新華社高級編輯王洪起的著作《“山鷹之國”親歷》。1967年~1988年,王在阿爾巴尼亞工作生活22年(先后4次駐外,歷時22年),是中國常駐該國時間最長的新聞工作者。他在該書中提到:中國向阿爾巴尼亞提供的大量援助,正是在中國三年自然災害、粉碎“四人幫”以及遭受唐山地震等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進行的。中國盡了最大的努力,把自己最新最好的設備、機械、車輛等提供給阿爾巴尼亞,僅糧食就達180萬噸。
對這一現象的反思也出現在1969年起任中國駐阿爾巴尼亞大使耿飚的回憶錄中:“特別令我感到憂慮的是我國對阿爾巴尼亞的援助問題。恩維爾·霍查曾經毫不掩飾地說:‘你們有的,我們也要有。我們向你們要求幫助,就如同弟弟向哥哥要求幫助一樣?!蚁耄瑢τ押脟疫M行援助,符合國際主義原則,但必須注意兩點:一是要按照我國的能力,量力而行;二是要根據對方實際需要和運用援助的能力。像現在這樣‘有求必允的援助,加重了我國的經濟困難?!?/p>
兩國的外交挫折
1970年代,隨著形勢的變化,中國和阿爾巴尼亞產生了嚴重分歧。特別是美國國務卿基辛格1971年7月秘訪北京后,確定美國總統尼克松于次年2月正式訪問中國。霍查因此于1971年8月上旬致信毛澤東,以上萬言的長文指責中國。(《“山鷹之國”親歷》一書中記述)
從此,中阿政治分歧日益嚴重,關系陷入低谷。此時,中國駐地拉那大使館新館也發現了35枚竊聽裝置,竊聽范圍幾乎覆蓋全館。
時隔不久,1978年,鄧小平復出全面執掌中央和政府工作。鄧在外交領域采取的第一個重大決策和措施,就是指示外交部,對阿爾巴尼亞停止援助。
中阿關系的“冬眠”狀態一直持續到1983年。1985年4月11日霍查去世,中阿關系進一步緩和。隨著蘇聯解體,東歐劇變,阿爾巴尼亞國內也出現了巨大的變化,開始“融入歐洲”,努力“加盟入約”。
1999年中阿建交50周年。這一年的12月14日,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與阿爾巴尼亞總統邁達尼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會談,這是繼1978年中國宣布停止對阿援助后,兩國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晤。中阿兩國關系在經歷了漫長的冬天之后,終于又聽到了春天里花開的聲音。如今中阿兩國都在開拓各自全新的未來。
新華社的圖片全面記錄了中國和阿爾巴尼亞關系的全過程。今天,我們進入中國照片檔案館,1960年代的圖片中,記錄中國與阿爾巴尼亞關系的影像占了很大一部分。那些照片的署名也是新華社一些赫赫有名的記者。
我們有理由這樣說:新華社圖片記載了國家幾十年來不曾間斷的歷史,是新華社的寶藏,更是中國乃至世界攝影的寶藏。這些照片記錄了歷史的發展也記錄了歷史的挫折。將來,在把歷史挫折變為歷史智慧的時候,這些照片會站出來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