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磊
在各地落實八項規定、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公車改革領域不斷出現新氣象。公車改革能否達到預期目的,不僅考驗著執政者的執行力,而且也考驗著執政者的公信力。有不少學者把公車改革的發軔追溯到1994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頒發的《關于黨政機關汽車配備和使用管理的規定》。從那時算起,到今年已將近20個年頭了。
其實,作為早期的芻議,公車改革的話題于68年前的晉冀魯豫解放區《人民日報》(《人民日報》的前身)上就已經提到過了。那是1946年5月19日,也就是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剛剛創刊的第5天,曾在一版報眼位置上刊出一則《邊區政府重要啟事》,公布了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對“公馬”問題的決定。所謂“公馬”,就是軍政首長所乘用的役馬,也就是今天的“公車”。啟事不長,不妨照錄如下:
“根據本府政務會議決定,為節省財務開支,本府會部馬匹飼養員已編成運輸大隊,從事生產自力更生,凡規定有專馬公馬人員因公外出時,均酌發車馬費。因飼養員已全部取消,今后各方人員乘馬來本府者,須自帶飼養員喂養,本府概不負責,特此聲明,諸希見諒?!?/p>
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剛剛進入邯鄲這座大城市,就馬上意識到“公馬改革”的重要性,證明了老一代革命領導人所具有的真知灼見。
這個報紙啟事,可能是中國革命史中有關“公車”改革的最早記錄,可視為公車改革的發軔與濫觴。讓各級行政首長不再擁有各自的專用馬匹和馬夫,而是以各自領取“車馬費”的方式解決這個現實問題,與今天提出“公車貨幣化”的改革思路相似。原先的“專馬”和飼養員則組成了運輸大隊,從事經營,向商業化單位轉化了。這說明,邊區政府的中共領導人,一旦進入和平狀態,能馬上意識到公務配備“專馬”可能會帶來的弊端,因此立即采取措施來實施改革,加以解決。
可惜的是,由于戰火再起,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又很快退入山區,重返戰爭狀態,這項公開刊出的“專馬與馬夫改革”的議程被炮火打斷,以后未能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