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香花 許功軍 付夢珠 許經綸 黃池清 蔣亦秀
·經驗交流·
麻風5例誤診分析
呂香花 許功軍 付夢珠 許經綸 黃池清 蔣亦秀
麻風臨床表現復雜,容易誤診和漏診。2010-2012年我們確診5例麻風患者,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病例1,女,46歲。因全身皮膚泛發紅斑3個月就診。患者3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面部、四肢散發紅斑,紅斑漸增多、加重,面部、背部出現紅色斑塊,略癢,無發熱、關節疼痛。多次在當地醫院診斷“皮炎”、“濕疹”、“蕈樣肉芽腫”、“紅斑狼瘡”,治療無好轉。患者既往體健,出生于貴州,近5年在浙江金華打工,否認家族中有“麻風”患者。體檢:一般情況可,營養中等,系統檢查無異常。實驗室檢查:均在正常范圍。皮膚科情況:面、頸部淺在浸潤性紅斑,表面光亮,軀干、四肢、手足泛發紅斑,邊界模糊不清,表面覆有干燥鱗屑,眉毛外1/3稀少,周圍神經無粗大,淺表淋巴結無腫大,痛、溫覺無異常。皮膚涂片檢查抗酸染色未見抗酸桿菌。診斷:界線類偏瘤型麻風。
病例2,男,24歲。因眉毛脫落半年,全身多發結節、斑塊半年就診。患者半年前發現雙側眉毛變稀少、脫落,四肢出現散在紅色丘疹、結節,漸增大,破潰,近2個月來癥狀加重,面部、軀干、四肢出現新發丘疹、結節、斑塊,原有皮疹加重,結節潰破,無疼痛。發病來無發熱。曾在外院擬“皮炎”、“結節性紅斑”治療無好轉。既往體健,原籍四川,在浙江打工4年,父親及一哥哥有麻風病史。體檢:一般情況可,營養中等,精神緊張。系統檢查正常,血、尿常規檢查正常,肝腎功能、血糖正常。皮膚科情況:雙側眉毛脫落,面部散發紅斑、結節,軀干、四肢多發花生米至核桃大皮膚結節、浸潤性斑塊,部分破潰,表面覆鱗屑、結痂。周圍神經無粗大,淺表淋巴結無腫大。背部皮膚溫度覺減退,痛覺正常。皮膚組織病理示:表皮下無浸潤帶,真皮中下部大片泡沫樣細胞浸潤,抗酸染色見大量抗酸桿菌。皮膚組織液涂片抗酸染色檢查見大量抗酸桿菌。診斷:瘤型麻風。
病例3,男,32歲。因頭面部、四肢皮膚紅斑、結節、疼痛半月就診。患者半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頭面部、四肢起紅斑、結節,伴畏寒、發熱、全身酸痛,診斷“結節性紅斑”,予青霉素、地塞米松、雷公藤多苷治療。既往體健,出生于貴州,家族中無類似病史。體檢:一般情況可,營養中等。體溫39℃,系統檢查正常。實驗室檢查:白細胞10×109/L,中性粒細胞0.72,C反應蛋白50.8 mg/L,血沉32 mm/h,抗“O”類風濕因子陰性,胸片正常,結核菌素試驗(++)。皮膚科情況:頭面部、軀干、四肢多發豌豆至核桃大紅色結節,質韌,壓痛。周圍神經無粗大,淺表淋巴結無腫大。皮膚組織病理示:表皮下見狹窄無浸潤帶,真皮中下部見泡沫樣細胞浸潤,抗酸染色見大量抗酸桿菌。診斷:瘤型麻風伴II型麻風反應。予沙利度胺、地塞米松、雷公藤多苷治療,熱退,皮疹消退。
病例4,女,32歲。因面、背、四肢起丘疹、紅斑、結節7個月就診。患者7個月前,無明顯誘因,背部起片狀暗紅色斑,皮損漸增多至面部、四肢,繼之出現暗紅色丘疹,結節,部分融合成片,略癢。曾于當地醫院擬診“皮炎”、“尋常狼瘡”治療無好轉。既往體健,有一姐姐面部有類似皮損。出生于貴州,近半年來浙江義烏打工。體檢:一般情況可,各系統檢查無異常,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皮膚科情況:面、背部、四肢見片狀暗紅色丘疹、結節,部分融合成片,觸之較軟。痛、溫、觸覺正常,周圍神經無粗大。實驗室檢查:血、尿常規正常,血RPR 1∶2,TPHA陰性,HIV陰性,PPD試驗陰性。背部皮損組織病理示:表皮無浸潤帶,真皮內血管附屬器周圍見泡沫樣細胞,抗酸染色見中等量抗酸桿菌。診斷:界線類偏瘤型麻風。
病例5,女,23歲。因四肢皮膚紅斑3年就診。患者3年前無明顯誘因,四肢出現暗紅色斑,無痛癢,皮疹持續不退,冬季略加重。曾在多家醫院診斷為“皮炎、濕疹、血管炎”,給予糖皮質激素、抗組胺藥及免疫調節劑等治療后效果不佳。患者既往體健,生于貴州,4年前到浙江金華打工,育一子,丈夫及兒子均健康。家族中無類似病史。體檢:一般情況可,各系統檢查未見異常,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皮膚科情況:四肢及臀部見密集暗紫紅色斑,呈網狀分布,皮疹壓之退色。痛、溫、觸覺正常,周圍神經無粗大。實驗室及輔助檢查均正常。組織病理示:表皮輕度萎縮,真皮內血管附屬器周圍中等量組織細胞及泡沫樣細胞浸潤,抗酸染色陽性。診斷:界線類偏瘤型麻風(BL)。
討論麻風容易誤診、漏診,從本組病例可以看到麻風復雜多樣的皮膚表現:紅斑、丘疹、斑塊、鱗屑、結痂、潰破,發生麻風反應時伴有畏寒、發熱、皮疹增多,缺乏特異性,極易與其他皮膚病相混淆。本組病例均曾誤診,誤診時間半月至3年不等,誤診疾病排序為皮炎、濕疹、結節性紅斑、蕈樣肉芽腫、紅斑狼瘡、尋常狼瘡、淋巴瘤、血管炎,最終通過組織病理及組織液涂片抗酸染色發現抗酸桿菌確診。
現在交通發達,人口流動頻繁,幾乎不存在完全無麻風的地區;1浙江省早在1995年全省就以縣為單位達到了國家基本消滅麻風標準,這之后疫情處于低流行狀態。近年來自云、貴、川等高流行地區的流動人口構成了浙江新發麻風病例的主體,對健康人員構成了新的威脅,統計資料顯示我省目前麻風誤診率達51.72%,流動人口誤診率更高達60%。2
造成誤診、漏診的原因:(1)各級醫務人員對麻風的認識很多停留在理論水平,很少碰到真實病例,實際診斷水平有限;(2)醫務人員對麻風的警惕性不高;(3)基層醫療單位很多無病理實驗室,缺乏檢查措施,或者組織液涂片、病理制片、讀片等技術層面上有不足,降低了檢出率,造成延誤診斷及漏診。
因此,各級醫務人員尤其皮膚科醫生要加強對麻風知識的學習和認識,提高診斷水平,尤其對麻風高流行地區的外來人員,出現多形性皮疹,長期不消退,無自覺癥狀,要考慮麻風的可能性。
1李文忠.現代麻風病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20l-212,301.
2嚴麗英,謝碧波.浙江省2010年麻風誤診情況分析.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 2011,27(12):848.
(收稿:2013-10-05)
浙江省金華市第五醫院,金華, 3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