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鄧烈
【導讀】 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柑桔生產國,盡管近10年產業擴張速度穩中趨緩,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但是季節性、區域性產銷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產業效益提升困難重重,調減寬皮柑桔生產規模,調優鮮食柑桔區劃布局和熟期結構,將是我國柑桔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提質增效最重要和長期的任務。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統計數據顯示,當前全球約有150個國家生產柑桔。近年種植面積在10萬hm2以上的有中國、巴西、印度、尼日利亞、墨西哥、埃及、美國、伊朗、巴基斯坦、意大利和阿根廷等國家和地區,年產量在500萬t以上的有中國、巴西、美國、墨西哥、印度和西班牙等國家和地區。2012年,中國水果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達1 213.99萬hm2和15 104.44萬t,分別較10年前增長了28.65%和100.02%,分別占全球水果生產的21.8%和23.7%。
柑桔作為全球最大宗水果,也是我國生產規模最大的水果種類,2012年我國柑桔面積、產量分別達230.63萬hm2和3 167.80萬t,分別占我國水果生產的19.00%和20.97%,占全球柑桔生產的27.35%和24.14%,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柑桔生產國。近10年我國柑桔栽培面積和年產量年均增幅分別為4.87%和10.03%,其中,面積增幅由2003年前的5%以上下降到2012年的0.79%,產量增幅則在4.92%~15.00%間波動,呈現出面積調減、單產提高的良好態勢。
包括柑桔在內的水果還不是人類生存的必需食品,因此,世界公認水果消費水平與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相關。2012年全球人均擁有水果90 kg,而中國人均水果擁有量達111.6 kg;全球人均擁有柑桔18.59 kg,中國達23.39 kg;與此同時,中國人均收入僅1 100美元,排名全球188個國家和地區的第99位。因此,在人均收入不高而總產規模極大的情形下,中國國內水果及柑桔產品出現季節性、區域性滯銷與價跌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根據柑桔生態需求局限、品種多樣化、果實多汁化和易于腐爛,以及多樣化加工可能性,筆者認為,如果以我國柑桔總產達到目前全球人均柑桔擁有量為標準,我國柑桔總產量應該逐步調減到2 430萬t以下;按照全球柑桔平均每667 m2產量1 040 kg計算,柑桔栽培面積應控制在2 400萬畝(160萬hm2)以下??紤]到柑桔主產國的產業滑坡和國際國內需求穩中有升的趨勢,在抓好產業素質、單產水平、果實品質、深度加工與國際化營銷水平提升的前提下,將我國柑桔種植規??刂圃?2 500~3 000萬畝(166.67萬~200萬hm2),方可保證我國柑桔產銷平衡和產業效益提升。
國外柑桔采收期較長,柑桔主產國一般達8~10個月,以此可以大幅延長柑桔鮮果產銷時限,增加消費總量,緩解產銷矛盾,并減少貯藏損耗。當前我國柑桔果實95%通過鮮果運銷和消費,95%的果實集中在10月至翌年1月的4個多月成熟上市,其結果必然帶來柑桔鮮果巨大貯運需求和過量短期消費的雙重壓力,加之與蘋果、梨等大宗果品的成熟上市期部分重疊,導致我國鮮柑桔消費出現結構性需求飽和,產季和產區滯銷問題頻發。受產區生態條件限制,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我國中熟柑桔種植規模仍然存在膨脹壓力,而中熟柑桔鮮銷市場空間有限,冬季柑桔鮮果銷售難的問題將較長期存在,繼續大規模發展中熟鮮銷柑桔品種可能使滯銷“爛市”現象延續、蔓延和加重。如果按照我國柑桔栽培面積控制在2 500萬畝(166.67萬hm2)以下,早、中、晚熟品種種植面積調整到2∶3∶5的世界柑桔熟期結構平均比例的標準計算,我國早、中、晚熟柑桔面積應該分別調整為500 萬畝(13.33 萬 hm2)、750 萬畝(50 萬 hm2)和1 250萬畝(83.33萬hm2),如果考慮到種植歷史和習慣、生態因子以及產業現狀等影響因素,即使將早、中、晚熟品種種植面積調整到 2∶5∶3,也需將我國柑桔早、中、晚熟品種種植面積分別調整到 500 萬畝(13.33 萬 hm2)、1 250 萬畝(83.33萬 hm2)和 750 萬畝(50 萬 hm2)。 由此可見,我國柑桔產業要實現總體產銷平衡和量價協調,必須大力壓縮我國柑桔基地總規模,尤其是削減非優勢產區或生態次適宜區的柑桔種植面積,在一些優勢產區和熟期優勢突出的特色產區加大發展力度,同時配套建設高標準的現代化鮮果采后冷鏈貯運系統,利用長周期采收和低損耗高效貯運體系,保障我國柑桔產業提質增效和可持續發展。
國外發達國家柑桔鮮果的40%通過加工制成果汁,實現季產年銷和局地生產全球運銷,以此拓展柑桔消費時間和空間,大幅增加市場容量,帶動產區順暢銷售和較高價格銷售。就柑桔罐頭產品而言,我國是全球最主要的柑桔罐頭生產國,年產量35萬~40萬t,占全球柑桔罐頭總產量的70%左右。產地主要分布于浙江、湖南、福建和廣西等地,其中,浙江省柑桔罐頭年產量為25萬t左右,占我國柑桔罐頭總產量的70%左右。我國柑桔鮮果每年用于桔瓣罐頭加工的約40萬t,用于果汁生產的不超過20萬t,柑桔鮮果加工率僅為2%左右。我國所產柑桔的果實絕大部分需要以鮮果形式在5個月消費掉(大多集中在11月至翌年1月的3個月時間),其季節性滯銷和集中產季價格走低的局面難以改善。因此,提高鮮果上市標準,大力發展殘次果(包括過大或過小果實)的加工轉化,將柑桔鮮果總量的25%實現加工轉化,就可以減少約800萬t柑桔鮮果流入市場,而變成加工產品實現季產年銷和遠距離運銷,減輕產季銷售壓力,并大大提高鮮果市場的果實品質水平,提高產品競爭力和銷售價格。
從柑桔主要品種類別看,2012年全球甜橙和寬皮柑桔種植面積分別占柑桔總面積的53%和34%,即使以生產和出口克里邁丁桔為主的西班牙,其寬皮柑桔比例也僅為34%,呈現為甜橙比例高、寬皮柑桔比例較少的特征。而2012年我國寬皮柑桔 (包括農業統計年鑒中的柑和桔兩大類)、甜橙和柚類產量分別為2 183.51萬t、591.56萬t和337.03萬 t,分別占我國柑桔總產量的 68.93%、18.67%和 10.64%。2003—2012年的10年間我國寬皮柑桔、甜橙和柚類三大柑桔類水果產量年均增長率分別達9.33%、14.21%和8.37%,雖然柑類和柚類所占比例呈總體下降態勢,橙類由2003年的13.44%提高到2012年的18.67%,甜橙比例過低的畸形品種結構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觀。我國寬皮柑桔種植比例過大,因其不耐貯運、不能加工橙汁實現季產年銷,盛產季往往給產區帶來巨大的銷售壓力和運輸壓力,極大地影響了果品銷售和產地價格及產業效益的提升。因此,我國應進一步調整柑桔產業結構,加大甜橙、雜柑、柚(含葡萄柚)等耐貯運柑桔品種的發展比例。
從上述分析可見,我國柑桔熟期和品種結構調整任重道遠,其中,調減寬皮柑桔生產規模,調優鮮食柑桔區劃布局,將是我國柑桔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提質增效最重要的長期任務。為此,應盡快促進布局優化,加快柑桔產區向優勢產區、生態最適宜區集中,加快晚熟產區和特早熟產區的規劃建設,引導我國柑桔產品延長采收季節和應市周期,通過均衡上市降低銷售壓力,提高銷售價格,減少采后貯運損失,實現整個產業的結構優化、產銷平衡和產業增收。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大力推廣具有產季優勢的優質豐產柑桔良種,如近年在國內市場備受消費者青睞的不知火、清見等雜柑,既可以次年2—3月采收鮮銷,也可貯藏銷售至10月份,其中,不知火果實還有越貯味道越甜的特性,在健全冷鏈貯運體系的情況下可加快發展;近年云南、廣西等地熱推的“沃柑”,風味甘甜,既可12月采收銷售,也可掛樹到次年4月采摘銷售,果實質量既不會明顯降低,在不采取保果措施的情況下也很少落果,易于豐產,優質采收期較長;再如蜜奈夏橙、雞尾葡萄柚、卡拉卡拉臍橙和重慶等地推廣的一些晚熟臍橙品種,以及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等科教機構近年陸續選育出的系列柑桔新品種,都是產季調整型、優質高產型的良種,應該得到重視和推廣。加快這些新品種的推廣與應用,可以有效擴大我國柑桔市場時空和消費人群,帶動消費量的增長,進而促進產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