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晶 王曉敏 許曉崴 趙冬梅
帕金森病的護理分析
趙晶 王曉敏 許曉崴 趙冬梅
目的探討帕金森病患者的臨床護理。方法對46例帕金森病患者臨床護理資料進行分析。結果所有患者經治療護理明顯好轉8例, 好轉15例, 稍有好轉13例, 無效10例, 78.26%。結論指導患者休息與活動、安全護理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十分重要。
帕金森病;護理
帕金森病(PD)又稱震顫麻痹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 以黑質多巴胺(DA)能神經元變性喪失和路易小體形成為特征。主要表現為靜止性震顫、肌強直、運動遲緩和姿勢步態異常。震顫是該病的基本特征之一, 早期出現在肢體遠端, 手部震顫多見且明顯。震顫在靜止時出現, 隨意動作時減輕, 睡眠時消失, 情緒緊張震顫加劇。震顫麻痹因病因不明, 治療較困難, 以藥物治療為主。
本組收治的46例帕金森病患者, 其中男31例, 女15例。年齡43~88歲, 平均62歲。病程2~20年, 平均8年。表現為靜止性震顫、肌強直、運動遲緩、姿勢步態障礙。
2.1指導休息與活動 目的在于防止和推遲關節強直與肢體攣縮。指導患者培養業余愛好, 如養花、下棋、散步、打太極拳、做體操等, 盡量參加有益的社交活動, 盡可能繼續工作。生活用品固定放置, 便于患者生活自理。鼓勵患者進行體療, 注意保持身體和各關節的活動強度與最大活動范圍,預防關節攣縮。由于肌強直、震顫、姿勢異常帶來的不便,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比常人要花費更多的時間, 消耗更大的能量, 因此需對日常生活活動進行必要的修改, 例如, 衣褲應寬松, 易于穿脫, 不用皮帶或系腰帶;紐扣改為粘貼式,不穿系帶鞋;床頭適當墊高, 在床尾結一根繩子, 便于患者牽拉起床;盡量讓患者獨立進食, 取坐位或半臥位, 頭部前屈,食物富營養、易消化, 溫度以溫涼為宜, 進食過程中不可催促患者, 以免嗆咳、誤吸。鼓勵患者多活動, 可進行一些作業治療, 如捏橡皮泥、做實物模型、編織等以訓練手的功能。日常活動如洗臉、漱口、梳頭、穿衣、上廁所等也應進行訓練,康復人員保護、協助患者, 而不是成為患者生活上的依賴。
2.2飲食護理 了解患者吞咽反射、口腔活動控制能力、咳嗽和嘔吐反射、吞咽能力。就餐后幫患者取坐姿保持10~15 min。讓端碗持筷困難患者用大把手的叉子、湯勺、不易碎的不銹鋼飯碗、水杯等。若患者手指顫抖厲害, 可將碗、勺暫時固定在手上, 必要時協助其進食。不催促患者進食,但要注意保持食物溫度, 防止食物過熱、過冷。給予易咀嚼、易消化、易吞咽食物, 可將食物切碎或給予半流質, 便于患者咀嚼和吞咽。少量分次吞咽。對易嗆咳患者給予鼻飼。必要時靜脈補充營養物質。
2.3防止褥瘡 要保持患者的皮膚清潔和干燥, 避免潮濕。每天給患者用溫水洗臉擦身等。如果患者癱瘓在床上, 要定時給患者翻身, 并經常按摩皮膚受壓部位, 如骶尾部、痛部、肩胛部等, 以促進血液循環, 預防褥瘡的發生。
2.4觀察用藥反應護理 目前臨床應用的抗帕金森病的藥物都是只能緩解癥狀, 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而不能根治。常用的藥物有:安坦、左旋多巴、金剛烷胺、苯托品等, 這類藥物在用量較大時幾乎都存在著明顯的副反應, 如常有口干、幻聽、幻視、血壓升高或低血壓, 應密切觀察藥物的正副作用掌握好給藥時間, 用藥以效果好、劑量小、無副反應為準則。
2.5心理護理 鼓勵患者說出自己的感受, 給予心理支持。幫助患者積極參加社會活動, 尋找有興趣的活動, 培養生活情趣, 如郊游或旅行等, 不僅能使患者精神振奮, 還因車身震動有助于緩解患者強直狀態。告知患者和家屬此病雖不能根治, 但藥物治療可以減輕癥狀, 預防并發癥發生, 調動患者配合治療的積極性, 鼓勵患者主動配合治療。
2.6康復護理 教會患者和家屬康復訓練及護理的方法;預防和減少繼發性損傷的發生;通過功能訓練, 充分保持現有功能或延緩功能衰退, 提高生活質量;增強肌力和關節活動度, 提高平衡協調功能, 糾正異常步態;幫助患者和家屬調整心理狀態, 堅定康復信心。加強患者的肌力, 伸展肌肉,牽引縮短的、繃得緊緊的屈肌, 特別是攣縮的肌肉。因此,關節的主動或被動訓練是每天不可缺少的。活動時應注意依患者的耐受性來確定活動的次數、時間, 避免過度牽拉, 骨質疏松者應避免活動造成骨折。帕金森病晚期常合并肌萎縮、關節畸形(駝背最常見)、壓瘡、直立性低血壓、便秘等, 晚期護理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十分重要。
[1] 侯強, 于長本.帕金森病伴發的抑郁.臨床精神醫學雜志, 2000, 10(6):355.
[2] 萬鴻平, 胡小紅.帕金森病患者的抑郁與認知功能障礙.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08, 11(7):15-17.
[3] 陳柏林.帕金森病患者的護理和健康教育.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07, 7(10):160.
150001 黑龍江省醫院南崗院區神內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