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海霞 喬玉蘭
社區護理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
段海霞 喬玉蘭
目的探討社區護理干預對社區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質量的影響。方法在社區隨機選定一部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通過談話, 問卷調查, 對家人評價對照護理干預前后患者生存質量進行對比。觀察患者生存質量是否有改善及改善的程度。結果在社區護理干預介入后, 患者的生存質量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但是也有少數患者沒有效果, 需要進一步探討研究。
社區;護理干預;慢性心力衰竭;生存質量
隨著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 生活質量的提高, 生活方式的改變, 心血管疾病的大量涌現, 致使心力衰竭的發病率在逐年上升。心力衰竭是一種復雜的臨床癥候群, 是各種心臟病的嚴重階段, 其發病率高, 5年存活率與惡性腫瘤相仿。[1]慢性心力衰竭在老年患者疾病種類中變得較為常見,由于它主要是心臟疾病的終末階段, 病程長, 病情重, 癥狀緩解后勢必要回歸社區家庭, 導致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嚴重下降, 成為社會及家庭的沉重負擔, 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從患者, 家庭, 社會三方面對社區中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指導和幫助。
有調查顯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對教育主題可行性感受進行排序, 依次為癥狀、藥物治療、飲食、活動、心衰常識、心理、危險因素、預后[1]。根據這幾個方面, 有意識地將心衰常識、藥物治療依從性、心理、飲食活動、家庭經濟狀況和家人的照顧能力、危險因素加以側重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干預。首先對患者的住院史進行調查, 了解患者對慢性心力衰竭知識的了解程度, 有無偏差, 有針對性的進行護理干預。
慢性心力衰竭在老年患者疾病種類中較為常見, 主要是心臟疾病的終末階段, 是各種嚴重心臟疾病終末階段表現出來的一種臨床綜合征, 預后不良, 致殘率、病死率高其生存率甚至低于許多惡性腫瘤[2]。患者由于心力哀竭, 導致生生活質量低下。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必須有患者的積極參與,采取多種參與方式, 包括談、問卷、宣傳手冊、提問等方式向患者反復強調慢性心力衰竭的發病原因和癥狀, 如腹脹、水腫、乏力、心律失常等, 并教會患者如何應對, 需要何時就醫治療, 有條件的家庭最好準備氧氣, 發作時讓患者使用。使患者做到心中有數, 使本人主動配合才能使疾病穩定和康復, 充分調動本人的主觀能動性, 減少病情反復和惡化。
對患者講解說明長期用藥的目的, 指導其正確服藥, 詳細介紹藥物的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同時向患者及家屬介紹心力衰竭的相關知識, 讓患者充分認識到心力衰竭雖然不能根治但可以控制, 堅持長期合理用藥、規律服藥的有效性和必要性。總體原則應按醫囑用藥, 尤其要注意藥物應用整個過中的反應, 但對利尿劑和受體陽滯劑應用情況往往需要反復提醒注意有無低鉀, 體重增加過快, 心率變化等, 使用擴血管藥物時注意觀察有無低血壓, 社區護士應針對不同的患者不同情況進行訪視, 檢查患者用藥的依從性, 對于依從性差的患者應督促家人監督患者, 監督其服藥。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病情痛苦, 病程較長, 預后較差,很容易產生煩躁、焦慮, 恐懼、悲觀、失望等不良情緒, 這不僅不利于疾病的治療, 而且會導致病情加重, 甚至急性發作, 所以積極樂觀的情緒狀態有利于疾病的穩定和恢復。據統計, 心力衰竭患者焦慮、抑郁調查中發現, 心力衰竭患者中存往較高的焦慮、抑郁情況。20.5%的患者都有值得臨床醫師關注的能達到診斷分值的焦慮情況。抑郁所占的比例更高, 達到30.4%[3]。不良的情緒易使患者病情加重反復,甚至急性發作。社區護士對于情緒調節效果不佳, 對疾病產生嚴重影響的患者, 要積極查找誘因, 對癥治療, 甚至建議患者請專業精神病專業資格的醫生診斷治療。對于病情穩定的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心理疏導, 多開導患者積極面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居住的環境也應整潔舒適, 安靜環境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復。有條件的社區應定期組織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集體交流, 宣泄不良情緒, 交換治療的經驗心得, 相互鼓勵學習。有效的護理干預可以通過心理護理使患者樹立起足夠的自信心, 克服對疾病的恐懼, 從而主動配合治療。
對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應特別提醒須低鹽飲食、適量飲水、飲食易消化。輕度心力衰竭患者應用利尿劑者也應適當限鈉鹽。進水量不強調嚴格控制。但對重度心力衰竭患音適當從嚴, 進食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食物, 補充營養要素, 方便于患者增強體質, 促進病愈。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運動鍛煉在心力衰竭治療中的重要作用, 適量活動不僅可以使患者心情愉悅, 還可以提高心功能儲備力, 增強抗病能力, 減少感染。對于病情穩定、心功能較好的患者, 社區護士應陪同數次進行不誘發心力衰竭癥狀發作的活動, 幫助患者制定可行適當的有氧運動及步行運動計劃。如步行等輕度的有氧運動, 宜每個星期3~5次, 20~30 min/次, 也可進行每日數次步行每次5~10 min左右, 標準是不增加心臟負擔。注意不該進行費力、刺激或具競爭性的活動。
心力衰竭各種心血管疾病的終末期, 是一個慢性不可逆的過程, 其高額的醫療費也使之成為嚴重的醫療和公共衛生問題。隨著“銀發浪潮”的到來, 我國心力衰竭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仍然處于一個上升的階段[4]。照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對于整個家庭是一種壓力性事件, 這種長期的壓力會給整個家庭及家庭照顧者造成一定的負擔, 導致不良結果的發生。由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即使是在病情穩定的時期, 也是一種嚴重的疾病, 隨時都可能發生變化, 最好有專門的人員看護照顧。這對家庭經濟狀況來說, 不但增加了經濟負擔,還減少了收入, 加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需要長期的服藥, 這對一般家庭絕不是輕易解決的問題。此時, 社區護士需要重點進行干預, 充分動員患者的社會支持系統, 比如患者的醫療保險, 重大疾病補助, 社區的捐贈, 親屬朋友的幫助, 盡量減輕患者家庭的經濟負擔。
有調查顯示:慢性心力衰竭照顧者年齡偏大, 44歲左右,患者平均年齡為61歲左右[4], 而且隨著老齡社會的到來, 照顧者及患者的年齡也會逐年遞增, 這對于照顧者來說, 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都將是嚴峻的考驗。照顧者絕大多數為中年人, 這是身體素質下滑和社會家庭負擔最重的時期, 加上需要長期照顧重患者的壓力, 經濟的壓力, 勢必產生心理、身體的不良后果。社區護士應根據照顧者的壓力源, 壓力類型進行干預, 教會照顧者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 放松的技巧來幫助照顧者緩解壓力, 把照顧者當做社區護士工作的對象,了解其對社會支持的需要, 協助其調動可利用的家庭資源,社會資源, 朋友同事提供情感支持、部分經濟支持, 幫助減少負面影響, 使照顧者認識到其照顧行為的正面意義, 增強堅持照顧的信心, 并教會其觀察疾病的癥狀, 飲食活動, 心理的注意事項, 讓照顧者感受其行為的社會意義。照顧者對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在照顧者狀態良好, 情緒穩定的情況下才能對患者產生正面影響,利于患者的康復, 力求在照顧者和患者之間形成良性循環。
在整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社區護理過程中, 危險因素隨時存在, 包括疾病癥狀的觀察與處理;用藥的依從性;患者的心理狀態;飲食和活動注意事項;經濟狀況和照顧者因素, 多方面因素相互交錯影響。社區護士要盡力理順關系,分析調節, 最主要是人的因素, 多溝通交流, 使事情向有利于疾病康復的方向發展。
心力衰竭是多種心臟疾病發展的終末階段, 是心臟功能舒縮障礙導致心排出量減少, 不能滿足機體需要而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癥狀和體征。大多數患者是一些高齡患者, 所以護理人員要能夠配合他們的生活習慣和溝通習慣, 要善于傾聽患者的想法, 把握好和老年人的交流溝通的方式, 這樣能夠建立起比較和諧的護患關系。作為護理人員, 最初只是單純的把護理作為疾病治療的輔助工作, 發展到現在的一種獨立性工作, 要求護理人員的護理內容和方法有所轉變, 過去以疾為中心, 現在以患者為中心, 這是人性化服務的最終目的,服務性的工作, 人性化服務是其巔峰, 也是社會的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5]。作為社區護理人員是患者除醫院之外接觸最多的, 只有這樣才能夠消除患者對這樣能夠消除患者對于社區護理的顧慮, 安心的進行治療。有效的社區護理干預能夠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預后。
[1] 青華.慢性心力衰竭臨床治療與護理研究新進展.中國實用護理雜志(下旬版), 2005, 21(1): 71-72.
[2] 武善霞.強化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療效觀察.光明中醫, 2013, 28(10): 2166-2168.
[3] 劉萍萍.張健, 楊躍進, 等.心力衰竭病人焦慮抑郁調查研究.中國循環雜志, 2007, 22(4): 285-288.
[4] 閆琳, 陳先華.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照顧者身心健康的影響因素探討.護理研究(上旬版), 2013 (10): 3114-3116.
[5] 趙偉華, 魯寧, 張廣海, 等.心血管疾病護理中的人性化服務要點.中國傷殘醫學, 2013, 21(009): 366-367.
163461 大慶市第二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