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忠
南昌大學第四附屬醫院向塘分院內科,南昌 330201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效果觀察
陳永忠
南昌大學第四附屬醫院向塘分院內科,南昌 330201
目的 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效果。 方法 選取本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100例,隨機分為A、B兩組,A組應用西醫治療,B組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對比A、B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結果A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60%,B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8%,B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中西醫結合方案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效果顯著,不良反應小,具有極高的推廣價值。
中西醫結合;慢性胃炎;臨床療效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以及飲食不正常,慢性胃炎患者人數越來越多,臨床表現以上腹部疼痛、嘔血、消化不良等為主,嚴重威脅患者的身心健康。由于慢性胃炎發病原因比較復雜,目前臨床主要應用西醫進行治療,效果并不理想,且復發概率很高[1-2]。本院近來給予慢性胃炎患者中西醫結合方案進行治療,臨床療效顯著。
選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本院治療的100例慢性胃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A、B兩組,每組各50例,其中A組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齡 14~60 歲,平均(30.56±1.78)歲;病程 0.2~4.0 年,平均(1.32±0.75)年。 B組男性 30例,女性 20例;年齡13~61 歲,平均(31.21±1.02)歲;病程 0.3~4.5 年,平均(1.23±0.56)年。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A組患者主要應用西醫方案進行治療,奧美拉唑20 mg/次;阿莫西林 1.0 g/次;甲硝唑 0.4 g/次;每天早晚各口服1次3種藥物,14 d為1個療程。B組患者在A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治療,用水煎服,每次1包,中藥方劑:黃芪 19 g、黨參15 g、炙甘草 3 g、茯苓 15 g、海螵蛸 12 g、干姜 10 g、黃連 8 g、法半夏 12 g、白術15 g、黃芩12 g,14 d為1個療程。
痊愈:臨床癥狀消除,胃鏡復查未發現活動性炎癥,存在少量輕微慢性炎癥;顯效:臨床癥狀顯著改善,胃鏡復查顯示胃黏膜病灶得到有效控制;無效:臨床癥狀無改變,胃鏡檢查結果顯示胃黏膜病灶無變化[3-5]。
本研究所得數據均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A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60%;B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0%,B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 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n(%)]
A組患者中出現惡心10例、頭昏10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0%;B組患者中僅有1例出現頭昏,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A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慢性胃炎屬于發病率極高的一種胃病,以老年人為主。慢性胃炎的臨床癥狀可多次重復出現,同時患者還會出現惡心、反酸、腹脹及食欲不振等[6-7]。慢性胃炎可反復發作,其病情發展速度較慢,少數患者甚至不表現出任何慢性胃炎癥狀,還有部分患者的臨床癥狀不顯著,需要經過自我檢查才能被發現,因此,正確的診斷是治療慢性胃炎的前提。
臨床醫師通常主要采取西藥治療慢性胃炎,雖然可以取得一定的臨床療效,但不良反應較多[8-10]。本研究采取中西醫結合方案進行治療,西藥當中的甲硝唑與阿莫西林可直接消除幽門螺桿菌,而奧美拉唑不僅可以殺滅幽門螺桿菌,還能抑制胃酸分泌,三者聯用可以調節胃酸性環境,破壞細菌的生存空間,進一步控制病情。但是僅依靠西藥進行治療,臨床效果不佳,且長時間服用西藥會對患者產生一定影響,因此西醫治療方案并不十分理想。
中醫治療慢性胃炎具有很大優勢。本研究中,藥方當中的白術、茯苓以及黨參等可以起到健運脾氣、化生氣血及培補中焦的作用;黃芩、黃連以及干姜,對脾胃氣機進行調理的同時,還可形成辛開苦降的作用[11-12]。藥方當中的各種中藥結合到一起,不僅可以取得降中寓升、寒熱并投以及疏肝理氣的效果,還能形成補中有行、升中有降以及暢氣機的功能,從而提高臨床療效。本研究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還可充分利用西藥抑制胃酸、保護胃黏膜的優勢,不僅可以消除幽門螺桿菌,對炎癥進行有效控制;還能對胃黏膜形成保護與修復,增強臨床療效,降低復發率[13-15]。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60%;B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8%,A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中西醫結合方案治療慢性胃炎,效果明顯,不良反應發生率低。
綜上所述,慢性胃炎屬于慢性疾病中的一種,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與生活質量,因此對其應用有效的方法進行治療意義重大。中西醫結合治療臨床療效明顯,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汪冬梅.半夏瀉心湯聯用西藥治療慢性胃炎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雜志,2013,35(4):42-43.
[2]馬淑榮.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60例[J].甘肅中醫,2008,21(2):33.
[3]王健俐,劉穎.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36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19):66.
[4]王凌霄.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J].亞太傳統醫藥,2008,4(9):44-45.
[5]丁有榮.中西結合治療慢性胃炎28例臨床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7):194.
[6]梁俊杰.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46例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0,2(7):244-245.
[7]冷貴蘭,李習鵬.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120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志,2007,48(2):138-139,159.
[8]陳遠華,譚世余,劉桂蘭.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臨床觀察[J].現代醫藥衛生,2006,22(12):1800.
[9]陳思法.中西醫結合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性慢性胃炎68 例[J].中外醫學研究,2011,9(23):31.
[10]何忠卿.慢性胃炎的中西醫結合治療臨床觀察[J].醫藥論壇雜志,2008,29(10):73-74.
[11]雷秋娥.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142例[J].光明中醫,2009,24(12):2321-2322.
[12]石富娟.中西醫結合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慢性胃炎43 例[J].浙江中醫雜志,2010,45(5):350.
[13]徐健.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1,9(31):176-177.
[14]鄧元將.慢性胃炎采取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的臨床體會[J].醫學信息(下旬刊),2011,24(8):197.
[15]張娜.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30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1(8):39.
Clinical effect observation of combin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chronic gastritis
CHEN Yong-zhong
Internal Medicine Department,Xiangtang Branch Hospital of the Four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201,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chronic gastritis.Methods 100 cases with chronic gastriti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1 to August 2013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group A and group B.Group A was treated with western medicine,and group B was treated with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wo groups was compared.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group A was 60%,and that of group B was 98%.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group B was evide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which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ing chronic gastritis had good efficacy and little adverse effect,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Chronic gastritis;Clinical efficacy
R573.3
A
1674-4721(2014)04(c)-0071-02
2014-03-04 本文編輯:林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