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起萍
(安塞縣水土保持工作隊 陜西 安塞 717400)
張家河淤地壩工程位于安塞縣磚窯灣鎮梅莊灣村張家河小流域內,屬延河三級支流,黃土丘陵溝壑Ⅱ區與黃土林區之間。地貌由梁峁、溝坡、溝床三個單元組成,區內溝壑縱橫,梁峁深切,地形破碎,地表出露層為砂巖,兩岸覆蓋黃土,主溝道呈“U”形。工程所在流域涉及梅莊灣行政村張家河等三個村民小組,共有45戶140人,人均基本農田僅1.2畝。流域屬溫帶干旱半干旱氣候,多年平均氣溫8.8℃,絕對最高氣溫36.8℃,年均無霜期157天,多年平均降水量531.3mm,其中汛期6月~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5%以上,最大年降雨量793.9mm(1964年),溝道無流水,多年平均侵蝕模數為1.2萬t/km2·a。
張家河淤地壩所在流域形狀接近樹葉形,地勢大致由北向南傾斜,地質構造屬鄂爾多斯臺地,壩址河床處巖石出露,巖性屬砂巖,有利于壩基防滲。
(1)壩體年久失修,危險系數較高。張家河淤地壩于上個世紀70年代初,由當地群眾自建。壩高15m,經過40多年的運行,壩體的左側已被雨水沖垮,殘余壩頂長41m,寬4m,豁口處底寬16m,口寬43m。現淤泥壩高9m,壩地沖溝長985m,沖溝寬7m~43m,深5m~15m。由于受當時建設條件所限,張家河淤地壩在建設中沒有經過科學充分的論證,設計標準也不夠科學,經過40多年的運行,病險問題加重,亟需進行除險加固,以保障其安全運行。
(2)沒有充分發揮作用。張家河流域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風,夏季炎熱干旱,秋季秋高氣爽,冬季寒冷少雨雪。溝道兩岸結構完整,上部覆蓋著深厚的黃土,高約100m,為溝壑縱橫、支離破碎的黃土丘陵梁、峁、溝地形,土質主要為輕粉質壤土,極適宜建設淤地壩,擴大農田耕種面積。而原先建設的張家河淤地壩已經基本淤滿,現可利用壩地僅為48畝,并沒有充分發揮流域壩系的功能促進糧食生產,使得整個壩系的作用也大打折扣。
(3)鞏固退耕還林促進糧食生產的必要性。張家河流域實施退耕還林后,坡地已經全部變成林地,只有壩系內的溝道才可以耕種。為鞏固退耕還林成果,使該村人均基本口糧田達到2.5畝,擬維修加固張家河淤地壩工程,可加固提高壩地175畝。
按照規定,張家河淤地壩為大型淤地壩,其設計標準為設計洪水標準20年,校核洪水標準200年。根據張家河淤地壩的作用、運作條件以及對樞紐布設要求,結合工程實際,確定工程樞紐組成由壩體和溢洪道組成。
該工程位于黃土丘陵溝壑Ⅱ區與黃土林區之間,壩址以上流域總面積4.3 km2。依據《延安地區水文手冊》,考慮到溝口位于村莊上游附近,林木被破壞,植被稀疏,按半黃土林區半黃土丘陵溝壑Ⅱ區進行水文計算,其中林區面積3.0 km2,黃土丘陵溝壑Ⅱ區面積1.3 km2。水文計算黃土丘陵溝壑Ⅱ區由《延安市治溝骨干工程水文計算定型設計》查得,黃土林區用延安地區經驗公式計算。列表計算如表1。
張家河淤地壩工程為舊壩維修與溝道整平工程,經實地勘測,現攔泥壩高為9m。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溢洪道底高程比淤地面低2m,為陡坡式溢洪道,即在相應壩高7m處,按《技術手冊》進行調洪演算。
(1)按保證壩地正常生產的防洪標準,確定排洪渠流量Q排及溢洪道寬度B。根據壩地生產允許的洪水深0.7m~1.2m,本工程能滿足壩地生產,故取H21=0.7m,由H-V曲線得:H滯=9.7m,V10.5=4.5萬m3,則V滯=V9.7-V攔=4.5萬m3。
按20年一遇洪水,根據公式:

式中,Q設——設計洪峰流量,m3/s;
V滯——滯洪庫容,m3;
W設——設計洪水總量,m3;
Q排——排洪渠設計流量,m3/s;
α——系數,α=1-Q排/Q設;
β——系數,β=(1+H12/H 1)3/2;
H21——壩地上允許水深,m;
H1——溢洪道深,m。
帶入公式中即:

由上表試算知Q排=6.62m3/s。
由公式B=Q排/M H13/2,求得溢洪道寬度B=6.62/1.6×23/2=1.463m,為施工方便,本工程取溢洪道寬為1.5m。
(2)求溢洪道設計下泄流量Q設泄,。設滯洪壩高為9.7m,查得相應滯洪庫容為4.5萬m3。由公式計算得 Q設泄=M B(H12+H1)3/2=10.65m3/s。
(3)求溢洪道下泄的校核流量Q校泄。本計算方法與(2)相同,當Q200=70.01m3/s,W200=17.67萬m3時,計算過程如下:

驗算校核流量Q校:

與滯洪壩高相應的庫容12.25萬m3基本接近,溢洪道下泄的校核流量Q校泄=16.393m3/s,故校核的滯洪水深H21=3.6m。

表1 張家河淤地壩水文計算表

表2 排洪渠設計流量試算表
經實地勘測,結合工程現狀,初擬本工程維修加固方案如下:加固維修壩體、填平壩地沖溝、開挖排洪渠、新建溢洪道。
經調洪知:H攔=9m,H校=3.2m。為了和原壩高齊平,取安全超高△H=2.8m。H設=9+3.2+2.8=15.0m。因原壩高為15m,故不再加高壩體,僅碾壓填筑壩體豁口。擬定豁口處的壩體內坡比1∶2,外坡比1∶1.5,豁口處壩體斷面與原壩體斷面一致。
用土填平壩地沖溝長1000m,新增提高壩地62畝。該工程在張家河淤地壩的下游,可淤地25畝,擬用土墊平溝道,在壩地右岸開挖土排洪渠接隧洞。根據溝道現狀,用土墊平溝道長270m,沖溝的上口寬45m~15m,底寬9m~5m,深4.5m~1.8m。在壩地的右岸開挖土排洪渠長270m,采用梯形斷面,邊坡系數m=1,底寬2m,深2m,渠底比降1∶100;開挖隧洞長40m,采用矩形斷面底寬2m,高2.4m。
在壩地右岸開挖排洪渠,排洪渠長1040m,斷面為梯形土渠,邊坡系數為m=1,渠底比降1/200。經調洪演算知Q排=6.62m3/s。采用明渠均勻流公式試算得排洪渠底寬 2m,水深1.54m,安全超高取0.46m,則排洪渠深2.0m。其中設計田面以下挖深1.5m,淤泥面以上筑堤高0.5m,堤頂寬2.5m,外坡比1∶1。
經實地勘測,擬在壩地上游設防洪堤與排洪渠邊埂相連,根據《國標》有關規定,防洪堤高為5m,頂寬3m,上游坡1∶2,下游壩坡1∶1.5。
根據實地勘測,溢洪道設在右岸,擬為陡坡式溢洪道,全長93.5m,由進口漸變段、寬頂堰、陡坡段、消力池和出口漸變段五部分組成,采用M10漿砌石砌筑而成。根據調洪演算得,溢洪道進口底高程在相應壩高7m處,寬1.5m,設計下泄流量10.65m3/s,相應堰上水深2.7m;最大下泄流量16.39m3/s,相應堰上水深3.6m。按設計流量設計,按校核流量校核。
(1)進口漸變段。為了使寬頂堰與上游壩地排洪渠更好的連接,進口漸變段擬為八字墻扭面形式,長為5m,進口斷面與排洪渠相同,為梯形斷面,底寬2m,邊坡系數為m=1,渠深2.0m,襯厚0.3m。進口設計深1.0m,寬0.5m的齒墻。出口斷面與寬頂堰相同,側墻斷面結構形式均與寬頂堰相同。
(2)寬頂堰。根據水力計算,寬頂堰長10m,斷面為矩形,寬1.5m,設計堰上水深為2.7m,寬頂堰高為堰上水深加安全超高,取安全超高為0.90m,則寬頂堰高為3.6m。側墻為重力式擋土墻形式,頂寬0.5m,底寬2.3m,基礎厚0.5m,基礎外伸0.2m。進出口處均設深0.5m,寬0.5m的齒墻。
(3)陡坡段。陡坡段長60m,陡坡段起始側墻斷面結構與寬頂堰側墻相同。根據水力計算,陡坡段末端水深1.17m,取安全超高為0.43m,則末端側墻高h末=1.6m,側墻頂寬0.5m,底寬0.95m,基礎厚0.5m,外伸0.2m。沿水流方向每隔10m做一深0.5m、寬0.5m的齒墻。
(4)消力池。根據水力計算,消力池長13.5m,池深0.7m,池寬2.0m,躍后水深2.43m,取安全超高為0.57m,則側墻高為3.0m,側墻頂寬 0.5m,底寬 1.9m,基礎厚0.8m,外伸0.2m。
(5)出口漸變段。為了使水流平順地進入下游壩地排洪渠,出口設長5m漸變段,擬為扭面形式,進口斷面為矩形,渠寬2m,側墻高2m,側墻為重力擋土墻形式,頂寬0.5m,底寬1.4m,基礎厚 0.5m,外伸 0.2m。出口斷面與下游排洪渠相同,斷面為梯形,底寬2m,邊坡系數為m=1,渠深2.0m,基礎厚0.5m。出口齒墻深1.0m,寬0.5m。
張家河淤地壩維修加固后,可新增利用壩地135畝,壩地利用率按80%計算,則可利用壩地108畝,每年可凈收入37800元。張家河淤地壩維修加固后,避免了土壤養分的流失,改善了作物生長的土壤環境,有利于作物的生長發育,提高了單產;而且維護壩地后,壩地糧食產量可達坡耕地的5~8倍,促進流域退耕還林和封育治理的開展。另外還可明顯改善當地的小氣候,為當地農業生產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促使當地農民改變過去廣種薄收的習慣,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有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陜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