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銘

“金獎得主”的身世
創意文化是美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柯達公司一度是美國創意文化最為活躍的產業集團之一,其創意理念在業界曾獨領風騷,產業文化得到極大發展,產品規格亦成為業界和市場的標準。但柯達往往過度創意,造成產品曇花一現,Disc(盤式)規格的產品就是典型實例,APS先進攝影系統【注】也在柯達的創意理念中過早凋零,甚至柯達整個產業最終也斷送在自己的超級創意之中。
1930年代初,柯達與德國在相機技術與協作生產方面有著密切的合作,這方面的產品如1933年搭載Leitz 5CMF3.5 Elmar鏡頭的柯達Pupille相機和稍后的柯達雷汀那(Retina)系列。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嚴重削弱乃至一度中斷了這種合作。不過,戰爭期間柯達的產品研發和生產并沒有受到影響,相反更為活躍,一些產品轉向軍方。柯達MEDALISTⅠ型相機即是一款曾被美國海軍選用的中畫幅相機(圖1)。在該機海軍版的說明書里,第9頁就印有一張海軍士兵使用MEDALIST I型相機的照片。
柯達MEDALIST相機首發于1941年。這一年,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迫使希特勒向美宣戰,柯達不可能繼續使用設在德國的生產基地,高級相機也開始轉由本土生產。柯達MEDALIST即是柯達在美國紐約州羅切斯特(Rochester)工廠獨立生產的使用620膠卷(畫面標稱尺寸為60×90毫米,實際為57×84毫米)的頂級相機。
MEDALIST與當時的中畫幅折疊相機和小畫幅的雷汀那等相機都不同。中畫幅折疊相機設計上考慮的是便于攜帶,小畫幅相機則更多考慮使用的便利性,而MEDALIST相機設計上幾乎沒有考慮便攜性和便利性,而是更多地考慮了風格化和自身造型的藝術性。
MEDALIST意為“獲獎者”,用在這架相機上大概有兩重含義:一是指相機性能出類拔萃;二是希望使用者能用它拍出優秀照片。近十幾年來,不斷有MEDALIST相機遠渡重洋流入中國,形成一個MEDALIST發燒群體,并在這里獲得“金獎得主”的美稱。
“小胖子”的N種面貌
柯達MEDALIST采用全金屬構架,整體結構透射出機械產品的美學意境。這一點從它可伸縮的藝術化調焦螺紋上展現無遺,這種千斤頂模式的互逆結構雙套筒鏡筒不但美觀,而且實用,可快速旋出/收回鏡頭、快速調焦(圖2),同時也適當縮小了相機非工作狀態下的體積。機身設計更是摒棄常規,為了收納調焦鏡筒,厚度達到95毫米,但看起來并不蠢笨。背帶掛耳和品字結構的光學取景與測距器等部件巧妙呼應(圖3),加上工藝性的弧線設計,渾厚圓潤又不失美觀和專業感,國內使用者又愛稱其為“小胖子”。
柯達MEDALIST有I型(1941-1946年)和II型(1946-1952年,見圖4)兩個型號,兩者之間的主要差別在于:II型機統一裝備了內凹式閃光燈接口(圖7),取代了調焦微調手輪。由于鏡筒上的調焦環不但操作快捷,而且很精確,取消輔助調焦輪影響并不大。II型機美觀性略有下降,操控方面則更趨合理。
一般來講,I型機的調焦鏡筒為黑色,II型機則為金屬白色,但也有例外,因為不同批次的機型又有微小差異。I型機出現過3個版本:一個是沒有閃光同步接口的產品;另一個是配備老式雙柱形閃光接口的產品(圖5);第三個是進化為單柱形閃光接口的產品(圖6)。從現有資料分析,海軍版是沒有閃光接口的那一種,它可以通過帶閃光接口的專用快門線連接單次閃光燈。
機身主要設計特點
柯達MEDALIST系相機的快門共有10擋,紅箭頭、紅字為慢速快門,有B/1/2/5/10共5擋;黑箭頭黑字為較快快門速度,有25/50/100/200/400共5擋(圖08)。對鏡間中心快門而言,這個快門范圍在當年已經很完備了,1/400秒的速度可以應付運動體的拍攝。為獲得穩定高速,MEDALIST相機采用了5葉片快門(圖09)。快門的上弦扳手設在取景目鏡的下方(圖10),可實現多次曝光。為避免鏡頭回縮狀態下誤按快門,相機有保險裝置,只有當焦點進入無限遠后才可按下快門。
MEDALIST的圓形測距盤也比較獨特,它位于相機頂部取景器右側(圖11),聯動測距。逆時針旋轉調焦環將鏡筒旋出至無限遠焦點時,聯動測距盤進入工作狀態,顯示的距離在4英尺至無限遠之間游動,同時顯示景深范圍。取景器左側的膠卷記憶盤與測距盤左右對稱(圖12),既美觀又實用。
MEDALIST I型機的快門按鈕有鎖定功能,B門開啟時可以鎖定快門,曝光完成后再解除鎖定,實際上是T門,嚴格來講應稱其為B門鎖。這一實用功能在當時高級135相機中常見,但發展到MEDALIST II型時不知何故被取消了,使用者可以用帶鎖的快門線來實現這一功能。
抗衡德系產品的鏡頭
MEDALIST相機鏡頭采用了當時最好的柯達·埃克塔(KODAK EKTAR,見圖13)。由于柯達一直主打普及相機市場,如此高端的鏡頭在其歷史上并不多見,該鏡頭焦距為100毫米,最大光圈F3.5,有鍍膜。國內外網站上對埃克塔鏡頭贊不絕口,《攝影鏡頭史》一書著者Dr.Rudolph Kings Lake將埃克塔的設計列入福倫達Dynar一類,同樣設計的名鏡有福倫達的Heliar和Dallmeyar的Pentac;著名相機收藏家Jason Scheidar披露他在實驗室的測試結果,認為此鏡各方面的表現和蔡司Planar(普蘭娜)不分伯仲;攝影大師亞當斯寫的《相機與鏡頭》(Camera And Lens)書內有一幅插圖,畫面上一群羊背光而立,他認為要有柯達的MEDALIST和埃克塔鏡頭才能拍到如此優美的照片,等等(摘自http://www.xiangji.cn/culture/20088151015147341.html)。更有一些網友將他們用MEDALIST相機拍的照片發在網上,引起一片贊揚。這也增加了MEDALIST相機在中國的人氣指數,畢竟它是目前畫質能與2000萬像素以上數碼單反相機叫板的傳統相機之一。
MEDALIST相機的埃克塔鏡頭質量究竟如何?筆者做了個簡單測試,用負片和反轉片各拍了一個膠卷。從戶外實拍的照片看,埃克塔鏡頭的細節表現比較到位,也無暗角和色彩夸張,暗部層次表現良好,但明銳度略顯不足(圖14)。不像有些日本鏡頭,以提高色彩飽和度和反差來提升視覺效果。總體而言,埃克塔鏡頭光學素質優秀,1940年代是柯達能夠抗衡德系產品的唯一力作。
取景/對焦和畫幅改造
柯達MEDALIST相機還有許多其他特點,比如:雖然取景器與測距器獨立,但它們都在目鏡的同一窗口內上下排列(圖15),方便在測距和取景間切換,與整合測距器的取景裝置并無太大差異。這樣的設計不利于快速抓拍,更適合精雕細琢的拍攝。
該機一個顯著優點是裂像對焦的測距基線長達62毫米,對焦精度很高。相機后蓋可以從任意一邊打開,也可完全摘下,開啟方式相當巧妙(圖16);自動計數也是該機一大特點,在當時是先進功能。相機后蓋上也保留有計數窗口,可以輔助安裝膠卷,計數器出現故障時候也可派上用場(圖17)。此外,相機還可以更換翻拍取景裝置,使用散頁片后背,用調焦屏直接取景拍攝(圖18)。
MEDALIST使用的620膠片寬度上同120膠片一致,所以當620膠片退出歷史舞臺時,許多MEDALIST相機玩家便將其改裝,用120膠卷拍攝。這種改造并不難,因此DIY者頗多,網上有相關介紹文章,美國也有專門改造這類相機的地方。美國的二手相機市場上也有改造好的MEDALIST相機,買來裝上120膠卷就能拍攝。當然,從收藏角度講,未經改造的相機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