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晨

當2009年奧林巴斯發布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時,很少有人想到這一全新的相機類型會如此迅速地席卷全球相機市場。短短4年間,這種輕便的可換鏡頭相機已經成為專業相機市場的中堅力量,大有取單反而代之的勢頭。在這股浪潮中,領軍者卻并非最先推出M4/3系統的奧林巴斯和松下,而是挾傳感器技術之利的索尼。
NEX系列橫空出世
回顧歷史,早在2009年奧林巴斯與松下就推出了M4/3系統,但并未受到市場重視。以接受度最高的日本市場為例,根據Kakaku.com的數據,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M4/3系統的市場占有率在所有可換鏡頭相機中始終徘徊在20%以下。直到2010年5月,索尼正式推出全新微單TM系列,首批發布NEX-3/NEX-5兩款產品,一舉將無反光鏡相機的占有率拉升至40%!同時,索尼產品的網絡點擊量呈直線上升,NEX徹底點燃市場,而且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與當時的M4/3相比,NEX搭載了APS-C格式傳感器,在“以傳感器尺寸論英雄”的環境中,NEX可以說占據了天然優勢。同時,索尼將NEX的體積做到了極致,以至于幾乎沒有同尺寸傳感器的相機能做到比它更小。單反畫質+DC機身,成為NEX贏得消費者之心的主要賣點。而在專業市場,NEX因為其幾乎“百搭”的鏡頭轉接能力,也深深吸引了那些喜歡玩老鏡頭的資深發燒友。
穩步發展 成功布局
隨后,索尼繼續在2011年發布NEX-C3、NEX-5N、NEX-7;在2012年發布NEX-F3、NEX-5R和NEX-6;2013年春夏分別發布NEX-3N和NEX-5T,逐步完成了NEX-7、NEX-6、NEX-5和NEX-3四大系列產品線的布局,覆蓋從入門到專業的不同用戶群。
在這四大產品線中,NEX-5系列一直是索尼微單TM系列的中堅力量,歷代機型也均為當時市場的主流機型,面向大量普通用戶和攝影愛好者,與主流入門級單反相機抗衡。NEX-6和NEX-7的出現,則將微單TM系列帶入中高端相機行列,受到資深用戶青睞。根據索尼近期公布的數據,目前在國內市場無反光鏡相機占可換鏡頭相機市場份額約20%,其中索尼占有一半以上,穩居國內銷量第一。
雖然以索尼微單TM為代表的無反相機在市場上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無反將取代單反的討論也出現得越來越多,但始終有一個領域無法涉足——全畫幅單反所代表的專業市場。沒有全畫幅,無反相機就只是民家用和愛好者級別的產品,只能作為“單反備機”存在,無法以完整獨立的姿態與單反相機“分庭抗禮”。
“全微”再次創造歷史
2013年秋,索尼以出人意料的速度一口氣發布兩款全畫幅微單TM相機和5只E卡口全畫幅鏡頭,從此結束了無反相機沒有全畫幅的歷史,也使得索尼微單TM系列正式成為可以與單反相機全線產品一較高下的完整體系,其歷史意義不言而喻。
作為第一代全畫幅微單TM,索尼為a7R和a7傾注了大量心血,集當時最先進的技術于一身。兩款相機的規格配置與尼康D800E和D600(及同檔產品)相當,從傳感器到對焦系統全面升級,同時保持較低的定價,使得這兩款相機從一發布就以競爭者的姿態進入市場,直接搶占市場。
時間回到2012年,佳能和尼康分別發布EOS 6D和D600,開啟了全畫幅單反向廉價和小型化發展的趨勢,人們驚呼“全畫幅要普及了”。不過與索尼相比,6D和D600只能算是對傳統的改良,全畫幅微單TM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新時代”。而關于傳統改良派與全面革新派的關系,當年ASP-C膠卷與數碼相機的故事也許能為我們提供一些參考。
推出全畫幅微單TM,索尼面對的已經不是無反相機領域內的競爭,而是直接領導了一場創新與傳統的競爭。從市場來看,a7R/a7在無反領域內實際上沒有競爭對手,它的對手是全畫幅單反。正如入門級單反面對APS-C微單TM的壓力,全畫幅單反現在也須要認真應對全畫幅微單TM發起的挑戰了。
a7R/a7的加入,使得索尼微單TM產品線進一步完善。微單TM系列目前已形成無反領域內唯一擁有專業全畫幅、準專業全畫幅、高端APS-C、中端APS-C、入門級APS-C完整產品線的品牌,而其他競爭對手似乎還未顯現出能與索尼并駕齊驅的跡象。
翻開攝影史,其中很多重要的節點其實就是相機的發明史。正如135相機的出現令新聞攝影蓬勃發展,工具的革新會帶來整個行業的改變。全畫幅微單TM的出現,改變的絕不僅僅是相機市場,隨之而來的必然是攝影工作者工作方法和習慣的改變,甚至整個影像行業的變化。全畫幅微單TM是一次創新嗎?不,這是一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