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晨

2013年12月中旬,我受索尼公司邀請前往日本進行為期4天的拍攝,行程從東京開始,經神戶、京都,到達大阪。除去交通和會議,實際留給拍攝的時間非常有限。在相機的選擇上,這一次我帶了兩臺索尼剛剛發布的相機——黑卡TM RX10和微單TM a7。
旅行神器—黑卡TM RX10
RX10是索尼黑卡TM家族的新成員,擁有令人驚訝的蔡司Sonnar T* 24-200mm F2.8鏡頭,搭載1” 2020萬像素Exmor R CMOS傳感器,內置Wi-Fi和NFC功能。由于傳感器尺寸較小,而鏡頭變焦倍率較大,RX10在上市后市場關注度并不高。出發之前,我對這臺相機的能力也持懷疑態度,不過在第一次實際拍攝后,我就對它的印象大為改觀,RX10也成了之后幾天我的主力相機。
12月的東京白晝漸短,日落時間是16:30。我們從機場直接前往淺草寺,抵達時已是傍晚。由于時間有限,來不及拿出三腳架,只能利用大光圈、高感光度和防抖性能手持拍攝。淺草寺是東京最古老的寺廟,經德川家康整修并指定為德川幕府的朝拜所而繁榮,是日本現存最具“江戶風格”的景點。景點內游客眾多,不利于廣角取景。當我看到獨立于神社內拜奉的游人時(圖01),立即將鏡頭拉到最遠端,得到緊湊的畫面同時排除道路兩邊的其他游客。即使使用f/2.8光圈和ISO 3200,快門速度也只有1/50秒,遠遠達不到安全快門的要求。不過RX10出色的防抖性能使得這張手持拍攝的照片還是有著不錯的清晰度。傍晚的天空給畫面帶上了藍色色偏,我沒有后期校正白平衡,讓自然的冷暖對比增強了畫面層次。ISO 3200的噪點和200mm端的畸變控制是意外之喜。
RX10是一款相當獨特的機型,不僅改變了RX1和RX100形成的黑卡?系列方正的風格,其24-200mm F2.8鏡頭在同類產品中也屬罕見,而且是相當大膽的設計。索尼對RX10的描述非常到位:這是一款懂它的用戶才會選擇的相機。通過這次外拍,我也對這句話有了深刻體會。
在最近幾次專訪中,媒體一直在追問索尼是否考慮M4/3或APS-C格式黑卡TM,而索尼也反復強調他們認為1” CMOS是兼顧便攜與畫質的最佳平衡點。這一點在RX10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24-200mm F2.8鏡頭本身就是一個“龐然大物”,如果采用更大尺寸傳感器,相機整體體積必然失控。畫質方面,RX10的表現可能無法令“100%黨”滿意,但如果你關注的是照片本身,那就沒有問題。在1920×1080分辨率屏幕上將照片全屏顯示,畫質足以滿足需要。高感方面,ISO 3200完全可用,極端環境下ISO 6400也可以接受。得益于F2.8大光圈,需要極高感光度的情況并不多。
旅行的誘惑在于充滿未知,但對拍攝來說也是一大挑戰。你永遠無法知道自己將面對什么。風光、人物、街頭、微距……幾乎所有的攝影題材都會出現在旅途中。職業攝影師會背上一整套相機鏡頭、三腳架、濾鏡和各種附件出行,但對以旅行為主要目的的攝影者來說就不太現實了。此時RX10的鏡頭優勢就體現出來了。覆蓋24-200mm常用焦段,全程恒定F2.8光圈,足以應對旅途中的多種拍攝需要。單反相機的24-70mm和70-200mm兩只F2.8鏡頭加起來超過2千克,而RX10整機只有不到800克,且省去了換鏡頭的麻煩。
旅行本身是一件隨性的事,攝影應該是一種樂趣而不是任務,建議忘記所有器材和技術問題,只要簡單地發現和記錄就好。
RX10還有其他一些有趣的功能,比如“眼控對焦”。這并不是佳能3D出現過的用眼睛選擇對焦點,而是在識別出拍攝人物面部后快速對眼睛對焦的功能,在抓拍人物時可以提供幫助。另一項全景掃描并不是新功能,在拍攝大場景時非常有用。
裝進口袋的全畫幅—微單TMa7
與RX10相比,戴著“首款全畫幅無反相機”光環的a7則“耀眼”得多。2430萬像素全畫幅E卡口可換鏡頭相機,增強型混合自動對焦系統,旗艦級XGA電子取景器,更有全套蔡司鏡頭支持,與全畫幅單反相同的性能,而只有一半的重量,索尼稱a7是“里程碑意義的產品”也許并不為過。
由于RX10表現十分出色,這趟旅程中a7的出場機會并不算多。套機鏡頭28-70mm F3.5-5.6焦段和光圈有些尷尬,索性換上35mm F2.8定焦鏡頭,帶著它行走于夜晚的東京街頭。
從成像系統來說,a7與尼康D600相當。后者是全畫幅單反小型化的開端,但a7在便攜性上占據了先天優勢。全畫幅基礎,加上不弱的對焦,a7已經具備與同級別單反一較高下的實力。全畫幅E卡口系統目前最大的劣勢是缺少鏡頭群,不過根據索尼公布的產品路線圖,很快就會有新鏡頭補上,而首批發布的幾只定焦和變焦鏡頭也覆蓋了大多數人最常用的焦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