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昌貴
·經驗交流·
Reiter綜合征誤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1例
任昌貴
臨床資料患者男,22歲,未婚。因尿頻、尿急、尿痛45天,膝關節、足踝部及肩鎖部腫痛30天,眼睛紅,伴發熱10天,于2011年4月10日來院就診。患者1個半月前出現尿頻、尿急、尿痛,尿常規白細胞15~30個/HP,診斷為尿道炎,予左氧氟沙星治療,癥狀稍有緩解。2周后出現雙膝關節腫脹、疼痛,隨之肩鎖部、足踝、足跟部腫痛,伴腰背酸痛,雙手護腰部,才能緩慢行走。就診類風濕科,查血常規白細胞11.1×109/L,血沉120 mm/h,類風濕因子陰性,擬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予抗風濕治療,效果不佳。既往無系統性疾病,無類風濕病及外傷史,家中亦無類似疾病。3個月前曾有多次不潔性生活史。
體檢:T 38.0℃,精神萎靡,消瘦,神志清,由他人攙扶就診,查體合作。系統檢查未見異常。皮膚科檢查:右側肩鎖部稍腫脹,有壓痛,上肢抬舉略受限。雙膝關節軟組織腫脹明顯,壓痛(+),浮髕試驗陽性,皮溫稍高亦紅,膝關節活動受限。雙側踝周、足跟部腫脹,均有壓痛。骶骼關節處壓痛(+),腰部前、后傾,側彎活動受限。尿道口紅腫,溢出分泌物清亮而黏稠,龜頭可見多個表淺圓形黃豆大紅色糜爛面,冠狀溝、包皮內板有污垢,睪丸無壓痛,腹股溝淋巴結無腫大。眼科會診:雙眼瞼水腫,結膜充血,有黏液性分泌物,診斷為:結膜炎。
實驗室及輔助檢查:血常規WBC 11.6×109/L,N 0.45,L 0.40,M 0.11,RBC 3.67×1012/L,HGB 91 g/L,PLT 360×109/ L;ESR 129 mm/h,RF<20 kU/L,抗O 50.5 U,CRP 89.0 mg/L;肝功能:GOT 65 U/L,GPT 50 U/L,ALB 31.2 g/L,GLB 39.0g/L,A/G 0.8;乙肝e抗體陽性、乙肝核心抗體陽性;抗核抗體、抗雙鏈DNA抗體、補體C3、C4正常,血清降鈣素2.35 pmol/L,甲狀旁腺激素3.5 pmol/L;RPR (-)、抗HIV抗體(-);尿常規:WBC 15~20個/HP;尿道口、眼結膜分泌物淋球菌培養(-)、真菌培養(-);人型支原體(+)、解脲支原體(-);組織相容性白細胞抗原(HLA-B27)檢測強陽性。膝關節抽取液檢查呈淡黃色,培養無細菌生長。X線攝片:部分胸、腰椎體有輕度魚嵴樣變,腰椎生理弧度消失;雙側膝關節髕上囊腫脹,軟組織腫脹,膝關節間隙正常,關節面規整。骶髂關節CT檢查:雙側骶髂關節間隙正常,關節面骨質致密不規整,骶骨隱裂。診斷:Reiter綜合征。
討論Reiter綜合征以非化膿性尿道炎、眼結膜炎和多發性關節炎為基本特征,該病多見于15~35歲青年男性。Reiter綜合征與感染有一定關聯,但并非致病菌直接致病。已有文獻報道,志賀菌、沙門氏菌和彎曲菌等所致的腸道感染,支原體所致的泌尿生殖道感染后,易出現Reiter綜合征。一般認為是致病菌攜有模擬HLA-B27抗原成分,而引起反應性關節炎。患者的尿道、眼、滑膜液中可分離出沙眼衣原體,或在其血清及滑膜液中發現沙眼衣原體抗體滴度增高。典型的病例有非特異性尿道炎、眼結合膜炎、關節炎和皮膚黏膜病變具有其中3個,能除外其他病因即可診斷。但臨床上典型病例(完全型)較為少見,因此,不典型(不完全型)的病例診斷就存在一定困難,極易誤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淋菌性關節炎、尿道炎等相類似的疾病。
本例患者有如下特點:①男性,22歲。②有不潔性生活史。③有典型的眼結膜炎,尿道炎,龜頭紅斑糜爛,關節炎。④實驗室檢查:血常規白細胞升高,血紅蛋白低,血沉升高,轉氨酶輕度升高,RF (-),ASO(-),CRP(+),HLA-B27抗原強陽性。血清免疫蛋白增高,尿道、眼分泌物支原體檢測陽性。⑤X片:膝關節軟組織腫脹;CT:骶髂關節炎。因此,在確診該病的同時,與其他疾病的鑒別診斷尤為重要。
1王鈴艷,謝紅付,施為,等.Reiter綜合征.臨床皮膚科雜志,2005,34(11):791-792.
2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533.
(收稿:2013-01-13)
上海市閔行區中心醫院,上海,20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