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靜 付寒蕾 肖 婷
(河南中醫學院,鄭州 450008)
氣厥失語發病多由恐懼、憂慮、悲傷、憤怒等明顯的精神刺激因素所誘發,是一種機能性改變,臨床表現為不能言語,但仍保持筆談能力,能借助文字或手勢進行交流,體格檢查無神經系統陽性定位體征,輔助檢查時發音器官正常,聲帶活動正常,顱腦CT掃描無異常發現。氣厥失語在中醫學中屬“癔病”“臟躁”“郁證”范疇,現代醫學中歸屬于心理疾病范疇。筆者采用醒腦開竅法配合四關穴強刺激針刺治療本病,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患者,男,47歲,2010年6月17日就診。主訴:不能發音、不能說話已半年余。現病史:患者半年前因與家人爭吵后,過于憤怒,當即出現發語無聲,持續數日仍未見好轉,遂到當地醫院就診,查體神經系統無陽性體征,查顱腦CT及腦電圖均無異常發現,其他生化檢查亦正常。給予治療(具體治療方案不詳)后無任何改變。后又輾轉求治于多家醫院,經多種治療均未獲效。就診時見:神志正常,精神狀態尚可,面色稍淡白,體態正常,查體合作。發語無聲,能借助文字和肢體進行交流,思維邏輯正常。一般情況良好,舌淡紅,苔薄白,脈沉弦。
筆者詢問發病誘因后,診斷為氣厥失語。囑其家屬離開診室,獨留患者與醫者留于診室內。患者仰臥于治療床上,囑其放松。具體治療方案如下:
1.穴位處方:主穴:水溝、內關、三陰交;副穴:合谷、太沖。
2.操作:內關穴直刺0.5~1寸,用提插捻轉相結合的瀉法,施術1min;針刺水溝穴,針尖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5寸,用重雀啄手法;三陰交穴直刺1~1.5寸,提插補瀉相結合的瀉法;合谷穴直刺0.5~1寸,太沖穴直刺0.5~1寸,均采用強刺激手法。邊操作邊詢問患者針感情況,是否有酸脹沉麻或疼痛的感覺。行針過程中患者突然說“疼”,筆者繼續操作,并一邊與患者交談,患者均能用言語對答。強刺激手法操作結束后,留針30min,留針期間患者即可對醫者講述其發病與治療經過。起針后令患者家屬進入診室,家屬見狀甚是滿意。囑患者回家后調整心情,并大膽練習說話。1個月后,患者特意告知筆者,其言語功能已徹底恢復正常。
氣厥失語,又可稱之為“癔癥性失語”,現代醫學檢查本病的發生責之于大腦皮層遭受過刺激,產生超限抑制,導致大腦皮質下中樞的控制減弱,使喉肌失控而出現失語癥狀[1],無器質性病變存在,屬功能性疾病。中醫認為,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和總體現,因此本病的發病屬于“神”的異常,本病的發病機制為突受刺激后,郁怒不解,氣機阻滯,語言竅道閉阻,因此運用醒腦開竅、疏肝理氣、宣通閉阻的治療原則。穴位選取“醒腦開竅”針法之水溝、內關、三陰交和四關穴(合谷和太沖)。
水溝穴為督脈經穴,督脈“入屬于腦”,具有醒腦開竅,回陽救逆的功效,在孫思邈十三鬼穴中又名“鬼宮”,是治療精神疾患的常用穴位;內關穴為手厥陰心包經腧穴,具有寧心除煩、寬胸醒神的功效;三陰交穴為三條陰經脈氣相交匯之處,具有滋陰補腎生髓之效,腦為髓海,髓海得充則神腦聰明;情緒抑郁惱怒與肝之功能關系密切,且肝之經絡“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太沖穴為肝經之原穴,與合谷穴相配為“四關穴”,具有通經破瘀、疏肝理氣的功效。以上各穴合用共奏疏肝行氣、醒腦開竅之效,使得氣機暢,竅閉通,故其病豁然得愈,可有立竿見影之效。
“醒腦開竅”針法在選穴上以陰經和督脈穴為主,并強調針刺手法的量學規范,有別于傳統的選穴和針刺手法[2]。現代醫學研究證明,針刺內關穴能改善心肌功能,增加心輸出量,提高機體血氧供應;針刺水溝穴可明顯促進腦血管循環,增加腦血管灌注量,促進腦組織代謝和修復,改善腦生理功能,使大腦皮層相應的區域有一定的調節功能。“醒腦開竅”針法具有改善增加心腦血流量,激發腦組織的自我保護機制,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等重要作用[3]。從生理解剖來看,合谷、太沖部位在大腦皮層的功能投影區域較為廣泛,針刺四關穴亦能增加大腦皮質的血管灌流量。因此,選用“醒腦開竅”針法與四關穴進行針刺治療,能有效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性,解除抑制狀態,調整皮質及全身的功能活動,使機體恢復到正常的生理功能水平。
[1]張坤.針刺治療癔癥性失語的臨床進展[J].中華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9(9):786-789.
[2]石學敏.“醒腦開竅”針法治療腦卒中[J].中國臨床康復,2003,7(7):1057-1058.
[3]劉濤,施暢人.“醒腦開竅”針法治療腦缺血性腦卒中的實驗研究進展[J].天津中醫藥,2005,22(2):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