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晨
(河南中醫學院針灸推拿學院,鄭州,450008)
過敏性鼻炎是五官科的常見病、多發病,臨床以鼻塞、鼻癢、噴嚏、流涕等為主要表現。近年來由于環境的污染,空氣質量下降,過敏性鼻炎的發病率有逐漸增高的趨勢,現將門診治療過敏性鼻炎60例情況報道如下。
62例病例均為門診患者(由五官科確診后轉入針灸科)。男性35例;女性27例。年齡最大者65歲,最小16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5年。
診斷標準:根據1997年中華醫學會耳鼻喉科學分會《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編輯委員會變應性鼻炎診斷標準及療效評定標準[1]制定。即常年性發作,具有鼻癢、打噴嚏(連續3個以上)、流涕、鼻塞臨床4大癥狀。1年內反復發作時間累計超過6個月,1日內發作時間累計超過0.5h;病程≥1年;有明顯吸入物和致敏原線索,有個人或家族過敏史;發作期有典型的癥狀和體征;血清IgE>(62±12)U/mL;鼻分泌物涂片檢查嗜酸性粒細胞(EC)≥1%;血液EC(50~300)×106/L,均高出正常值。
針刺方法:大椎用1.5寸毫針,其他穴位用1寸毫針。年老體弱者取臥位,一般先針刺頭面部穴位,再針刺背部穴位。其中印堂采用平刺法,使針尖向下,針感至鼻頭;迎香采用斜刺法;大椎向上斜刺0.5~1寸;風池向鼻尖部進針;合谷穴向上斜刺。每穴均采用平補平瀉手法,行針時每穴要有酸麻脹痛的針感為度,合谷穴行針時要至病人發汗。留針30min,每10min行針1次。
療程:每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3d,共治療3個療程,評價療效。
療效評定標準:顯效:鼻塞、鼻癢、打噴嚏、流清水涕癥狀消失,嗅覺恢復,鼻黏膜紅潤正常,3個月以上無復發;好轉:鼻塞減輕,打噴嚏、流清水涕明顯減少,體征減輕,發作次數減少,間歇期延長;無效:癥狀與體征無明顯改善,仍時常發作。
結果:治療62例中顯效32例,好轉24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0.3%。
患者,男,27歲。患過敏性鼻炎4年。主訴:時常打噴嚏、流鼻涕、鼻塞,癥狀持久,嚴重時影響正常睡眠。曾經中西醫治療,效果不佳,每遇天氣稍有變化就發作,遂來針灸科求治。檢查:雙側鼻腔黏膜有水樣分泌物,鼻黏膜蒼白,水腫,下鼻甲肥大。選用針刺療法,取穴:大椎、風池、印堂、迎香(雙)、合谷,后于背部大椎穴處加拔火罐,經治療1次,患者癥狀明顯減輕,噴嚏、流涕減少,鼻部通暢,患者愿意繼續進行針灸治療,每日治療1次,共治療2個療程,癥狀完全消失,半年后隨訪未復發。
過敏性鼻炎屬于中醫學“鼻鼽”范疇,均具有噴嚏、鼻涕、鼻塞、鼻癢的癥狀。歷代醫家認為,本病的發病除了與外界因素有關以外,還與體質、遺傳有關。過敏性鼻炎是人體對過敏原發生的一種以鼻黏膜為主的異常反應。其病位在肺,與脾腎密切相關。故本病的治療要以扶正祛邪、宣通鼻竅為主。印堂位于督脈循行線上,督脈為陽脈之海,針刺印堂可以振奮陽氣,調理氣血,且處于鼻根上方,具有宣通鼻竅的作用。迎香穴為手足陽明之會,均經過鼻,“經脈所過,主治所及”,《針灸聚英》言:“迎香,主鼻塞不聞香臭……鼻塞多涕”,本穴為治療鼻病的要穴。大椎為諸陽之會,具有宣通一身陽氣的作用,針之可宣陽解表,祛風散寒,肅肺調氣。風池位于足少陽膽經,為祛風要穴,針之可以通經活絡,祛風解表,醒腦開竅,使鼻竅通,《針灸資生經》說:“風池主鼻衄,窒喘息不通”。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擅長治療頭面五官病,具有行氣開竅、疏風解表、通經活絡的功效。諸穴合用,能夠增強肺功能,宣通肺氣,祛邪解表,振奮陽氣,清理鼻竅,從而治療過敏性鼻炎。
[1]中華醫學會耳鼻喉科學分會.變應性鼻炎診斷標準及療效評定標準(1997年修訂,海口)[J].中華耳鼻喉科雜志,1998,33(3):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