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瀟瀟
(廣州中醫藥大學針灸康復臨床醫學院,廣東 廣州 510405)
近年來,針灸在臨床各科都得到廣泛的應用和發展,但醫者施治前必須辨證分清寒熱虛實,輕重緩急,再選取有效穴位,施以補瀉手法。茲將筆者用針灸治療急性泄瀉病例一則簡介如下。
患者,女,48歲。主訴:晚上腹瀉4次。自訴冒雨和朋友外出聚餐,飲食生冷油膩,當時無異常感覺。回到家中,自覺臍周腹痛,腸鳴不斷,瀉后方覺疼痛減輕。但不久又出現腹痛、泄瀉,如此往復。患者自述其大便泄瀉如水樣,并夾雜有未消化食物,無臭味,瀉后痛減,伴惡心干嘔,手腳冰冷,肢體倦怠。時見患者面色蒼白,腹痛較劇,泄瀉頻繁,精神委靡,舌苔白,脈濡緩。此因感受寒濕邪氣,飲食不潔傷及脾胃,治當運脾化濕,溫陽散寒。
取穴:天樞、上巨虛、神闕、足三里、三陰交,針灸并用。囑患者取仰臥位,充分暴露施術部位。以上穴位除神闕穴外均常規消毒針刺,行平補平瀉法,留針40min,期間用艾條施以溫和灸,每個穴位5min;神闕穴敷上厚度為0.5cm的姜片,姜片中心用針穿刺數孔,上置艾炷施灸,不拘壯數,以患者局部皮膚潮紅為度。治療過程中,患者自覺臍周腹部陣痛大為緩解,腸鳴減輕。次日,患者述腹瀉次數減少,腹痛明顯緩解,胃腸癥狀較前好轉。效不更方,治療同前。2次針灸治療后,患者恢復正常,無胃腸不適癥狀。
按語:西醫學認為,健康人每日解成形便一次,糞便量不超過200~300g。腹瀉指排便次數增多(>3次/d),糞便量增加(>200g/d),糞質稀薄(含水量>85%)[1]。腹瀉分急性和慢性兩類。導致急性腹瀉的原因有多種,季節因素、細菌感染、病毒感染、食物中毒、飲食貪涼、消化不良、腸道疾病、腸對脂肪吸收不良等。筆者認為,本例屬于急性腹瀉,夏季濕溫,為細菌、病毒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滋生環境,患者飲食不潔,使胃腸道受到極度刺激,造成胃腸功能紊亂,腸蠕動加快,食物吸收障礙,形成水樣大便。
泄瀉首載于《黃帝內經》,書中指出風、寒、濕、熱皆可致瀉。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兩季多見。張景岳說:“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脾虛濕盛,脾胃運化功能失調,腸道分清泌濁、傳導功能失司是其發病的關鍵,常因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志不調等因素誘發[2]。本例病案中,患者感受暴雨濕邪,寒濕內盛,脾胃運化失常,又食生冷不潔,使脾胃受傷,升降失調,清濁不分,發生泄瀉。因此要施以運脾化濕、溫陽散寒之法。
因本病病位在腸,選取大腸募穴天樞穴,乃大腸經氣匯集之處,與大腸之下合穴上巨虛合用,可調理胃腸治大腸腑證而止瀉;神闕穴居中腹,內連腸腑,灸之有健脾和胃、理腸止瀉、溫中散寒的作用,因患者有欲嘔感覺,故選用隔姜灸溫胃理氣;足三里系胃的下合穴,合治內腑,又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配五行屬土,與脾胃相應,故取之可健脾和胃、益氣養血、調理氣機,擅治療脾胃功能失調引起的病癥[3];三陰交健脾利濕、調理肝腎,各種泄瀉皆可用之。針灸配合,使胃腸氣機通暢,傳導正常,則濕滯自化,達到治本之目的。
泄瀉可由多種原因導致,治療時應該辨清證型,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治其本。此次治療,本人力求選穴精簡,故只選取仰臥位的5個穴位,操作方便,療效顯著。治療期間應注意清淡飲食,忌食生冷、辛辣、油膩之品,注意飲食衛生。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429.
[2]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234-237.
[3]路玫.針灸學基礎[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