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洛 王淑琴 通訊作者:李 巍
(山東省威海市中醫院,264200)
筆者采用腹針、推拿配合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60例患者均來自我院門診,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65歲;病程最短3d,最長20年。所有病例均經CT、MRI檢查有腰椎間盤突出,結合臨床癥狀、體征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均表現為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單側多見,有時也可出現雙側疼痛,病程長者還可以出現下肢及足部麻木等不適癥狀。
采用薄智云教授發明的腹針方法和其經驗方[1],深刺為針尖在筋膜上,中刺為針尖在脂肪層,淺刺為針尖在皮膚層。針刺結束后給予推拿、牽引治療。
腹針取穴:水分、氣海、關元。隨癥加減:急性腰椎間盤突出加人中、印堂;陳舊性腰椎間盤突出加氣穴(雙側)、四滿(雙側);以腰痛為主加外陵(患側);合并坐骨神經痛加氣旁(雙側)、外陵(患側)、下風濕點(氣海旁開2.5寸)、下風濕下點(石門旁開3寸)。
操作:囑患者取仰臥位,穴位皮膚常規消毒后,采用蘇州市華佗醫療用品有限公司生產的薄氏腹針(規格0.22mm×25mm、0.22mm×30mm)管針進針并刺到相應深度,留針30min,留針期間以TDP照射神闕。
推拿治療:首先患者取俯臥位,腹下墊枕,醫者在患側下腰部、臀部及下肢等膀胱經分布區,采用 法、揉法及推法等,反復從上到下數遍,做到手法和緩、有力、滲透;然后患者取側臥位,患側在上,醫生采用指壓法或者肘壓法點按患側夾脊穴、腎俞、環跳、委中、承山、陽陵泉、阿是穴等穴,每穴作用0.5min左右,按壓力量由重到輕,以患者能忍受為度;最后運用旋轉復位法、后伸壓腰法及抬腿屈足法。旋轉復位法:患者取坐位,助手固定其下肢和骨盆,讓病人腰椎前屈至所需角度,醫生立于病人側后方,用一手拇指抵住病變部位棘突,另一手從其健側腋下繞過,勾住患者項部,使其腰部從前屈位向健側旋轉,當旋轉到最大幅度時,一手用力作小幅度快速扳動,一手拇指同時用力推按其棘突,操作時可有關節彈響感。后伸壓腰法:患者取俯臥位,醫生一手掌跟按壓其腰部脊柱患處,另一手從患者雙膝關節前上方托起下肢,當腰部后伸到最大幅度時,雙手同時用力扳伸按壓。抬腿屈足法:患者取仰臥位,醫生兩手分別托住患側膝關節和足跟部,在保持膝關節伸直的同時,做直腿抬高動作,當出現坐骨神經痛時,降低5°~10°,將足迅速背屈4~5次,以患者能忍受為度。最后患者取坐位,暴露腰背部皮膚,局部涂適量潤滑油,醫生手掌小魚際附著在腰部,沿著足太陽膀胱經、督脈在腰部的循行路線,進行直線上下摩擦,往返6~10次,以局部皮膚潮紅、發熱為度。
牽引:采用ATA-IID型自動牽引床,以計算機控制質量,電動間歇牽引,一般牽引力為50~60kg,逐漸增加重量,每次持續牽引4min,間歇1min,總治療時間每次20min。
療程:腹針推拿配合牽引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價。
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制定。治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直腿抬高試驗>85°以上,恢復工作;顯效:臨床大部分癥狀消失,直腿抬高試驗>70°,基本恢復工作;有效:臨床癥狀部分消失,直腿抬高試驗較治療前顯著改善,部分恢復工作;無效:治療后無明顯變化。
治療結果:60例患者中治愈37例,顯效14例,有效7例,無效2例??傆行?6.7%。
腹針以“神闕布氣假說”為理論基礎,通過針刺腹部經穴及病變靶點的相關腧穴防治疾病。較之傳統的針刺療法,腹針療法具有無痛、有效、簡便的優點。首先,腹針療法運用的針具比傳統常規針灸針更為纖細,不追求酸麻脹痛針感,可以達到“無痛”的針刺效果,易于為患者所接受。其次,薄智云教授基于人體腹部不同層面有不同組織結構而提出的不同針刺深度可以產生不同效應(深刺調臟腑、中刺調經絡、淺刺調局部)的思想,極大地豐富了腹針療法的內涵,在多種疾病的治療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推拿可擴張毛細血管,加速新陳代謝,利于組織修復,加速淋巴回流,促進對滲出水腫的吸收,改善關節的嵌頓和錯位,解除肌肉痙攣。由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特征是時輕時重,因而在治療時應囑患者常年堅持睡硬板床,避免久站,注意糾正不良姿勢與體位。
腰椎牽引可限制腰部的活動,解除腰部肌肉痙攣,以減輕神經根及突出物的充血水腫,減輕對神經根的壓迫,減小椎間盤內壓力,有利于突出物的回納,還可牽開重疊的小關節或嵌頓的滑膜。目前臨床研究認為,牽引可使病變椎間盤發生以下變化:①使膨出的髓核組織還納;②改變神經根與膨出髓核的位置關系;③消除局部靜脈淤滯,改善局部血運狀態;④擠碎突出髓核組織,消除神經根的壓迫刺激,提高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愈率。以上數法合用,一則使周圍血管擴張,微循環改善,血流量增加,組織間隙的水腫和炎癥得以減輕或消除;二則可以活血化瘀,解除痙攣,松解粘連,疏利關節,進而幫助纖維環修復,推動髓核回納,達到治愈的目的。故能在較短的療程中收到較好的療效。
[1]薄智云 .腹針療法[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56.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