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紅
(山西省腫瘤醫院靜脈配液中心,太原030013)
慢性咽炎是黏膜慢性炎癥,以咽部不適,發干,異物感或有輕微疼痛,干咳,惡心,泛酸,咽部充血呈暗紅色,咽部壁有濾泡為主要臨床表現,慢性咽炎患者因咽部分泌物增多,故常有清嗓動作,吐白色痰。
慢性咽炎是臨床上常見病、多發病,病程長,癥狀頑固,較難治愈,患者常焦慮不安,是內科醫師深感棘手的問題,西醫對這類病尚無理想藥物,且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特別是經常用嗓子的患者嚴重影響工作。筆者自2011年3月以來采用中醫中藥治療慢性咽炎40例,療效比較滿意,現報道如下。
40例患者中,年齡最大的72歲,最小的7歲;已婚32例,未婚8例;男性18例,女性22例;有干咳31例,咽干26例,輕微咽痛11例,有異物感36例,灼熱感28例,聲音嘶啞2例。以上患者血常規均未有明顯改變,采取其他醫療輔助設備均排除其他疾病。
均采用內服中藥免煎制劑,用開水沖至藥物完全融化直至加到300mL,日1劑,分2次服,每次150mL,小孩灼減。分別在兩餐飯中間時段服用。治療過程中忌辛辣、甜食等。
咽部不適,痛勢隱隱,有異物感,黏痰量少,伴有午后煩熱,腰腿酸軟,舌質紅,脈象細數。用養陰清肺湯加減,藥用麥冬、生地黃、玄參、白芍、牡丹皮、甘草、生石膏、桑葉等 。
咽部干澀,痛呈刺痛,咽肌膜深紅,常因頻頻清嗓而惡心不適。舌質紅,苔黃膩,脈滑而數。用消瘰湯加減,藥用玄參、牡蠣、川貝、生地黃、麥冬、三棱、昆布、海藻等。
咽干甚癢,灼熱燥痛,飲水后痛可暫緩,異物感明顯,夜間多夢,耳鳴,眼花。舌質紅少津,脈細數。生脈飲加味,藥用太子參、麥冬、五味子、石斛、玉竹、竹茹、蟬蛻、僵蠶等。
咽部干澀,咽癢咽部膜深紅,惡心,泛酸,常因情志變化而加重。舌紅,苔黃,脈弦細。用丹梔逍遙散加減,藥用牡丹皮、梔子、柴胡、郁金、茯苓、薄荷、當歸、蘇梗、甘草、煅瓦楞子、黃連、吳茱萸、木蝴蝶、青果等。
見咽干不欲飲,微痛,喉頭有物堵感,大便偏稀,舌質淡胖,苔薄,脈細,擬培土生津法,參苓白術散加減,藥用黨參、茯苓、白術、炒白扁豆、山藥、玄參、麥冬、石斛、桔梗、甘草等。
療效評定標準:以咽部不適,異物感或有輕微疼痛,咽癢咽干,干咳或痰液清稀,灼熱,惡心,泛酸,聲音嘶啞等自覺癥狀均消失,咽部黏膜充血消退,無分泌物附著,黏膜淡紅恢復正常為治愈。自覺癥狀改善,或部分癥狀消失,咽黏膜充血消失或減輕,分泌物明顯減少或無分泌物附著為有效。自覺癥狀無改善,局部檢查無變化為無效。
治療結果:治愈23例,治愈率57.5%;有效12例,有效率30.0%;無效5例,無效率12.5%。總有效率87.5%。
患者,女,9歲。主訴,每天早上起床咳嗽,有咽部不適3年,伴隨惡心泛酸,有時咽部疼痛,易發脾氣。在各大西醫院均診斷慢性咽炎,用各種西醫方法均未收到好的效果,來本院就診。經檢查,體溫37℃,血常規提示無明顯異常,舌紅苔黃,脈弦,檢查:咽部充血。中醫辨證肝郁化火型,擬疏肝清火治之,藥用:牡丹皮10g,梔子10g,柴胡10g,郁金10g,茯苓10g,薄荷6g,當歸10g,蘇梗10g,甘草6g,煅瓦楞子30g,黃連6g,吳茱萸6g,木蝴蝶10g,青果10g。將免煎中藥1劑用開水溶化,總液體加至300mL,分3次服用,每天服2次,囑忌辛辣、甜食等,服用中藥1個星期咽部不適減輕,已無惡心,泛酸,咳嗽減少,繼續服用原方4周,各種癥狀均無,治愈。
中醫認為,咽喉為肺之門戶,肺之諸病皆與咽喉有一定關系。慢性咽炎臨床上以肺陰不足最為常見,中醫認為,勞損過度,肺陰多損,虛熱內生,上犯咽喉而為病,以致咽喉失養,虛火上炎,循經上蒸,消灼咽喉以咽癢最為突出,宜養陰生津,潤肺利咽,選方養陰清肺湯加減。《素問·玉機真臟論》謂:“脾不及則令九竅不通”,從經絡走向來看,脾經上行挾食道兩旁,循經咽喉連于舌,且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土失健,導致氣虛、血少,津虧不升清則難以上養咽喉,津血同源,血虛則生風,而致癢如蟻行,干燥而發病。《素問·陰陽類論》謂:“喉咽干燥,病在脾土”。故臨床常見脾氣虛清陽不升,表現為咽干咽痛,乏力氣短,多語,納呆,泄瀉。治宜補脾益氣,方選補脾益氣湯加減。從經絡循經上看,肝經循喉嚨入鼻咽部。若肝氣郁結,疏泄升降失常,則影響咽喉的正常生理功能。肝郁化火,可導致氣血瘀滯于咽喉而發病。《素問·診要經終論》謂:“厥陰終者,中熱嗌干。”指出肝經和咽喉的病理關系。綜上所述,治療慢性咽炎治療應辨證施治,達到滿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