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健 張小東 王 沛
(1.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吉林 長春130117 2.長春中醫藥大學)
牙髓炎是口腔疾病中最為多發和常見的疾病之一,不可復性牙髓炎是一類病變較為嚴重的牙髓炎癥,牙髓是主要包含神經血管的疏松結締組織,位于牙齒內部的牙髓腔內。
不可復性牙髓炎包括急性、慢性、逆行性牙髓炎,臨床上很難從炎癥病變的范圍和性質加以區分,而治療上都需去除牙髓來消除病變,但其臨床特點有所不同。
急性牙髓炎:可由可復性牙髓炎發展而來,可為慢性牙髓炎急性發作。其臨床特點為發病急,疼痛劇烈。表現為自發性疼痛,陣發性發作或劇痛,有放散性,多不能自己確定牙位,夜間疼痛較白天劇烈,溫度刺激可引起或加劇疼痛,刺激去除后疼痛持續一段時間,也可能患牙疼痛劇烈,不能忍受體溫而遇冷水疼痛緩解(化膿性牙髓炎),可查到深的齲洞或其他牙體硬組織疾患,患牙可有輕叩痛。治療首先要開放髓腔、止痛,再選用蓋髓術、活髓切斷術、根管治療術、干髓術等。
慢性牙髓炎:多為齲病所致,沒有劇烈的自發性痛,有時有輕微的鈍痛,有較長時間的冷熱刺激痛史,去除刺激后要較長時間疼痛才能逐漸消失,多可以自行定位,患牙可有輕微咬合痛或叩痛;可查到深的齲洞或其他牙體硬組織疾患,可有敏感的露髓孔(潰瘍性牙髓炎),或無露髓孔(閉鎖性牙髓炎),或在露髓孔處有突出的牙髓息肉(增生性牙髓炎);溫度測試反應不一,多對熱敏感或有遲緩性反應痛。治療可選用開髓術、根管治療術、塑化術、干髓術。
《諸病源候論》云:“牙齒痛者,是牙齒相引痛,牙齒是骨之所終,髓之所養。手陽明之支脈入于齒,若髓氣不足,陽明脈虛,不能榮于牙齒,為風冷所傷,故疼痛也。”病機主要有風火犯牙、風寒犯牙、胃火犯牙、虛火犯牙等。
1.風火犯牙:主證:牙痛較劇,起病迅速,陣發性脹痛,尖銳疼痛,齒齦腥紅腫脹,得冷痛減,受熱痛劇,可伴發熱、畏寒。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治法:疏風清熱,瀉火解毒。
2.風寒犯牙:主證:牙齒遇冷疼痛,牙齦淡紅不腫,遇熱痛減,或伴惡寒,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緊。治法:疏風散寒,活絡止痛。
3.胃火犯牙:主證:牙齒疼痛劇烈,牙齦紅腫溢膿,腮頰腫脹,頭痛,口臭,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厚,脈滑數。治法:清胃瀉熱,涼血止痛。
4.虛火犯牙:主證:牙齒隱痛,牙齦微腫,牙齒浮動,咬物無力,牙齦萎縮,午后疼痛加重。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治法:滋陰益腎,降火止痛。
在中醫臨床實踐過程中,針對不可復性牙髓炎的中醫治療通過益腎行血、清熱瀉火等治療的總原則施治,效果顯著。
不可復性牙髓炎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最大68歲,最小37歲,平均年齡52歲。
診斷標準:①舌紅,質干,苔黃膩,或現口臭。便秘,尿短赤,脈象多洪數,或弦數。②夜間痛,患者常常因為牙痛難以入睡。③在牙髓炎晚期,還表現為“熱痛冷緩解”的特點,熱刺激會產生劇痛,這時患者常常通過含漱冷水來暫時止痛;疼痛發作時,患者大多不能明確指出患牙所在,疼痛常常放射至患牙同側的上、下頜牙齒或頭、面部。
1.常規治療。治則:滋陰益腎、清胃瀉熱,涼血止痛。方藥組成:骨碎補30g,生地黃30g,蟬蛻10g,天麻15g,粉牡丹皮10g,黃柏10g,桑葉10g,藿香6g,梔子9g,防風9g,甘草6g,薄荷6g,細辛6g,乳香6g。夜間失眠加炒酸棗仁15g。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1次。
2.輔助療法。指壓療法:①上牙取合谷、下關、內庭。下牙取合谷、頰車。強刺激捻轉瀉法,每日1~2次。②前三齒上牙痛取迎香、人中穴。下牙痛取承漿穴。后五齒上牙痛取下關、顴突凹下處,下牙痛取耳垂與下頜角連線中點、頰車、大迎穴。以指切壓,逐漸用力,持續15~20min。
療效標準:基本痊愈:牙痛消除,齒齦臉頰紅腫消退,夜間無牙痛引發的不適,舌干苔白等證候消失。顯效:牙齒疼痛減輕,牙齦紅腫程度降低,苔相減淡。無效:臨床癥狀基本無改變。
治療結果:30例患者中,基本痊愈8例,顯效1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0%
患者,男,51歲。牙痛反復發作近2個月。在醫院被診斷為不可復性牙髓炎,醫院采用抗生素進行治療,希望達到消炎鎮痛的目的。數日過后,牙痛未能好轉,故求中醫試之。診時:口渴,煩躁不安。舌紅,質干,苔黃膩,牙痛多半時劇時緩,夜間痛甚,牙齦紅腫,心煩潮熱。
證屬腎陽虧虛,胃火上揚。用骨碎補30g,生地黃30g,炙酸棗仁15g,蟬蛻10g,天麻15g,粉牡丹皮10g,黃柏10g,藿香6g,梔子9g,防風9g,甘草6g,薄荷6g,細辛6g。
2劑后,齒齦臉頰腫痛有明顯減輕,夜間痛感減弱,口干苔白及潮熱感消失。同法繼服2劑,癥狀基本消除,基本痊愈且無復發。
《證治準繩》謂:“上齦屬足陽明胃經,下齦屬手陽明大腸經”。方中骨碎補益腎行血,固精髓,鎮牙痛;生地黃、牡丹皮涼血養陰;細辛散寒止痛;蟬蛻、桑葉、薄荷、秦艽以祛風熱。黃柏滋水瀉火;天麻熄風鎮痛。寒溫并用,以達育陰清熱而止痛。防風發中焦伏火,梔子瀉心、肺、三焦郁熱。藿香理氣調胃,使伏熱得清,胃氣不傷。甘草瀉火調胃。諸藥合用,引上炎之火邪得以下降,牙痛得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