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瓊芬
(云南省江川縣中醫醫院,652600)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是指局部腦功能短暫喪失,引起短暫性語言、運動或感覺障礙。西醫學認為是由于該部位組織的血管系統供血不足所引起,癥狀多在24h內完全緩解,常再次發作。本文試以中醫理論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證治作一述要。
中醫沒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之病名,其癥候特點酷似中醫的中風先兆。中醫對中風先兆的論述可追溯到《黃帝內經》時代。《素問·調經論》有“形有余則腹脹,經溲不利,不足則四肢不用。氣血未并,五臟安定,肌肉蠕動,命曰微風”的論述,微風的表現是肌肉蠕動,屬于現在所說的中風先兆的表現。《黃帝內經》當時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認為出現氣血并走于上,發為仆擊偏枯之前,有肌肉蠕動現象,這是氣血未并,五臟暫時安定的表現,稱之為“微風”。這是有關中風先兆的最早描述。其后,金代劉河間在《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說:“故中風者,俱有先兆之征:凡人如覺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動者,三年內必有大風之至”。元代朱丹溪曰:“眩暈者,中風之漸也。”均指出了中風病的先兆癥狀是眩暈、肢麻、肉,以及一時性語言不利等。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詳細記載中風先兆癥狀34種,突出描述了一過性癥狀的重要性,且強調“因不痛不癢,無寒無熱,無礙飲食起居,人最易疏忽”。
以上文獻記載了與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相似的一系列癥狀,于今用之臨床仍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衰老:李東垣指出:“凡人年逾四旬,氣衰之際,或憂喜憤怒,傷其氣者,多有此疾。”說明人到四十歲左右,臟腑功能日漸衰退,氣血陰陽失調,從而出現一系列病證,如眩暈、頭痛、眼花、健忘等。正如《靈樞·口問篇》所說:“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
由于年老體弱,臟腑功能日漸衰退,氣血生化乏源,精血虧虛,不能上榮于腦,腦髓失養則出現眩暈、耳鳴,正如《景岳全書·眩運》指出:“眩運一證,虛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耳”。強調了“無虛不能作眩”。以上這些都強調指出了老年體虛是本病的主要原因。
2.飲食不節:饑飽失宜或過食肥甘醇灑,化濕釀痰,損傷脾胃,則病從內生。此即《丹溪心法·中風》所謂:“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以及《臨證指南醫案·中風》所云:“風木過動,中土復戕,不能御其所臟……飲食變痰……或風陽上僭,痰火阻竅,神識不清”。
3.五志七情:情志不節也是形成本病的原因之一。《靈樞·百病始生篇》云:“喜怒不節則傷臟,臟傷則病起于陰也”。金代劉河間說:“暴病卒死,火性急速故也。斯由平日衣服飲食,妄處動止,精魂神志,性情好惡,不循其宜而失其節,久則氣變血衰而為病也”。說明情志不節常能直接傷及臟腑,使氣血逆亂,陰陽失調而為病。朱丹溪認為,老年人由于陰精不足,常易引動七情之火,他說:“人生六十、七十之后,精血易耗,百不如意,怒火易熾”。
基于上述文獻記載及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的癥狀表現,筆者認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臨床特征有以下幾點:①因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與衰老有關,故本病多見于老年。②發病急,旋見而旋止,癥狀持續時間短,易反復發作,表現為眩暈、偏身麻木、言語謇澀、暈厥等。③平素多有眩暈、耳鳴、健忘等癥狀。④脈象多弦,舌象以苔厚膩或質光絳為多見。
以上幾點特征作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臨床診斷依據,似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此外,生化檢查、心電圖及眼底鏡、腦血管造影、顱腦CT、頸椎X線平片、多普勒超聲檢查等可以幫助確立診斷。
1.肝陽上亢型。
證見:平素頭暈耳鳴,視物昏花,腰膝酸軟,失眠多夢,五心煩熱,口干咽躁,突然眩暈或發作性偏身麻木或一過性偏身癱瘓,短暫性語言謇澀,舌紅少苔,脈弦數或弦細數。
治法:平肝潛陽,熄風通絡。
方藥:天麻鉤藤飲加減:天麻粉(兌服)9g,鉤藤(后下)15g,石決明15g,牛膝15g,益母草15g,黃芩15g,梔子15g,杜仲15g,桑寄生15g,夜交藤15g,茯神15g,牡丹皮10g,龍膽草10g,甘草10g。
2.痰濕內阻型。
證見:平素頭重如蒙,胸悶、惡心,食少多寐,突然出現陣發性眩暈,發作性偏身麻木無力,舌苔白膩,脈象濡緩。
治法:燥濕祛痰,健脾和胃。
方藥: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法半夏15g,白術15g,天麻粉(兌服)9g,茯苓15g,大棗10g,郁金10g,陳皮10g,澤瀉10g,焦山楂15g,神曲15g。
3.氣虛血瘀型。
治法:益氣活血化瘀。
方藥:補陽還五湯加減:黃芪30g,當歸尾10g,川芎15g,赤芍15g,桃仁10g,紅花10g,地龍15g,白術10g,淮山藥15g,遠志10g,甘草10g。
4.腎精不足型。
證見:平素精神委靡,腰膝酸軟或遺精滑泄,突然出現陣發性眩暈或短暫性語言謇澀,伴耳鳴、發落、齒搖,舌嫩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澀。
治法:補益腎精。
方藥:河車大造丸加減:黨參15g,茯苓15g,熟地黃15g,天冬15g,麥冬15g,紫河車粉(兌服)9g,龜板15g,杜仲15g,牛膝15g,黃柏15g,郁金15g,甘草10g。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是一種逐漸形成的病理變化過程,所以早期預防的意義極為重要。最根本的應著眼于調整臟腑陰陽氣血逆亂,慎起居,節飲食,遠房幃,調情志以固根本,消除或減緩中風先兆發生的內在因素,避免中風先兆發生的誘發因素,截斷或減緩其虛實交錯的因果轉換鏈,如能于未衰之年即注意攝養,使機體內部生理功能保持正常,并與外界環境相適應,就能推遲衰老,防患于未然。預防之要,主要有以下三點。
1.飲食適宜:老年以后,脾胃功能減低,消化吸收的作用減退,故飲食應以清淡易消化為要。若過食肥膩之品,致脾失健運,易積聚成疾。《素問·通評虛實論》云:“仆擊、偏枯……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西醫學亦認為,過多地攝入脂肪、飲酒、吸煙是發生心腦血管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主張清淡飲食、粗精摻和,多吃蔬菜,進食要有節制及規律。
2.堅持體育活動:“生命在于運動”,運動能促使人體氣血流暢,血脈通達,以增強機體的功能。適度的體育鍛煉和體力勞動,可調節和改善植物神經功能,促進血液循環,以糾正陰陽失調。
3.調節情志:年逾四十之中老年人,精力漸衰,力不從心,會產生與社會環境不相適應的種種煩惱。因此,要克制感情,隨遇而安,胸襟開闊。忌爭強斗勝,固執己見和暴躁情緒,正確對待來自工作、家庭、子女及其他方面的矛盾,養成雖身處逆境卻其樂無窮的性格。
以上管見,錯謬之處,尚祈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