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 穎 劉 沛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科,沈陽110001)
艾滋病
聞 穎 劉 沛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科,沈陽110001)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簡稱艾滋病,是一種慢性致死性的乙類傳染病,主要引起患者細胞免疫功能缺陷,最終因繼發各種機會性感染與腫瘤而危及生命。近年來,艾滋病的發病人數在逐年增多,了解其常見的臨床表現與檢測手段,有助于及時發現患者并給予合理治療,同時應預防醫生職業暴露及減少傳播危害性。
艾滋病;流行病學;臨床表現;診斷;治療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屬于逆轉錄病毒科慢病毒屬中的人類慢病毒組,分為1型和2型。世界范圍內主要流行HIV-1。HIV-1為直徑約100~120 nm球形顆粒,由核心和包膜兩部分組成。核心包括兩條單股RNA鏈、核心結構蛋白和病毒復制所必須的酶類,含有逆轉錄酶、整合酶和蛋白酶。HIV-1是一種變異性很強的病毒。HIV-2主要存在于西非,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與HIV-1相比明顯不同。
HIV在外界環境中的生存能力較弱,對物理因素和化學因素的抵抗力較低。對熱敏感,56℃處理30 min、100℃處理20 min可將HIV完全滅活。巴氏消毒及多數化學消毒劑的常用濃度均可滅活HIV。如75%的酒精、0.2%次氯酸鈉、1%戊二醛、20%的乙醛及丙酮、乙醚及漂白粉等均可滅活HIV。但紫外線或γ射線不能滅活HIV。
2.1 流行概況 全世界各地區均有流行,但>97%在中、低收入國家,尤以非洲為重。目前,中國面臨艾滋病發病和死亡的高峰期,且已由吸毒、暗娼等高危人群開始向一般人群擴散。
2.2 傳染源 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是本病的唯一傳染源。
2.3 傳播途徑 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患者的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乳汁中。主要通過性行為、靜脈注射吸毒、母嬰、血液及血制品傳播。日常生活接觸不會傳播HIV。
2.4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高危人群包括男性同性戀者、靜脈吸毒者、與HIV攜帶者經常有性接觸者、經常輸血及血制品者和HIV感染母親所生嬰兒。
3.1 分期 我國將HIV感染分為3期。
3.1.1 急性期 通常發生在初次感染HIV后2~4周。主要表現為發熱、咽痛、盜汗、惡心、嘔吐、腹瀉、皮疹、關節痛、淋巴結腫大及神經系統癥狀。多數患者癥狀輕微,持續1~3周后緩解。此期在血液中可檢出HIV-RNA和P24抗原,而HIV抗體則在感染后數周才出現。CD4+T淋巴細胞計數一過性減少。
3.1.2 無癥狀期 可從急性期進入此期,或無明顯急性期癥狀而直接進入此期。持續時間一般為6~8年。但也有快速進展和長期不進展者。
3.1.3 艾滋病期 為感染HIV的最終階段。患者CD4+T淋巴細胞計數明顯下降,多<200/mm3,HIV-RNA明顯升高。
3.2 艾滋病期主要臨床表現
3.2.1 HIV相關癥狀 表現為持續>1個月的發熱、盜汗、腹瀉;體重減輕>10%。部分患者表現為神經精神癥狀,如記憶力減退、意識淡漠、性格改變、頭痛、癲癇及癡呆等。另外可出現持續性全身性淋巴結腫大。
3.2.2 HIV相關機會性感染及腫瘤 發熱、盜汗、淋巴結腫大、咳嗽、咳痰、呼吸困難、頭痛、嘔吐、腹痛、腹瀉、消化道出血、吞咽困難、食欲下降、口腔白斑及潰瘍、皮疹、視力下降、失明、癡呆、癲癇、肢體癱瘓、消瘦、貧血、二便失禁、尿潴留、腸梗阻等。按系統劃分如下。①呼吸系統:卡氏肺孢子蟲肺炎(PCP)、巨細胞病毒肺炎、肺結核及復發性細菌、真菌性肺炎。②中樞神經系統:隱球菌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弓形蟲腦病、各種病毒性腦膜腦炎。③消化系統:白色念珠菌食道炎及巨細胞病毒性食道炎、腸炎;沙門氏菌、痢疾桿菌、空腸彎曲菌及隱孢子蟲性腸炎。④口腔:鵝口瘡、舌毛狀白斑、復發性口腔潰瘍、牙齦炎等。⑤皮膚、淋巴結:帶狀皰疹、傳染性軟疣、尖銳濕疣、真菌性皮炎、甲癬、淋巴結結核。⑥眼部:巨細胞病毒性及弓形蟲性視網膜炎。⑦常見腫瘤:子宮頸癌、惡性淋巴瘤、卡波氏肉瘤等。
診斷HIV感染必須是經確認試驗證實的HIV抗體陽性,而HIV-RNA和P24抗原的檢測有助于HIV/AIDS的診斷,尤其是針對急性期感染者能縮短抗體“窗口期”。
4.1 急性期 HIV抗體由陰性轉為陽性即可診斷,和(或)患者近期內有流行病學史和臨床表現。
4.2 無癥狀期 有流行病學史,HIV抗體陽性即可診斷,或僅實驗室檢查HIV抗體陽性即可診斷。
4.3 艾滋病期 診斷標準:HIV抗體陽性,而CD4+T淋巴細胞數<200/mm3;或有流行病學史、實驗室檢查HIV抗體陽性,加下述各項中的任何一項,即可診斷為艾滋病。①原因不明的持續不規則發熱>38℃,>1個月;②慢性腹瀉次數>3次/d,>1個月;③6個月之內體重下降>10%;④反復發作的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⑤反復發作的單純皰疹病毒感染或帶狀皰疹病毒感染;⑥PCP肺炎;⑦反復發生的細菌性肺炎;⑧活動性結核或非結核分支桿菌病;⑨深部真菌感染;⑩中樞神經系統占位性病變;中青年人出現癡呆;活動性巨細胞病毒感染;弓形蟲腦病;青霉菌感染;反復發生的敗血癥;皮膚黏膜或內臟的卡波氏肉瘤、淋巴瘤。
5.1 抗HIV治療 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HAART)是艾滋病最根本的治療。患者需終身服藥。治療目標:最大限度地抑制HIV復制,恢復免疫功能,降低病死率和HIV相關性疾病發病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少艾滋病傳播。
5.1.1 HAART治療指征和時機 ①成人及青少年,下列情況之一建議治療:艾滋病期患者;急性期;無癥狀期,CD4+T淋巴細胞<350/mm3;CD4+T淋巴細胞每年降低>100/mm3;HIV-RNA>105拷貝/mL;心血管疾病高風險;合并活動性HBV/HCV感染;HIV相關腎病;妊娠。HAART前,如存在嚴重機會性感染,應病情穩定后再治療。②嬰幼兒和兒童,以下情況之一建議治療:<12個月的嬰兒;12~35個月的嬰兒,CD4+T淋巴細胞比例<20%,或總數<750/ mm3;>36個月的兒童,CD4+T淋巴細胞比例<15%,或總數<350/mm3。
5.1.2 藥物 ①國際現有藥物六大類,30多種。核苷類反轉錄酶抑制劑(NRTIs)、非核苷類反轉錄酶抑制劑(NNRTIs)、蛋白酶抑制劑(PIs)、整合酶抑制劑(raltegravir)、融合酶抑制劑(FIs)及CCR5抑制劑(maraviroc)。②國內有前4類藥物,12種。推薦我國成人及青少年的一線HAART方案:齊多夫定/替諾福韋+拉米夫定+依非韋倫/奈韋拉平。某些特殊人群(如兒童、孕婦、合并結核、合并肝炎及靜脈吸毒者)的治療方案有其特殊性。
5.2 機會性感染及腫瘤的治療 念珠菌感染用氟康唑;單純皰疹或帶狀皰疹用阿昔洛韋或泛昔洛韋,局部應用干擾素;巨細胞病毒感染應用更昔洛韋或膦甲酸鈉;PCP應用復方新諾明,或聯合克林霉素,重者聯合糖皮質激素,甚至呼吸支持;細菌感染應用針對敏感菌的抗生素;活動性結核給予規范的抗結核治療,出現結核性腦膜炎或結核性心包積液時,需聯合糖皮質激素治療;鳥分枝桿菌感染需乙胺丁醇聯合克拉霉素(或阿奇霉素)治療,重癥可同時聯合利福布汀或阿米卡星治療;隱球菌腦膜炎選用二性霉素B、氟胞嘧啶、氟康唑等;弓形體腦病需乙胺嘧啶聯合磺胺嘧啶治療,過敏者用克林霉素。子宮頸癌,根據分期不同行根治手術、放療、化療;淋巴瘤,需聯合化療;卡波氏肉瘤,局限者僅需抗HIV治療,播散者需化療。
6.1 傳染源的管理 高危人群定期檢測HIV抗體。感染者的血液、體液及分泌物應進行消毒。
6.2 切斷傳播途徑 避免不安全的性行為。嚴格篩選供血人員,推廣一次性注射器的使用。不共用牙具或剃須刀。
6.3 保護易感人群 提倡婚前、孕前體檢。對HIV陽性的孕婦應進行母嬰阻斷。避免醫務人員職業暴露。
HIV感染者可因各種情況就診于各個科室。除侵入性操作前的常規篩查外,各科醫生都應了解HIV感染者的常見臨床表現、診斷程序及相關的防護知識,以最大限度地早期發現患者及防止醫源性傳播。
R51
A
1672-7185(2014)05-0003-03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5.002
2014-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