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泉江
(貴州省湄潭縣興隆鎮水涯子村衛生室,564102)
?概述?
淺談中醫藥發展之我見
——國際標準化
劉泉江
(貴州省湄潭縣興隆鎮水涯子村衛生室,564102)
本文就中醫藥的國際標準化發展進行論述。
中醫藥;國際標準化;淺談
2012年12月,貴州省中醫藥管理局在貴陽召開貴州省中醫藥標準實施推廣技術培訓會,各位專家闡述了中醫藥在國際的發展情況及常見病診療指南的國際標準化,為弘揚中華醫學精髓,加強國際醫學合作,引進國際醫學發展,推動傳統醫學的科研成果轉化與利用,真是可喜可賀。
中醫藥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也是祖先們與疾病作斗爭的寶貴杰作,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醫藥也同樣出現了生機,很多中成藥通過了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質量論證,藥物質量不斷提高,有部分中成藥、中草藥也進入了歐美市場,但在循證醫學數據化時代的今天,同樣面臨的是創業難、守業更難的歷史轉折關頭。雖然中醫藥得到各界人士的認可和重視,而且隨著十八大的召開,發展中醫藥的政策逐漸得到落實,但是,如何去發展中醫藥?就憑中醫藥管理局、幾所院校、幾個專家能完成嗎?
研究工作如何創出規范化、標準化、數據化模式與循證醫學接軌走出國門,讓國際人士認可,讓中華醫藥之瑰寶立足于世界之上,擁有自己的空間,存亡與發展,命運與責任,是華夏子孫共同研究的時尚課題。
筆者曾就“中醫藥之醫歷,醫學學歷與考試資格”進行過探討[1],現將中藥的配伍、中藥之浮夸與迷信、中醫藥的運用與人才,作一闡述。
中醫治療疾病的武器是中藥。這正如徐大春所說:“用藥如用兵”,一點不夸張。中醫藥在數千年的發展中歷經磨難,今天又面臨新的挑戰。前幾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急訓一批中醫師走出國門,恰好一些商人利用這一機會滲透在其中,這不僅對我國中醫藥走出國門沒有帶來好的聲譽,反而給中醫藥造成了負面影響。在國內,一些非中醫專職人員也在開處方,目的是為了賺錢,而不是為了醫治疾病。個別高等醫學院校的畢業生認為,中醫藥見效慢、效益低,都改行醫外科了,如何談中藥的配伍應用?祖先留下來的文化遺產都沒有繼承與發揚,在我們這一代手里都沒有運用好,本國人都不相信,何況國外之士,怎樣才能立足?我也是華夏子孫,也是一名鄉村醫生,我認為,大家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基礎課題研究。
眾所周知,中藥材本身化學成分比較復雜,配伍運用時,在考慮患者癥(證)用藥的基礎上,同時也要考慮藥物之間的化學成分在配伍時是協調作用、還是互相催化,所以,用藥組方要精簡。從醫圣仲師的《傷寒雜病論》中不難得出“六經辨證以用藥”的觀點。筆者的想法與部分專家的觀點是一致的,即“抓主證”,也是現在研究的熱題——國際標準化。
重溫仲師《傷寒雜病論》,從整篇條文中不難看出,張氏將本書分為六個論點(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在各個病證中有省兼證,也有省舌象、脈象的,如太陽篇、少陽篇,亦是如此;在用藥方面,以君(主)、臣(輔)、佐、使為組方原則,藥味精簡,如太陽篇之麻黃湯,方以麻黃、杏仁、桂枝、甘草四藥組成。為今天傳統中醫藥國際化奠定了基石,同時也為我國古代文化(中醫藥)向標準化邁進起到表率作用。
中藥的配伍禁忌。臨床運用中,均以相須、相使為用,以減少或消除一種或兩種以上藥物的毒副作用以增強療效;在相畏、相殺、相惡的藥物中,一般不配伍運用,或禁配伍運用。歷代醫家在藥物配伍運用中也并非絕對,如《張氏醫通》冷哮丸,方中便有半夏與生川烏的配伍。只要談到十八反、十九畏就望而生懼了,不敢去嘗試。在古訓中,生烏頭與生半夏反在什么地方?十九畏中,硫磺與樸硝畏在什么地方?前者眾所周知,增強毒性;后者配伍之間是功效減弱還是什么(他們在配伍時到底化學成分發生什么樣的變化)?現在可以進行動物毒理試驗及化學成分監測。在相畏的藥物中,如《本草備要》,干地黃惡貝母,生地黃、熟地黃為什么不畏呢?《重樓玉》養陰清肺湯不是有生地黃與貝母的配伍嗎?《醫方集解》百合固金湯中有生地黃、熟地黃與貝母的配伍。從藥理上講,生地黃涼血生津;熟地黃滋陰養血;貝母包括川貝母、爐貝母、平貝母、浙貝母,均有清熱止咳潤肺的作用,地黃類藥物能否與貝母配伍(兩藥相伍后藥理作用是增強還是消弱,或產生毒副作用),在歷代沒有關于此二藥的禁忌,但至今有不少發生不良反應的報道,如熟地黃與萊菔子,兩藥相伍后常發生惡心、嘔吐的不良反應。兩藥從功能主冶上看,互有相似之處,但相伍后其功效減弱,如生巴豆與生大黃,前者屬峻下,后者屬緩下,二藥相伍后,前者的不良反應減弱,并克制了巴豆導致的腹痛,二者從藥理上來看,前者性熱,后者性寒。總之,在高科技時代的今天,不能墨守陳規,要用現代的眼光,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去研究藥物成分,讓中醫藥名正言順地發揮自己的優勢。
2.1 中藥原始的浮夸與迷信 中醫藥在古人嘗試的過程中,因為沒有正確的模式與數據,憑前人的經驗,在嘗試著述的過程中,出現人云亦云的“過”的現象。如唐代的《新修本草》中,石硫磺條曰:“化金、銀、銅、鐵”。硫(S)與金屬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發生化學反應,所以,“化五金”是指與五種金屬物發生化學反應,并非能將五種金屬化成水,不能理解為誤吞金屬(針類、銅錢類、錫類)都能化成水。威靈仙條中有化魚刺的條文,筆者曾做過試驗,用威靈仙50 g煎水,把魚刺放進煎好的藥物中,結果魚刺沒有化。又如《本草備要》石硫磺條:“食之輕身,服之能飛,長生不老,女轉男”等,條文中的“食”與“服”意思相同,后者是為了不在用字上的重復,諸如此類等等,屢見不鮮。石硫磺真的能化五金、能飛、長生不老嗎?長食久食,能飛、轉生、長生不老,在很多著述中有不同之處。在數據化時代的今天,很多古典書籍為了保持原貌,在研究的過程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謂之“識得廬山真面目”。
2.2 中藥現代網絡時代的浮夸與迷信 中醫藥是一門自然的獨特學科,廣告要嚴審,不要浮夸與迷信廣告。在廣告法實施的今天,同時也是經濟騰飛的時代,一些商家高薪聘用明星做一些浮夸的廣告,一些老百姓又迷信廣告,如高血壓本身就存在著“三高”“三低”“三不”現象(三高:患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高。三低:知曉率低、服藥率低、控制率低。三不:不規律服藥、不愛服藥、不難受不服藥)。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現有高血壓患者>1億人。一些昧著良心的商家,利用各種虛假廣告進行宣傳,嚴重干擾了患者用藥[2],這使得中醫藥在防病、治病上又蒙了一層陰影,對中醫藥的國際化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
談到運用,首先要談中醫藥人才問題,前面已經說過,中醫藥經歷數千年的磨煉與滄桑,在祖先們的艱苦努力下,一直流傳至今,也可以說是地地道道的祖傳。在當今好政策、好光景的年代,中醫藥人才為何后繼乏人,后繼乏術呢?沒有人才何談運用與發展?要讓中醫藥在國際上擁有自己的地位與空間,如何培養中醫藥人才,還應“三管齊下”[1]。培養一個中醫藥人才比西醫人才難,理論上要3~5年,成為一個碩士或博士要5~7年,從理、法、方、藥到辨證論治應用于臨床需要更長的時間,在有名望的時候已是年過半百,再過10年便是花甲,一個中醫藥人才要想有名望需要20年左右的時間。現在學醫的人,特別是學中醫的人越來越少。從剛解放時的中醫人數與西醫人數之比,到現在的西醫人數與中醫人數之比,數據實在令人吃驚。為何中醫能在數千年立足于不敗之地呢?因為有扎實的根基——歷史的唯物辨證觀與臨床方法論。目前,有很多學中醫的人將目光轉向西醫,輸一個液就是好幾十塊或上百塊,手術醫師更是了得,搞得中醫不是中醫、西醫不是西醫的現象較為普遍。我國歷來提倡的中西醫結合也是一件好事,學中醫的志士們首先要學好中醫再去研究西醫,讓西醫藥的數據模式轉為中醫藥的數據模式。政府要大力投入,并支持、鼓勵學生報考中醫藥院校,在生活經費上進行補助;對于中醫藥人才,要給予扶持幫助,按計劃定期外出學習培訓,交流經驗;每發表一篇論文要給予作者論文質量評估,同時也要付稿酬,現在很多出版商為賺錢,發表文章只收版面費而不付稿酬,還有一些沒有審批的出版商,進行盜版印刷或非法出版一些刊物,政府要加大力度進行管理。一些國際性的科研項目應下基層,讓有能力的單位及個人也行動起來,大家來完成中醫藥國際化標準這一大課題,讓中醫藥事業欣欣向榮,蒸蒸日上,這是大家的義務與責任。
綜上,筆者運用非常粗淺的言辭,懇請衛生主管部門與各界人士一道,團結中醫藥有志之士,共商中醫藥發展之策。
[1] 劉泉江.談中醫藥之醫歷、醫學學歷與考試資格[J].北京光明中醫雜志,2006,21(10):22-23.
[2] 趙麗高.血壓的個體化治療探討[J].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2013,20(1):30.
1672-7185(2014)05-0029-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5.015
2013-12-09)
R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