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祥建
(貴州省正安縣中醫院針灸科,563499)
?臨床經驗薈萃?
巨刺法治療頑固性面癱臨床療效觀察
彭祥建
(貴州省正安縣中醫院針灸科,563499)
目的 探討采用針健側、灸患側的方法治療頑固性面癱的臨床療效。方法 對20例頑固性面癱患者采用針健側、灸患側的方法進行治療。結果 痊愈15例(75%)、顯效2例(10%)、有效1例(5%)、無效2例(10%),總有效率90%。結論 采用針健側、灸患側的方法治療頑固性面癱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頑固性面癱;治療;巨刺法;療效觀察
頑固性面癱是針灸科的常見病,是指病程>2個月仍未痊愈的面癱,因患者痛苦大,治療時間長,在臨床治療上較為棘手。我科于2012年11月—2013年11月采用針健側、灸患側的方法治療頑固性面癱20例,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例患者均為我院門診和住院病例,均符合面癱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齡21~62歲;病程2~21個月;左側發病9例、右側發病11例。臨床表現為口眼歪斜、口眼聯動、眼瞼下垂、易流淚、進食時食物殘渣常滯留于頰齒之間,嚴重者可出現面肌萎縮、痙攣。
1.2 診斷標準 參照《實用神經病學》[1]:急性起病,突然發現一側面頰動作不靈,嘴角歪斜;病側面部表情肌完全癱瘓、前額皺紋消失、瞼裂擴大、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垂,露齒時口角歪向健側;病側不能作蹙額、皺眉、鼓氣和噘嘴等動作。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周圍性面癱診斷標準;②病程≥2個月;③年齡16~65歲;④愿意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 排除標準 ①繼發于其他疾病的面癱,如腦血管疾病、外傷、腫瘤、耳源性疾病等;②妊娠期和哺乳期婦女;③同時進行其他治療者;④合并嚴重心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等原發性疾病或全身衰竭者以及糖尿病患者;⑤精神病患者;⑥符合診斷標準未接受治療者。
2.1 治療方法
2.1.2 灸療取穴 與針刺健側時選取同一組穴位,當天灸患側本組穴位,每穴灸15 min,1次/d,以皮膚潮紅為度。
2.2 療效標準 痊愈:患者癥狀、體征全部消失。顯效:患者靜止時面部雙側對稱;運動時輕微功能障礙。有效:患者靜止時雙側面部基本對稱;運動時不對稱和(或)輕度病理性聯帶運動,面肌痙攣,抽動。無效:患者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和(或)明顯的面肌痙攣,病理性聯帶運動,外形不對稱。
痊愈15例(75%)、顯效2例(10%)、有效1例(5%)、無效2例(10%),總有效率90%。
周圍性面癱患者經抗炎、抗病毒及針刺等常規治療后,>2個月仍未治愈者,屬頑固性面癱。多數患者經過一段時間的針灸治療后,往往難以繼續接受治療,使用傳統針刺手法也很難獲得滿意療效。筆者采用針健側、灸患側的方法治療頑固性面癱,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減輕了患者對針刺的恐懼心理。
《針灸大成》指出:“巨刺者,刺經脈也,痛在左而右脈病者,則巨刺之,左痛刺右,右痛刺左,刺經脈也。”利用健側經氣,在針的刺激下調動患側經絡中殘存之真氣,共同驅除同經之邪氣,使癱側受損的功能得以恢復,潛在的運動能力得以發揮[2]。人體左右兩側的經絡在生理上是相互調節、相互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在治療上是相互調整的。根據經絡理論,左右兩側的經絡,通過臟腑和奇經八脈相互連接溝通,左右交會運行,針刺健側穴位,調動其經脈之氣以驅患側同經之邪,所以,當身體一側經脈阻塞時,可通過對側同名經或相應腧穴調節,起到調整左右氣血偏盛偏衰的作用[3]。
中醫認為,面癱的發生多因經絡空虛,外邪乘虛侵襲面部經絡,導致局部經氣阻滯,從而使面部經脈失養,肌肉縱緩不收。當面癱久治不愈時,氣血運行遲滯,導致氣血淤滯,加之衛氣不固,所以在治療上當以行氣活血、補益衛陽為主[4]。因此,我們采用針刺健側穴位及灸患側穴位治療頑固性面癱,使扶正與祛邪并重,充分體現了“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的原則,以調節患側和健側的陰陽平衡,達到驅除病邪的作用。該療法充分發揮了針刺和灸療在治療周圍性面癱時的協同作用,易被患者接受,故療效好,縮短了治療時間,減輕了患者痛苦。因本研究病例數量有限,追蹤觀察時間不夠,筆者將繼續收集相關病例,進一步觀察,為臨床治療頑固性面癱提供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1] 史玉泉.實用神經病學[M].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193-194.
[2] 楊之楠,姜明明.針灸速成手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2-3.
[3] 丁濤.實用康復醫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1:22-24.
[4] 王寧,林志文.麥粒灸治療頑固性面癱32例[J].中國針灸,2011,31(3):212-213.
1672-7185(2014)05-0041-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5.022
2013-12-13)
R24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