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中醫學院,陜西 咸陽 712046
從卒中后抑郁發病機制淺談中醫整體觀
柯婷
陜西中醫學院,陜西 咸陽 712046
目的整理研究“卒中后抑郁”的發病機制,探討其與中醫整體觀的辨證關系,為臨床診治卒中后抑郁提供思維方法和參考價值。方法通過對古醫籍中有關“卒中后抑郁”的發病機制進行整理,并分析探討其所體現的中醫整體辨證觀。結果卒中后抑郁發病是由多種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體現了中醫整體辨證觀思想。結論卒中后抑郁發病機制復雜多樣,體現了中醫整體觀,為后學者提供了重要的臨床參考價值。
卒中后抑郁;整體觀;辨證論治
卒中后抑郁,是中風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是指中風后發生的以情緒低落、興趣減低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筆者通過整理研究卒中后抑郁的發病機制,淺談卒中后抑郁所體現的中醫整體觀,為后學者提供參考。
1.1 腎精虧損致卒中后抑郁[1]諸多相關文獻及臨床經驗記載中風病的發生多是由于腎精虧耗,陽氣不能依陰精守于內,而妄耗于外,致虛風內動,臨證可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蹇澀不利等證。正如《內經》云:“腦為髓之海,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怠惰安臥……”。
1.2 肝氣郁結致卒中后抑郁 《古今醫統》認為:“郁為七情不舒,遂成氣結,即郁日久,變生多端”。景岳提出:“凡五氣之郁則諸病皆有,此為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則總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提出了因郁而病和因病而郁之說,中醫學認為情志中憂、怒、思、悲等在郁證發病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2]。
1.3 元神失主致卒中后抑郁 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靈樞·本神》云:“所以任物者謂之心”,《類證治裁·卷三》云:“腦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實記憶所憑也”。元神為人身之主宰,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又支配著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元神內守,神安則腦竅清靈,反應靈敏;神不安,則痰、瘀、風、火諸癥叢生,變生他證,致“腦絡受阻”,發為卒中,擾亂七情,情志抑郁,致卒中后抑郁的發生。
1.4 痰瘀阻絡致卒中后抑郁 閆詠梅教授[3]根據自己多年臨床經驗,分析研究痰瘀阻絡致卒中后抑郁的發病機理,創制“醒腦解郁膠囊”專方治療卒中后抑郁病證,其療效顯著。此方中郁金疏肝解郁、行氣活血;石菖蒲擅長治痰濕穢濁之邪蒙蔽清竅,祛痰開竅、凝神益智;兩藥相合,共奏祛痰化瘀之功。
從古代文獻及先賢對卒中后抑郁的臨床診治經驗研究中,我們可以歸納出卒中后抑郁的發病機制主要有情志因素、腎臟因素及六郁因素等各方面[4]。其涉及的發病因素多方面交叉影響,非單一因素作用,體現了中醫整體辨證觀的思想。
中醫學理論體系一大特點就是“整體觀”,整體觀是中醫學關于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統一性的認識。整體觀認為,人體是一個由多層次結構構成的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部分之間,各個臟腑形體官竅之間,結構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協調、相互為用,病理上相互影響。整體觀包括三方面的內容:①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②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③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
從歷代文獻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卒中后抑郁發病是多種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非單一因素致病,上述總結的卒中后抑郁發病機制有從臟腑功能失常[5]辨證,有從痰瘀諸邪致病論述、亦有從元神失主論述等,體現了中醫整體辨證觀的思想。
具體來說,臟腑功能失調,或虛,或實,心神失主,不能內守而發病;《內經》云“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機體氣機不利,故而瘀血病證迭起,進而郁遏氣機,痰濕不化,痰瘀之邪相互搏結,擾亂心神而發病;“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不能主神志,元神失主,心神不安而發病。綜合諸多致病因素,無不體現著中醫整體辨證觀,或從人體臟腑、或從氣血運化等方面論述其發病機制。人與天地自然為一整體,人體自身亦為整體,機體臟腑功能失調、氣血不和,亦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卒中后抑郁為卒中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發病機制復雜多樣,集中體現了中醫整體辨證觀的思想,為后學者在臨床上診治卒中后抑郁開拓了診治思維,提供了重要的臨床參考價值。
[1]劉泰,鐘潔.探析腦卒中后抑郁癥的中醫病因病機[J].遼寧中醫雜志,2011,38(10):1996-1998.
[2]黃初宜,翁寧榕.卒中后抑郁“六郁”病機探討[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7(6):897-898.
[3]閆詠梅,劉力.卒中后抑郁癥中醫辨治初探[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2000,9,23(5):49-50.
[4]劉正芳,張建泉,邵淑娟,等.卒中后抑郁中西醫發病機制研究概況[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3,27(3):151-153.
[5]張濱斌,唐啟盛.腦卒中后抑郁癥與中醫腎臟的關系[J].中國臨床康復,2005、,9(12):166-168.
R743.3
A
1007-8517(2014)03-0033-01
201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