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平,王闖,閆景東,許曉蕾,鄒紅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筆者以張仲景《傷寒論》辨證施治思想為基礎,將北方多發的蕁麻疹辨證分型為風寒犯表、陽虛感寒、表寒內飲等進行治療,收到了良好的臨床療效,茲介紹如下。
張某某,女,30歲,2009年10月11日初診。全身泛發白色風團、時起時消1年余,常于出汗后或遇風寒后發病,發病時全身散在白色風團,遇風寒加重,得暖則減。刻診: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脈浮緩。證屬風寒犯表,衛外不固,營衛不和。方選桂枝湯合玉屏風散加減:桂枝 15g,生黃芪 30g,白術 10g,荊芥 10g,防風10g,白芍15g,炙甘草10g,生姜6片,大棗6枚,7劑,每日1劑,早晚飯后分服。7劑后,瘙癢減輕,風團偶有發作。效不更方,繼服20劑而愈。
按語:本案患者因內氣血虛弱,衛外不固,故方以玉屏風散益氣健脾,固表。外因風寒襲表,營衛不和,故用桂枝湯疏散風寒,調和營衛。玉屏風散由黃芪、白術、防風三味藥組成,黃芪補氣健脾,于內可大補肺脾之氣,于外可固護肌表;白術健脾益氣,助黃芪補氣之功;防風解表祛風,三者合用,既可扶正又可驅邪。方中桂枝宣衛陽,解肌發表而祛在表之邪;芍藥益陰斂陽,桂枝、芍藥合用調和營衛,生姜辛散助桂枝散表邪;大棗、甘草為調和營衛的常用組合。諸藥合用調和營衛、解肌祛風,營衛和,病自愈。
劉某某,女,25歲,2011年9月20日初診。蕁麻疹20年余,遇風冷則起白色風團,時起時消。刻診:畏寒怕風,手足涼,舌質淡,水滑舌,便日一行,偶有便溏,伴腰酸脈沉細。證屬陽虛感寒證,治以助陽解表,疏風止癢。方藥:麻黃10g,制附子10g(先煎),細辛5g(先煎),干姜 10g,荊芥 10g,防風 10g,黃芪 30g,炙甘草10g,生姜6片,大棗6枚,7劑,每日1劑,早晚飯后分服。7劑后畏寒略減輕,便溏,水滑舌,脈沉小數。三診處方:麻黃10g,制附子15g(先煎),細辛5g(先煎),全蝎 10g,荊芥 10g,防風 10g,黃芪 50g,白術 10g,蒼術10g,炙甘草10g。14劑后,畏寒明顯減輕,風團發作次數減少。腰酸減輕,舌質淡,舌根薄膩苔,脈沉滑小數。上方續服14劑,諸癥皆消。
按語:此患系陽虛體質。畏寒怕風屬衛陽不足,便溏腰酸系脾腎陽虛,陽虛不達四末,故手足不溫,肢冷。水滑舌本為少陰寒象,故投以麻黃附子細辛湯為主方加減,一診效果不顯,二診加大溫里藥,加大附子用量,全蝎既溫里又祛風通絡,同時加術助脾運化,運化有力則氣血生化有源,共奏溫經散寒,助陽化氣,疏風解表之效,皮毛腠理和則病愈。
趙某某,男,15歲,2012年8月15號初診。8歲患過敏性鼻炎,2011年7月起蕁麻疹。刻診:風團色白,伴見鼻塞,噴嚏,流清涕,舌淡紅,有齒痕,薄膩苔,脈滑。證屬外寒內飲,方以小青龍湯加減。方藥:麻黃10g,桂枝 10g,白芍 10g,細辛 5g,干姜 10g,清半夏10g,五味子 10g,地龍 10g,白芷 10g,辛夷 15g,蒼耳子15g,甘草10g。7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飯后分服。7劑后復診,鼻塞,噴嚏、清涕消失,蕁麻疹已2日不發。今晨起有少量風團發作,自覺乏力,余無不適。上方去地龍、辛夷、蒼耳子,加黨參15g,太子參15g,7劑水煎服。7劑后蕁麻疹已有6日未發,原方7劑續服鞏固療效。
按語:此系素有伏飲,又外感風寒,引動內飲,搏于肌膚而發蕁麻疹。方中麻黃、桂枝發汗散寒,以解表邪;白芍和營養血;干姜、細辛溫肺化飲;五味子斂氣生津;清半夏燥濕化痰;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諸藥合用起到解表散寒、溫肺化飲的功效。鼻塞,清涕量多,用蒼耳子、辛夷、白芷宣通鼻竅。
蕁麻疹的病因大多不明確,所以現代醫學也難取得較理想的臨床療效。中醫辨證,只要病機吻合,常常能取得較好的療效。因此,中醫藥的治療蕁麻疹有更廣闊的前景,經方的研究和推廣必然有利于蕁麻疹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