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學鋒 宋紅雨 郭寶強
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種異質性腫瘤,主要起源于神經內分泌細胞以及肽能神經元[1]。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發病率要低于腸道腺癌的發病率。神經內分泌腫瘤的主要發病位置是胰腺與胃腸道[2]。據某醫學研究報道,神經內分泌腫瘤已經成為僅次于腸道腺癌的第二大胰腺以及胃腸道腫瘤[3]。本次研究對80例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的相關病例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總結研究了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的臨床特點,現將本次研究的結果具體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選取的是于2000年10月~2012年10月間在本院接受手術切除治療的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共80例。80例患者中包括50例男性以及30例女性,患者的最小年齡是22歲,最大年齡76歲,平均年齡為(51.3±8.4)歲。80例患者中有65例患者的發病部位在直腸,9例患者的發病部位在十二指腸,6例患者的發病部位在結腸。80例患者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于2010年發布的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相關分類標準。80例患者中有50例G1級(即神經內分泌瘤1級)患者,15例G2級(即神經內分泌瘤2級)患者,12例G3級(即神經內分泌瘤)患者(其中包括4例小細胞癌患者以及6例分化較差的神經內分泌癌患者),3例MANEC(即混合型的腺-神經內分泌癌)患者。
1.2研究方法 本次采集到的所有標本均利用10%的中性甲醛溶液進行固定,采用常規方法對標本進行脫水處理,用石蠟進行包埋,每4微米切片一次,采用HE進行染色處理,通過腫瘤鏡進行觀察[4]。選取其中較有代表性的蠟塊并對其進行蠟塊中的免疫組織進行化學染色,一共對CgA、CD56、Syn、CD57、NSE、CK8、s-100、AEI/AE3、CDX2、Ki-67、PGP9.5以及CEA共12種抗體進行標記[5]。利用SP法對相關免疫組化標志物進行染色,通過二氨基聯苯胺令其顯色。對每種抗體設置陰性與陽性對照,染色結果通過對腫瘤細胞進行判斷,細胞內是否有定位精確的陽性反應作為判斷標準[6]。
1.3統計學方法 本次統計分析采用的是SPSS 16.0軟件。
2.1臨床特點
2.1.1基本資料 本次研究的8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為1.4:1;男性患者的發病年齡為(50.26±9.31)歲,女性患者的發病年齡為(48.56±9.57)歲。
2.1.2臨床癥狀與發病部位 發病部位位于直腸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的最常見的習慣改變是排便與便血(60.0%,39/65),26例患者臨床表現出腹脹腹痛的癥狀(40.0%%),其余16例患者并沒有顯著的臨床現象,在某種原因或是常規的體檢中發現病情。9例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發病部位在十二指腸的患者,其中7例患者臨床表現出嘔吐、腹脹以及腹痛(77.8%),其余1例患者臨床表現不明顯(11.1%)。6例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發病部位在結腸的患者,其中3例患者有腹痛的癥狀(50%),2例患者存在排便習慣改變的癥狀(33.3%),其余1例患者沒有顯著的臨床表現。
2.1.3治療方式 本次研究的80例患者在接收手術治療前均接受了內鏡檢查,通過病理活檢證實,其中35例患者進行直腸鏡經肛門的局部切除,20例患者通過纖維內鏡切除,23例患者行根治性切除術,其余2例患者僅僅進行活檢檢查。共有15例患者出現腫瘤轉移,其中6例患者在手術后采用放療、化療進行治療,3例患者出現肝骨轉移,采取介入治療的方法。
2.2病理學特點
2.2.1腫瘤的發病部位以及腫瘤的形態 神經內分泌瘤的主要發病部位是直腸(84.4%,65/77),且腫瘤多為息肉形狀,呈隆起型,4例小細胞癌的發病部位均是直腸,同時潰瘍型的腫物占據大多數(75%,3/4)。其余3例混合型的腺-神經內分泌癌患者2例位于直腸,其余1例位于結腸,其形態均呈現出隆起型。
2.2.2腫瘤與組織的關系 77例神經內分泌瘤,其中64例(83.1%)處在黏膜下層以及黏膜的位置。6例分化差的神經內分泌癌,其中4例(66.7%)為腫瘤侵犯纖維膜或是漿膜,剩余2例的發病部位為十二指腸并且腫瘤已經侵犯胃或是胰腺。4例小細胞癌以及3例混合型的腺-神經內分泌癌的腫瘤全部侵犯纖維膜以及漿膜。
2.2.3腫瘤鏡下形態 神經內分泌瘤的腫瘤形狀多數呈現出排列型的帶狀、梁狀或是巢狀,細胞比較相同,異型性較小,細胞的形態較為溫和,細胞核呈現出橢圓形或是圓形,核仁不是很清晰,細胞染色質呈現出粗顆粒狀。分化差的神經內分泌癌的腫瘤細胞則與神經內分泌瘤的細胞差異較大,其細胞呈現顯著的異型性,細胞核呈現出泡狀,核仁顯像非常清晰,細胞染色質較為粗糙。小細胞癌的腫瘤細胞的體積較小,排列有序,胞漿較少,細胞核呈紡錘形或是橢圓形,染色質呈現出顆粒狀,很難看見核仁。3例混合型的腺-神經內分泌癌中,2例為中分化腺癌與小細胞癌的混合,1例為中分化腺癌與神經內分泌癌混合,腫瘤細胞呈現出顯著的異型性,有突出的核仁,染色質較為粗糙。
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主要起源于彌漫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腫瘤[7]。據美國癌癥研究所監測流行病學及預后中心統計,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發病率自1973~1977年間的1/105上升至2003~2007年間的3.65/104[8]。近幾年,本院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正逐步上升,2000年~2005年5年間共有36例患者,而2007年~2012年5年間患者人數已然升至90人?;颊呷藬档纳撸赡芘c影像技術等醫療器械的進步、廣泛應用內鏡技術以及醫生關于癌癥等相關知識的增加等原因有一定關系[9,10]。
綜上所述,雖然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發病率比較低,但是近幾年以來任然呈現出了上升的趨勢。組織學類型不同的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的預后情況、臨床表現以及病理特征也都有所變化。
[1] 趙明,姚小剛,黃雨農,等.非功能性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CT表現.實用放射學雜志,2013,29(5):791-793,858.
[2] 徐建明.重視對胃腸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認識.中華腫瘤雜志,2012,34(2):158-160.
[3] 周延,劉劍羽,朱翔,等.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多層螺旋CT雙期增強掃描特征.中華放射學雜志,2013,47(3):225-230.
[4] 陳麗鷗,劉玉環,孟蕾蕾,等.頸靜脈孔區神經內分泌腫瘤切除術后并發偏癱1例的護理.護理與康復,2012,11(12):1179-1180.
[5] 童明敏,史玉振,田迎,等.腹膜后原發少見腫瘤的CT表現及其診斷價值.臨床放射學雜志,2012,31(3):374-379.
[6] 朱磊,郝建朋,郭大偉,等.胰腺內分泌腫瘤的外科診斷和治療.中國腫瘤臨床,2012,39(3):163-165.
[7] 劉尚龍,張太平,趙玉沛,等.胰腺內分泌腫瘤外科診治現狀及進展.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2,19(10):1059-1062.
[8] 惠永峰,王琦.胰腺內分泌腫瘤的外科治療(附32例報告).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3,35(3):314-317.
[9] 陳鑫,吳誠義.罕見胰腺內分泌腫瘤的診治.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2,19(10):1039-1043.
[10] 郝立亮.胰腺內分泌腫瘤23例臨床診治分析.中國醫科大學,2013.